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爲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文:洛輕塵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01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個兒子,因曾被提名儲君人選一生都充滿了悲劇色彩。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也就是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中楊吉兒的原型。相傳,李恪是李世民最喜愛的兒子,因帶有隋朝血統而錯失皇位,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李恪的生母是楊廣的女兒,但並未被冊封過什麼公主,和嫡長女南陽公主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楊廣四處“巡遊”都是把南陽公主帶在身邊的,而楊公主和眾姐妹被遺忘在長安城,當李淵的軍隊踏破城門之後,她們被當做戰利品,分給了皇子和大臣。

從最後被分給秦王李世民來看,楊公主在這些被楊廣遺忘的公主裡,可能地位也不是最高的。當時的太子是李建成,倘若楊公主作了李建成的小妾,等其登基後,再不濟也能混個三品以上的嬪妃,而給親王做妾,地位則要卑微的多了。在講究尊卑的古代,這種考慮是很必要的。

楊公主第二年便生下皇子李恪,七年後又生皇子李愔,史書稱其為楊妃。實際上,這並不代表她生前就是妃的位分。唐初有貴、淑、德、賢四個妃位,李世民的後宮裡,韋貴妃的封號是明確的,楊淑妃是楊玄獎之女,陰德妃因為兒子李佑謀反被殺後遭到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還有一位鄭賢妃,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

可見,李世民的後宮,四妃之中根本沒有楊妃的位置,她最多是九嬪之首,也就是二品,死後才被晉升為妃。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為何要斤斤計較楊妃的品位呢?自古以來,有“母憑子貴”一說,同樣,子也可以憑母貴。楊妃並不受寵,因而唐太宗對李恪這個兒子的感情也很一般。

這點可以從對諸皇子的封地得到印證。除太子李承乾外,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子李泰封地在相州,李治封地在幷州,而韋貴妃之子李慎封地在秦州,陰德妃之子李佑封地在齊州,燕賢妃之子李貞封地在揚州,楊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故而沒有封地,後宮王氏之子李惲在襄州。

李恪和太子李承乾同年出生,李承乾是嫡長子,另一個庶出的兒子李寬早夭,也就是說,三皇子李恪是名副其實的庶長子,在講究尊卑又注重長幼有序的封建社會,庶子不能和嫡子相提並論,但在庶子眾多的皇室,庶長子的地位還是很有分量的。

即便母親的位分不高,唐太宗但凡有一點點的偏心,甚至是公正心,庶長子李恪的待遇與四妃之子平起平坐是極有可能的,最起碼不應該差太多。

事實上呢?李恪的封地在安州,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連所謂的王氏之子李惲的襄州都比不上,更別提和四妃之子相同待遇了。看看唐太宗因為給三個嫡子賞賜過多、恩寵過盛而遭到大臣多少次進諫,就知道他對李恪有多吝嗇了。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02

有了封地之後,李恪最遲在貞觀7年(634年),也就是15歲便被唐太宗送去了封地,而李泰、李治則一直留在都城。德妃之子李祐則是在貞觀15年(641年),二十多歲之後才去了封地。

李恪臨行前,唐太宗說了一番大道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大意是讓你們到屬地去,是為了兄弟和睦,斷絕諸皇子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

實際上李泰和李治作為太子的同母弟,又是嫡子,對太子之位的威脅最大,若真是出於這種考慮,最應該到屬地的是李泰(李治尚年幼),而不是不得寵的李恪等人。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貞觀12年(639年),唐太宗寫了一封《誡吳王恪書》來告誡李恪,其中有一句“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意思是,不給你珍稀財物,是為了防止你變得驕奢。

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賜泰物萬段”,這還不夠,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太子李承乾則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作為太子,不是更應該避免驕奢淫逸,而對其有所限制嗎?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李恪在李世民這裡並沒有後世所想象的那樣受寵。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03

在後來的皇位爭奪中,李恪也自始至終沒有進入唐太宗的視野。

陰德妃之子李祐驕縱無常,結交了一幫奸邪之人,因和輔佐他的長史權萬紀不合而聚眾謀反,後被唐太宗廢黜並賜死,李祐謀反未平,太子李承乾又陰謀篡位。

李承乾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寵愛有加,唐太宗不忍心責怪他,而是將樂人斬殺。悲痛惱怒之下,李承乾竟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並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差點痛下殺手。

身為太子,如此荒唐,唐太宗仍是一味迴護,煞費苦心的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以告訴眾人絕不會廢掉李承乾。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魏王李泰主編了《括地誌》,唐太宗大加讚許,如獲至寶,將之當寶貝一樣收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並接二連三的大肆賞賜李泰。

李承乾一直忌憚深得父親寵愛,並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自己做了很多讓父親失望的事情,而李泰卻越來越被器重,這意味著什麼?恐慌中的李承乾計劃暗殺皇弟李泰,結果卻失敗了。

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遂與漢王李元昌、駙馬杜荷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向唐太宗逼宮,事情很快敗露。謀反之罪,按律當誅,唐太宗卻不忍心殺掉他,反而問朝臣應該怎麼辦,無一人敢應聲。

最後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找到臺階下的唐太宗即刻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保住了一條命。來濟也因此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升遷。

後經進一步查實,李泰確實對太子之位懷有覬覦之心,妄想取而代之,間接導致了李承乾的謀叛,因此被降為東萊郡王,徙居均州。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04

雖然李泰居心不軌,但在重新考慮儲君的時候,唐太宗始終在李治和李泰之間搖擺不定,庶出的李恪根本就沒有進入他的視野之內。最後確定立李治為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要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性命。

李治年幼,與李承乾和李泰之間沒有那種勢同水火、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性格又溫和仁厚,由他繼承大統,李承乾和李泰都可以保命。

可惜朝中大臣並不贊同立年幼的李治為太子,唐太宗痛哭涕零,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李靖等重臣面前表演了因諸子爭位之事欲拔劍自殺的戲碼,這才把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既然儲君已定,李恪又是什麼時候被提名的呢?李治被立為太子半年多以後,可能唐太宗認為李治過於仁弱,而且年紀太小,所謂“國賴長君”,曾向長孫無忌提議改立李恪。長孫無忌當即否決了這個提議,自此唐太宗再未提及此事。

唐太宗在立儲君的時候不考慮李恪,已成定局之後又突然冒出這個想法,有何深意?有兩種解釋:一是對李治這個太子不是很滿意,覺得李恪比較英勇,靈光一閃,未加多想,就試探性的問了長孫無忌。

二是朝中對李泰覬覦皇位一事還耿耿於懷,唐太宗卻對這個寶貝兒子十分掛念,這就急需一件事轉移朝臣的注意力,比如將太子之位的明爭暗鬥從李泰身上轉移到李恪身上。貞觀21年(647年),唐太宗將愛子李泰再次進封為濮王。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唐太宗提議立李恪為太子都沒有多少誠意可言,反而將他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甚至間接導致了李恪日後的冤死。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05

前面已經說過,唐太宗立儲考慮的是三個心愛的嫡子能夠共存,“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如果立李恪為太子,三個嫡子無論名分還是在群臣中的影響力,都比一直在封地的李恪強太多,也必將成為李恪君臨天下最大的威脅,李恪會對他們手下留情嗎?

以唐太宗對嫡子們的萬般寵愛,事事為之計劃周全的態度,他會允許嫡子全部被殺這樣的事情發生嗎?

退一萬步講,如果唐太宗深思熟慮,真心想要換儲,應該是在朝上廷議,最不濟也要召集幾位重臣共商大事,怎麼可能只和一人提及?而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也是最不可能贊成換儲的人,唐太宗不可能連這一點都想不到。

就算大臣們都不同意,為了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不惜以死相逼,到李恪這裡卻輕描淡寫,長孫無忌一反駁,就沒有下文了,他想要立李恪為太子的誠意能有多少呢?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此時雖然魏徵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若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立李恪為太子,又豈是一個長孫無忌能左右的?

改立李恪為太子遭到否決後,唐太宗一點沮喪懊悔之意都沒有,沒幾天就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大擺宴席,“酒酣起舞”,興致十分的高,並破例將之冊封為親王,早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了。

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臨終前,劉邦特地留了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照顧好趙王如意。

欲立李恪未果,唐太宗既沒有給他補償,也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的安排,比如告誡太子李治以後要善待這個提名儲君的哥哥,不能兄弟相殘。由此可以看出,李恪在唐太宗心目中有多大的分量了。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06

有人認為李恪帶有隋朝血統,所以沒有被立為太子,也許有這方面的些許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不是嫡子,也得不到父親的寵愛。按照古代的父系宗法制度,李恪為李世民的親生兒子,就是李氏傳人,完全有資格繼承李家的天下。

如果因母親是前朝公主而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唐太宗根本就不會提名立他為太子。長孫無忌在反駁時,列出的第一條因由就是李恪的兩朝血統,不宜做太子。事實上,長孫無忌說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沒有提到他的特殊血脈。可見,這一點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

況且兩朝血統在古代是很常見的事情,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的母親是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唐高宗李治登基後,不負父望,對親哥哥李泰優待異常,“車服羞膳,特加優異”。而其他的皇子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特別是李恪,當初曾被提名太子,又是庶長子,身份地位較為尊貴,就算對皇位構不成威脅,有時候還是需要殺一儆百樹立一下帝王的威嚴的。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永徽4年(653年),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陰謀造反,打算擁立荊王李元景(唐高祖李淵第六子)為帝,計劃洩露後,唐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設計令房遺愛誣陷李恪亦是同謀,李恪被迫牽扯進來。

史載唐高宗曾哭著對侍臣說:“荊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

兵部尚書崔敦禮說:“過去周公誅除管叔、蔡叔,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然後是漢昭帝的時候,燕王和蓋長公主謀逆,都以國家法度處以應有的刑罰,這些前事都不遠,陛下怎麼能為了施捨恩情隨意改動法律呢?”此言甚得高宗之意,於是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被殺。

太宗和高宗父子都是演戲的高手,下面的大臣也皆是善於察言觀色的機靈之輩,太宗不想李承乾死,他們就順水推舟,讓李承乾頤養天年,高宗急需鞏固皇位,樹立皇威,他們就引經據典,殺之而後快。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07

李恪再怎麼說也是皇帝的長兄,一不留神還會無辜被殺,誰還敢認為皇帝是軟弱可欺的呢?根據政治的考量來看,與其說是長孫無忌陷害了李恪,不如說是高宗為了甩掉仁厚懦弱的帽子,威懾皇族和重臣,“不得已”而為之。

至於後來長孫無忌倒臺後的平反昭雪,更凸顯了皇家的冷血算計和李恪命運的悲催了。

李世民最喜愛的皇子李恪之死,竟是一場為了鞏固皇位的陰謀?

“最是無情帝王家”,太宗皇帝的一次心血來潮,提名李恪為太子,不但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招致長孫無忌和李治的嫉恨,為後來被冤殺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太宗皇帝若是泉下有知,會不會對此有所愧疚?

儘管楊妃和李恪在電視劇中常常被太宗捧在手心,風光無限,但只要我們認真研讀一下歷史就會發現,李恪終其一生,都處於非常邊緣的境地,太宗立其為儲的擋箭牌效用和高宗蓄意為之的殺雞儆猴,都是他的致命毒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