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拉近大空間 澳門發展更「多元」

港珠澳大桥拉近大空间 澳门发展更“多元”

文/圖 金羊網記者 李妹妍 實習生 湯 晨

中山伊電園的辦公室中,林健龍正在和夥伴仔細討論完善下一份商業計劃;澳門的老城區內,羅奕龍正在籌辦2018年度青年就業博覽會,以便對學生們到內地升學、就業的困惑給出專業的指導……而在更大的範圍內,澳門的年輕人走進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中山翠亨等地,尋找新的實習就業可能。

一橋飛架珠江東西,站在澳門跨海大橋友誼橋上東望滄海,昔日天塹已變通途。全新的浪潮也在集聚湧動——人通、貨通、資金通、信息通,越來越多的澳門青年選擇前往內地學習、就業、創業。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創新、融合最鮮活的註腳。

大橋通車

看好珠江西岸發展潛力

“我現在缺人。”創業的第三年,澳門青年林健龍把微信頭像換成了姜太公釣魚,“非常需要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一起做好這個項目。”

這一年,他的第三間公司選擇在中山落地,伊電園辦公室靠牆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待辦日程,他也開始了珠海、澳門、中山三地跑的工作模式——三年三間公司,這樣的發展速度是他創業之初始料未及的。

廣東自貿區三個片區剛成立的時候,澳門特區財政司司長帶隊考察,隨隊參觀回來後,林健龍向位於珠海橫琴的澳門青年創業谷遞交了創業項目材料。瞭解到好幾個團隊都申請了跨境電商項目,他們一度覺得希望不大,幾個月後卻出乎意料地在130個團隊項目中脫穎而出,“就這樣成了第一批第一家簽約橫琴創業谷的企業,合同編號是00001。”

從珠海橫琴起步,林健龍先是申請了跨境電商牌照,著手技術研發;半年後,他在澳門成立了第二家公司,利用澳門的先天優勢專門對接海外供應商;2017年,他在中山成立了第三家公司,對接實體店和個人代理。

“考慮到珠江東岸香港、深圳企業成本已經太高,西岸目前還是窪地,而且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建成,西岸原本的交通劣勢也將扭轉。”這個1991年出生的澳門創業者有著更宏觀的視野: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正式成為國家戰略之前,他就敏銳地嗅到了機遇,並快速果斷地調整了自己的事業版圖。

對於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他抱有極高的期待:公司的貨車早就申請了香港和內地的兩地牌照,港珠澳大橋一通車,貨物從珠江西岸城市到達珠海或者澳門,可以快速運抵珠江東岸,反之亦然。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海外貨物經空運海運回到香港,裝車從皇崗口岸進入深圳,經虎門大橋到達中山,不堵車的情況下需要四五個小時,走一趟的成本在3000塊錢以上;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深圳40分鐘就能到珠海,一個小時多一點就能到中山,“首先時間就節省了四分之三,一天跑兩趟車完全沒問題,而且算上油費、路橋費和司機的工錢,一趟貨車的成本1000塊錢左右,成本節省很多。”

現在,把目光投向珠江西岸的創業者越來越多。珠西多市近年來適時拋出的橄欖枝——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低租金甚至免費的辦公場地、會議室,並在法律諮詢、金融服務多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到此抱團發展。

到內地去

就業空間擴展幾萬倍

結束在醫院一天的本職工作後,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以下簡稱“新青協”)會長羅奕龍匆匆趕往若翰亞美打街:暑期來臨,不少學生正面臨著是否到內地升學、就業的困惑,而幫助這些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正是新青協的主要社會事務之一。

“我自己是過來人,在內地求學是我人生中很寶貴的一段經歷。”羅奕龍記得,澳門迴歸的時候,他還是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一名在讀學生,和內地同學一起慶祝迴歸讓他意識到,“澳門青年要多走出去,才能更好地瞭解我們的國家。”

羅奕龍和記者分享了一組數據:2017年澳門中學畢業生到內地升學共有723人,2018年這一數字則升至951個,約佔當年升學學生總人數的1/5,“教育局的統計顯示,澳門在內地讀書的學生中,在讀人數共8336人,其中在廣東省的就有3521人,佔比高達42%。”

升學之外,澳門青年的就業選擇也正在發生變化。從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畢業後,梁家星到珠海橫琴開始了自己的商務拓展。

“越來越多的澳門青年認識到,澳門的發展一定要以祖國的發展作為後盾。”羅奕龍告訴記者,為此,他和社團夥伴把搭建澳門青年與內地之間的交流平臺作為目標,讓澳門青年更多地參與到內地事務中,“把眼光擴展到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澳門青年的就業空間就不僅僅是小小的30平方公里,而是擴展了幾百倍、幾萬倍。”

融入灣區

澳門青年提升競爭力

前幾天,林健龍接到了澳門發小的信息,“開餐館需要僱傭外來勞動力,勞工局要求必須要配比一定的本地僱員,但餐飲薪水不高,本地很難招到人,怎麼辦?”

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在澳門創業的青年經常面臨的難題:勞工局要求確保本地僱員優先就業,外地僱員只為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這種保護卻讓本地一些企業難以招到合適的員工。

而更深層次的思考還在於,這種政策實際上使澳門青年長久以來處於就業保護狀態,“未來大灣區建設,所有人放到同樣的水平線競爭,澳門青年一代能不能抓住機遇?

這個暑假,羅奕龍在新青協的工作日程表上重點標註了多項實習項目:澳門青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考察團、2018年港澳大學生南沙自貿區實習計劃、澳門大學生互聯網暨新媒體內地實習計劃、大灣區1+1體驗式實踐計劃……“通過舉辦多種活動讓澳門青年走進大灣區,親自觀察瞭解大灣區發展機遇,汲取工作經驗和擴展視野,增強其競爭力。”

為幫助澳門青年把握髮展機遇,澳門各界也開展了不同的實習計劃。2016年3月,澳門特區政府啟動了“千人計劃”,3年間已組織超過3000名澳門青年走進內地,深度瞭解國情,開展多元的學習交流活動。

羅奕龍期待,在當前區域整合加速的歷史機遇期,澳門青年勇敢走出去,擁抱合作也擁抱競爭,“成為推動澳門乃至大灣區不斷髮展的中堅力量”。

加強區域合作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珠江東西兩岸的基建網絡越來越完善,“四流”(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在加速流動。澳門雖然是世界人均生產總值較高的地區之一,但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在專業人才和科技創新方面還要加強與廣東和香港的合作。國家給了澳門這麼多政策,一定要用好、用足,加強區域合作,背靠祖國才能謀求發展。

——馬有禮

港珠澳大桥拉近大空间 澳门发展更“多元”

澳門基金會研究所副所長楊道匡:港珠澳大橋合作模式可複製推廣

金羊網記者 李妹妍 實習生 李穗敏

因為工作原因,澳門基金會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政協港澳臺委員會副主任楊道匡時常往返粵港澳三地,從港珠澳大橋立項調研開始,他就一直密切關注這項超級工程的進展。“港珠澳大橋最直觀的就是縮短了三地民眾的通勤時間,但我認為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粵港澳合作模式。”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

從小處入手,方便大灣區居民

楊道匡告訴記者,客觀來說,港珠澳大橋本身創造了粵港澳三方合作新的模式。從大橋籌建之前,就成立了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簡稱三地委,港珠澳大橋的規劃、建設、管理、運營都是由三方共同執行,比如組成粵港澳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資,就解決了誰來營運、利益分配的問題,這是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從這個思路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也可以複製推廣這樣的合作模式。

要建設大灣區城市群,重點是民生融合、人心融合,要想辦法解決居民生活不便利的地方。楊道匡舉例說,小的切入點就先解決居民生活三種貨幣兌換的問題。“我們到廣州開會,有些酒店卻刷不了澳門中國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他們說這叫境外卡。我建議能不能先從這方面著手:從貨幣兌換到信用卡,澳門中國銀行跟內地中國銀行內部系統打通,進而推廣到整個灣區的城市群。

抓住大商機,澳門要跟珠海合作

以往國際旅客要來澳門,香港機場出來以後直接有船連接澳門,但是每天只有三班。現在有了港珠澳大橋,香港機場下來,半小時就到了珠江西岸。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後,可能有5000萬潛在客流量到珠江西岸,這裡面存在著巨大的商機。楊道匡認為,新的問題在於澳門的旅遊接待能力是否能滿足遊客需求。

“去年澳門遊客是3260萬,今年估計會增加到3400萬左右,但澳門的接待能力不可能無限增加。”如何應對未來可能更多的遊客,要想辦法去拓展空間,要有新的產業。楊道匡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澳門跟珠海橫琴合作,解決澳門沒有休閒空間這個短板。澳門有度假式的酒店、世界文化遺產景區,跟珠海的主題公園、生態環境結合起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就真的具備了基礎:有休閒空間,有更多的選項,接待能力就大大提高。旅遊合作可以作為將來大灣區融合的切入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