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投之後:看見的都是體面,看不見的都是心酸

戰投之後:看見的都是體面,看不見的都是心酸

這兩天,騰訊、蘇寧、京東和融創參股萬達商業,合計投資規模約為340億元。

由於萬達商業的在通稿裡將這筆參股描述為“戰略投資”(有點玩弄文字的意思),以及不少市場人士都會聯想萬達商業重點佈局線下,騰訊與阿里巴巴的線下之爭,或多或少會理解騰訊參股,實際上是王健林“站隊”,互聯網巨頭爭搶萬達。

這種商業江湖上的故事和想象,其實也會掩蓋掉萬達商業尋求騰訊、蘇寧、京東和融創合計340億元投資的實質背景。

戰略投資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標誌仍然是長期持有大量標的公司股份,如果體現在上市公司層面,戰投方以增發新股再融資的方式居多,比如我們已知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參股中國聯通的混改。

騰訊、蘇寧、京東和融創參投萬達商業的方式是受讓老股,具體而言,是以340億元資金收購萬達商業香港H股退市時引入的投資人持有的約14%的股份。

所以,這次萬達商業引入上述4家投資方,實際上是置換之前私有化時引入的資本方,萬達商業14%的股份換成另一撥股東持有,這輪投資不會給萬達商業接下來的業務發展帶來一分錢的資金。

萬達商業在2016年完成了私有化,總代價約344.55億港元,按照當時港元對人民幣匯率,私有化代價大約為291億元。

時至私有化投資人退出(不足2年),騰訊、蘇寧、京東和融創合計340億元接手私有化投資人約14%的股份,退出時投資收益接近50億元,私有化投資人2年複合收益率約為8%。

拾遺君此前閱讀過萬達商業私有化的推介材料,其中核心投資條款部分,約定萬達商業在退市滿2年或2018年8月31日前(以孰晚為準)未能夠在境內主板上市的情況下,萬達集團以每年10%的單利向境外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以每年8%的單利向境內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

也就是說,萬達商業在2016年退市時,已經與境內外投資人簽署了對賭協議,鎖定了私有化投資人的保底收益,屆滿期限即是2018年8月底。

但是現在境內主板上市已經是難上加難。前幾個月拾遺君看到一位券商朋友發過來新一屆發審委的審核邏輯,當中明確IPO審核仍然會一直延續突出的行業性特徵判斷,亦即在國家大勢和行業總體監管背景下,醫藥、農業、遊戲、類金融、涉及房地產業務等都不會成為受到審核歡迎的行業。

根據證監會上週末公佈的IPO申請企業排隊情況,萬達商業仍在上交所企業名單裡等待審核,排在第70位,雖已獲得反饋,但是預計短期內也難以快速通過審核。

據悉,萬達商業也已經意識到短時間內難以完成境內主板上市,所以也已經將上市時間延長到了2023年10月底前,也就是5年後,萬達商業和萬達集團對此作出了同步承諾。

那麼,這次騰訊、蘇寧、京東和融創接手私有化股份,是否再一次包含了萬達集團和萬達商業的對賭協議呢?

騰訊、蘇寧、京東和融創這4家參股方,都是王健林朋友圈的親密好友,將原來資本方置換出來,要求兌現回購全部股份的承諾壓力及支付收益的壓力會小得多,與朋友做生意的好處就是,“啥事都好商量。”

萬達商業私有化時,公司牽頭了一組在開曼群島和英屬維京群島設立的9個投資實體,其中7個投資實體引入了包括杉杉控股、上海持睿、上海褚驊、中國中鐵、平安保險、工銀國際、渤海產業、國泰君安等多家財團投資者。

私有化投資人才是萬達商業真正意義上的財務投資者,對於今年對賭協議期屆滿,以及萬達集團今年以來不斷遭遇的信用危機、流動性緊張的猜測,這些投資人退出的壓力、以及施加予萬達集團回購全部私有化股份的壓力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回過頭看萬達商業私有化的整個過程,2017年港交所內房股一輪暴漲,尤其是融創、恆大等房地產公司,股價火箭般地躥升,而萬達商業則剛好退市,完美錯過這一輪上漲週期。

如果當時選擇留守港交所,整個地產板塊的上揚,或許也能帶動萬達商業股價的上漲,上市公司估值折價的問題迎刃而解。

一心希望迴歸境內主板上市釋放估值,結果是監管層對房地產企業上市的審慎監管,IPO排隊停滯不前,萬達商業當初顯然過分樂觀地估計了境內主辦上市的阻力與前景,如今境內上市期限又要延後5年以內,遙遙無期。

而且在萬達商業私有化退市的一年裡,這次引入騰訊、蘇寧、京東和融創接手私有化投資人的股份,相信並不是萬達商業新一輪戰略投資的重新估值定價,更像是幾個財大氣粗的朋友們給王健林解圍,340億元接手約14%的萬達商業股份,也不會全部都是股權對價,當中包含了私有化投資人尋求的保底收益,但真金白銀砸進去,萬達商業將來上市時的估值壓力只會更大。

最後提一句作為參股方的融創,當初150個億投資樂視時,孫宏斌信誓旦旦地說,看懂了樂視,甚至比賈躍亭還懂樂視,結果往後的一年裡,我們可以數一數孫宏斌在公開場合流了多少次淚。

拾遺君只是希望,這次孫宏斌看懂了萬達,比王健林還懂萬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