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早在華夏文明時期,就有很多藝術品出現,貨幣的使用也是在很早就開始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數千年之久,最早使用的貨幣材質是貝制,即貝殼,早在商代就已經開始廣泛使用了,但是隨著人們商品交換和貿易的發展,對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貝幣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文字的演變,在錢體上逐漸出現了文字,早期空首布等古錢上的文字過於久遠,今人鮮有認識,這裡不予討論。到了秦代,已秦半兩為首錢幣的出現,才比較清楚的體現了漢文字。

早期錢幣上的文字多以篆書為主,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秦半兩字體可以歸結為大篆,整體文字奔放,不太規整,並且文字較為高凸。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秦之後,漢朝也曾發行過半兩錢,字體為小篆,整齊、低平,書寫較為規整。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到了漢代王莽時期,發行的一種比較有名的錢幣---貨布,貨布的造型古樸,書法獨特。被稱為

懸針體的篆書“貨布”二字充滿幣面,在長達30毫米的筆劃中,筆線僅寬0.36毫米。可以說,幣面上的“貨布”二字,準確地把漢代時的物質生產與商品交換,高度地概括了。在漢代王莽時期,其統治時間雖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但統治者卻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把當時的造幣工藝推向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王莽時期還發行了一種比較名貴的刀幣,即一刀平五千幣,其中一刀平五千分為環柄和刀身兩部分,環柄為一方孔圓錢,環文上曰“一”,下曰“刀”,字為陰刻,字陷處填以黃金,並且加以打磨,使字面與錢面平齊。刀身上鑄有陽文“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幣價值等於五千。值得注意的是,這枚刀幣的造型獨具韻味,絲毫未拘泥於春秋戰國時代刀幣形制和尖首刀形制。古拙穩重,並透露出秀美氣息。幣面銘文“一刀平五千”五字書寫流暢,氣勢生動,毫不呆滯,承襲了戰國時期幣面銘文“一筆過”的特徵,新莽錢幣,錢文纖細,工藝講究,錢幣版別較多,但錢文大體以懸針篆為主,文體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精者輪廓斜削,筆劃細挺。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篆體寫法。即永通萬國幣,此幣為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箸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此後還有行書、隸書、草書、楷書等較為常見的書寫體,宋代以後,錢文都採用楷書,篆書、隸書、行書書體基本從錢文中消失。但是,即便如此,由於時代差異以及統治階層的偏好,錢幣上的楷書錢文也呈現出多樣的風采。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另外,我國在元代和清代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發行的錢幣也有其少數民族的文字,如元代的大元通寶就是蒙古八思巴文,清代的天命、天聰通寶為滿文,也是比較有特色的一種錢幣。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蒼隆雪說」古錢字體與讀法



以上均為蒼隆雪原創,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官方網站:www.xiaohuowenwan.com

蒼隆雪微信號:xiaohuowenwanpaim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