廣島「巨響」之後

廣島“巨響”之後

核原子戰爭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過原子彈襲擊的國家。原子彈爆炸後,日本廣島民眾是怎麼活下來的?核輻射除了讓他們生病,還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廣島民眾全都支持反核運動嗎?他們對核武器和戰爭的態度是什麼?

本期就為你介紹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前因後果,對上面的問題做出回答,講述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中,六個普通人的感受和所見所聞,他們後來四十年的人生軌跡,以及日本人對核武器和戰爭的思考。

提到原子彈,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日本。我們知道,1945年8月6日這天早上,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三天後,又在長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彈。這兩枚原子彈,一個叫做“小男孩",一個叫“胖子”聽上去一點都沒有攻擊性,但是卻在一瞬間把廣島和長崎變成了廢墟。僅僅在爆炸當天,這兩個城市死亡的人數,加起來大概就有15萬,受傷的人數更是多得沒法計算。長崎被襲擊後的第六天,也就是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可以說,日本政府投降,是這兩次原子彈爆炸直接促成的。對於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原子彈可能就是一個武器的名字,畢竟離自己太遙遠了。可是,對於廣島的那些親身經歷者來說,原子彈爆炸的影響是非常具體的,他們一生都擺脫不了這種影響。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內容,原子彈爆炸使廣島民眾經歷了什麼?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廣島當時的人口不到25萬,原子彈爆炸後,統計學家們初步統計,有78150人死亡,37425人受傷,還有一萬多人失蹤。這是美國採用的官方數據。過了沒多久,人們在廢墟下挖出了更多屍體,統計學家們這才開始承認死亡人數至少有十萬。

任何災難發生,我們最關注的就是傷亡數子,總見得,傷亡多,說明災情嚴重,傷亡少,就說明不嚴重。可是,數字是冷冰冰的,經歷原子彈爆炸的,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對廣島的每個人來說,不管是原子彈爆炸後的避難和救援過程,還是接下來四十年間的遭遇,都非常痛苦和漫長。下面,我將從爆炸後不久,和後來的四十年間,這兩個階段,向你介紹廣島民人經歷。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原子彈爆炸後不久,廣島民眾是怎樣避難和救援的?我們知道,原子彈的原理是,利用核裂變反應產生爆炸,爆炸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投放在廣島的這枚原子彈“小男它爆炸時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4000噸TNT炸藥,有很多人在爆炸發生瞬間當場死亡。其中一個原因是爆炸瞬間的溫度非常高,地面的中心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相當於太陽的表面溫度,空氣受到高溫的加熱和壓縮,急速膨脹,產生高壓衝擊波,這樣的毀滅性可想而知。還有一個原因是,原子彈爆炸時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裂變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這些射線會破壞人體細胞,輻射量太大的時候,人在短時間內就會死亡。統計學家算出,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死者直接死於爆炸造成的燒傷,還有四分之一死於核輻射。有些廣島民眾比較幸運,逃過了原子彈爆炸時的那一劫,只是受了傷,爆炸發生後,這些倖存者紛紛跑出門避難。可是,有一些人是在避難的時候死亡的。我們剛才提到,原子彈爆炸時,產生高壓衝擊波,還產生高溫和輻射。許多廣島民眾被燒傷,傷勢嚴重的血肉模糊、皮膚脫落,甚至有些防空兵的眼睛都被燒掉了。在避難時,有些民眾因為傷勢過重死去了。還有一些民眾,身上沒有明顯的外傷,可是一夜之後,突然死了,這是因為吸收了太多輻射造成的。還有一個情況是,爆炸帶來了次生災害。廣島市區裡很多地方都燃起了大火,塵土中升起一股股煙柱,防空洞附近的南瓜甚至都被烤熟了。火還藉著風不斷向周圍蔓延,燒到了民眾避難的淺野公園,兩個小時後才被撲滅。大火之後開始下雨,雨又帶來了強旋風,樹木、房屋碎片和避難民眾,都被捲進了河裡。次生災害使更多人死亡和受傷,人們變得更加恐慌。

好了,我們現在知道,有一些在爆炸時倖存下來的人也在避難時死亡,城裡還發生了次生災害。而救援和避難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在這麼糟糕的情況下,廣島的救援也很不順利。醫生佐佐木輝文戴著借來的眼鏡,在醫院裡連續工作了三天三夜,睡了一個小時。他幫傷者纏繃帶、塗藥水,累到虛脫。病人在醫院裡成百上千地死去,屍體卻沒人處理。女職員佐佐木敏子腿被壓斷了,在大棚下躺了兩天兩夜,一直沒有等到治療。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醫院的救援力量這麼弱?這是因為,廣島大約有150名醫生,65名在爆炸時死亡,活下來的大部分人也受了傷,整個城市93%的護士都已經死亡或者因為重傷沒辦法工作,醫院很多設備也被毀掉了。很多人沒有得到及時的專業救援,只能靠其他民眾幫忙。

你可能會問了,日本的政府和軍隊就不管他們嗎?在當時的救援中,日本政府和軍隊確實是缺位的。廣島的軍隊曾經承諾海軍醫療隊救援船馬上到,沒想到竟是一張空頭支票。當時德國戰敗,日軍在戰場上被中國軍隊牽制,美國和蘇聯還不斷施加壓力,日本政府怕引起全國恐慌,軍隊士氣下降,所以爆炸後,日本政府基本上是不作為的,不僅救援不到位,還一直對這次襲擊含糊其辭。直到爆炸一個星期以後,“原子彈"這個詞才傳到廣島,但因為相關的報道非常少,廣島的民眾都理解不了這個詞的意思。

在提起經歷過原子彈爆炸的人時,日本人常常會迴避“倖存者"這個稱呼,用“被爆者",也就是“被爆炸影響的人",來稱呼他們。因為他們認為,“倖存者"這個詞強調的是活著的人,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了解一下,這些“被爆者"在爆炸後四十年間的遭遇。

“被爆者"後來的生活基本上有四種遭遇:第一,患上原子彈疾病;第二,被歧視;第三,生活順利走上正軌;第四,致力於號召世界和平。

我們先來說第一種遭遇,患上原子彈疾病。無論爆炸後有沒有受傷,“被爆者"們都有一段類似的經歷,就是發燒、嘔吐、掉頭髮,這些症狀有輕有重,持續時間有長有短。他們患上的,就是原子彈疾病。日本醫生總結說,原子彈疾病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身體對射線最直接的反應,也就是細胞被破壞,然後死亡。第二個階段,最開始的症狀是脫髮,然後出現腹瀉和高燒,血液紊亂,白細胞數急劇減少。白細胞是幹什麼的?它是人體的守衛,可以吞噬進入人體的病菌。白細胞少了,打不過病菌了,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很多傷口反反覆覆癒合不了,還會引起很多其他的病症,就可能發展到第三個階段,也就是身體免疫系統對疾病的反應,很多患者死於胸腔感染之類的併發症,很多人終生被病痛折磨。好,接下來我們來說第二種遭遇,被歧視。一種是工作上的歧視。沒有經歷過原子彈爆炸的老闆會歧視這些“被爆者"不願意給他們工作機會,因為有傳言說他們容易得各種疾病。

第三種和第四種是我們更樂於看到的:“被爆者"的生活走上正軌、致力於號召世界和平。他們隨著戰後日本經濟復甦,過上了平靜、舒適的生活。他們經歷過戰爭帶來的最可怕的後果,所以更渴望和平。日本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四週年時,決定把廣島建設成和平紀念城市。

日本人有怎樣的國民氣質?

說到日本人的國民氣質,我們可能馬上會想到《菊與刀》這種專門研究日本的書。日本人給世界的一個很普遍的印象就是,他們非常有禮貌,各種敬語掛在嘴邊,經常對人鞠躬表示感謝和尊重。那麼他們到底能禮貌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在原子彈爆炸後,很多人被埋在廢墟下,沒辦法逃出去避難。他們在求救時,喊的“如果可以的話,請您救救我!”即使是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他們的呼救仍然帶有日本人特有的一種禮貌。這種禮貌是非常驚人的,日本人好像在最危難的時候,也不忘記考慮到其他人的感這就反映出我們要說的,日本人的國民氣質。在日語中有一個詞,叫做“遠慮",被看做是一種日本精神。這裡的遠慮,不是指深謀遠慮,而是指放棄自我,把別人的願望放在首位。我們可以把遠慮的日本精神,看做是一種“集體主義",個人的價值和訴求是不被重視的。這種集體主義使日本人既有冷靜的一面,又有狂熱的一面。

我們先來說冷靜的一面。遠慮使日本人有著驚人的喼忍。你能想象一群人受了重傷,在避難時還能一聲不吭嗎?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幾百個受了重傷的人一起躺在竹林裡,沒人哭泣、抱怨、喊疼。他們臉被燒得血肉模糊,可是當有人喂水時,他們都還微微起身,點頭致謝。很多人死的時候,都沒有發出聲響。隱忍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太可怕了。他們害怕自己的叫嚷會影響到別人,所以乾脆就忍著,每個人都這樣想,就造成了這樣令人震驚恐懼的慘烈場景。歸根到底,還是他們放棄了個人的訴求。

除了冷靜到可怕的隱忍,日本人國民氣質中還有狂熱的一面,表現在他們對國家和天皇的絕對忠誠,這是另一種“放棄自我"的“集體主義"。原子彈爆炸後,有這樣一件事,幾個女高中生被壓在佛寺的圍牆下面,沒法動彈,大火的煙霧飄進廢墟底下,女孩們逐漸呼吸困難。一個女孩帶頭唱起了日本國歌《君之代》,其他女孩跟著她一起,唱著唱著就死了。還有個例子,一對父子被壓在房子裡,不能脫身,他們在廢墟里高喊“天皇萬歲!”那位父親說,在那一刻,他嚐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美妙感受。這樣的狂熱並不難理解。我們知道,天皇一直是日本的國家象徵,相傳是日本神話中創世之神的後裔,

號稱“萬世一系",也就是沒有改換朝代,世世代代都是這一家人坐上皇位。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天皇“萬世一系”被寫進了日本憲法,國家權威變得分前強大,在民眾的眼裡,天皇就等於神。他們相信,自己死了,是在為天皇獻身。他們為了這個“神"和“神"的國家,甘願放棄自己的價值和訴求,保持絕對的忠誠,這也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之一。

那麼,有著這樣國民氣質的日本人,對原子彈爆炸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二戰時,日本國內也有原子彈研究計劃,但僅僅處在研究階段,科學家們不太重視,都覺得短時間內造不出來。可美國不同,1939年,愛因斯坦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建議研製原子彈。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參戰,動用了60萬人,投資了20多億美元,來研製原子彈,這也就是著名的“曼哈頓計劃”

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是出於戰略考慮的。他們要逼迫日本儘快投降,這樣才能趕在蘇聯向日本出兵之前結束戰爭,爭取佔領日本的主導權,來遏制蘇聯。也就是說,原子彈現在造出來了,就非投不可。你可能有個疑問,這第一枚原子彈,美國為什麼偏偏投在了廣島呢?這是因為,廣島在二戰時稱得上是日本的“軍事首都“它是日本最重要的軍事指揮和聯絡都”中心之一,當時最重要的日本軍工企業三菱重工也在這裡。如果日本被全面入侵,首都東京被佔領,廣島就會成為日本帝國的指揮總部。襲擊廣島,相當於砍斷日軍的營養來源和後路。就因為這樣,廣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被原子彈摧毀的城市。對於這次“非投不可"的原子彈襲擊,“被爆者"的普遍態度是,接受宿命。日本人國民氣質中的喼忍,使“被爆者"把這個劫難當成是命中註定的。戰爭就是戰爭,所以民眾不得不承受戰爭帶來的後果,這是很多日本人的想法。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人對天皇的忠誠。天皇發動戰爭,日本就全民投入,幫著打仗;天皇宣佈投降,大部分民眾感嘆的是,自己竟然聽到了天皇的聲音!他們從天皇的聲音中獲得了平靜,接受現實,開始重新建設日本。

因為接受了這樣的宿命,所以,一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從來沒對美國正面提出過直接的抗議。同樣,“被爆者"們很少進行控訴,也一直沒有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他們大部分都受到原子彈疾病的影響,但是日本政府卻不願意承擔原子彈爆炸的道德責任。直到爆炸十二年後,日本政府才向“被爆者"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爆炸三十年後,日本政府開始給“被爆者"發放津貼,作為健康保護援助。前面我們介紹了對於遭受原子彈襲擊,日本人的態度。那麼對於原子彈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本身,日本人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在戰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人很少考慮到原子彈的道德問題。廣島民眾在被原子彈襲擊後,非常憎恨美國,但也沒有怎麼討論過原子彈這種武器本身。

總的來說,日本人並沒有經常討論原子彈這種武器,一直到廣島原子彈爆炸十週年紀念日的時候,才有大規模的人明確表示反對。1955年,日本漁船遭到美國氫彈核試驗輻射,有船員死亡,這個事件引發了和平運動,第一屆世界反對核彈和氫彈大會在廣島召開,有五千名代表參加。不過,日本的反核運動受到美蘇冷戰的影響,不同派別之間一直在爭吵,最後分裂了。這讓廣島的“被爆者"們很反感,他們覺得這些反核抗議活動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到底是什麼人在關注原子彈呢?他們認為是那些受爆炸影響不大的“被爆者",和追求權力的政治家。這些人太過關注原子彈,對戰爭的思考卻遠遠不夠。戰爭才是傷害的源頭,沒有戰爭的話,原子彈這個議題就不存在了。戰爭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們應該更關注對戰爭的思考,而不是抓著戰爭武器不放。所以,對於原子彈的道德問題,“被爆者"們並沒有深入思考,他們排斥反核政臺活動,認為反對戰爭比反對核武器更重要。

戰爭帶來的殺戮和毀滅,我們只通過傷亡數字,是沒辦法深切感受的。無論戰爭是不是正義的,也無論最後誰取得了勝利,戰爭之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有的人在身體上受到傷害,有的人一生都揹負著心理陰影。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往往會認為平安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和平其實來之不易,值得我們永遠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