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從小孤僻木訥,一直被宮人當作“傻子”嘲弄,出生三十六年來幾乎從未享受過真正的親王待遇。可誰也想不到的是,登基之後,唐宣宗突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聰明睿智和英武果決,短短一年時間便消滅了為患帝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而且極大地遏制了一貫囂張跋扈的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收復了淪陷於吐蕃人手裡近百年的河、湟全境,締造了唐朝中晚期的最後一抹輝煌。
從“傻”皇子到“傻”皇叔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唐宣宗李忱誕生在大明宮,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按照皇位的繼承順序,李忱是永遠也沒有希望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親鄭氏出身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女,所以李忱雖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的待遇。因為自己的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諷刺。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他便將自己封閉起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只能報以沉默,於是,連父親都覺得這個兒子可能有些痴呆。
長大後的李忱已被貼上了“智障”的標籤,成為大家爭相捉弄的對象。據史書記載,有一天,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上,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可是光王李忱依然不言不語,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發呆。李昂看到了,便指著他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李昂本來是李忱的侄兒,可是在他眼裡,李忱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諸王,李忱依然保持著沉默,不管他們怎麼戲弄他,他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座中的親王李炎起了疑心。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唐武宗。
面對始終不悲不喜的李忱,他開始懷疑此人是真的痴呆,還是隱忍不發。於是,在後來的日子裡,他抓住一切時機對李忱進行試探。“傻子”的奇遇武宗李炎即位後,一個冬日的午後,大雪紛飛,李忱和諸王一起隨皇帝外出踏雪。眾人興盡而歸時,已是日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時設宴暢飲,一行人都有些醉意了。這個時候,誰也沒有注意到,那個傻乎乎的李忱已從馬上墜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
這次被丟在冰天雪地之中,李炎料定光叔不會再回來了。可是沒想到,第二天一早侍衛來報,李忱又出現在了十六宅中。由此,李炎更是認定了李忱有蹊蹺,於是決定直接了結了他,以絕後患。幾天後,可憐的李忱就被突然闖入宅邸的宦官抓進了永巷。永巷從漢代開始就是幽禁宮女、嬪妃的地方,相當於中國最早的監獄,關押在內的大都是些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李忱被關入永巷幾天後,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樣扔進了宮廁。當時,李炎身邊有一個宦官叫仇公武,他對李炎說,這種“傻子”留著也沒用,乾脆一刀解決了。李炎同意了。可是,這個仇公武並沒有真的殺了李忱,而是偷偷將他運出宮藏了起來,以備日後之用。從此之後,這個一度供人取樂的“傻子”皇叔就從宮廷消失了,有史記載說他逃到浙江鹽官(浙江海寧)的安國寺落髮為僧了,也有人說他被仇公武軟禁了起來,總之,他暫時遠離了紛繁複雜的宮廷。登上皇位會昌六年(846)春,李炎病危,由於他的兒子都年幼,尚未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動。那時,宦官勢力如日中天,一等到武宗賓天,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便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三朝皇叔李忱。
雖然李忱一直被眾人視為智障,但是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論資歷絕對夠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對。於是,李忱又回來了,並且坐上了唐帝國第一把交椅。會昌六年(846),李忱登基即位,是為宣宗。以仇公武為首的眾宦官們以為他們找到了一個最順服的“傻子”皇帝,正妄想要如何操控天下大權時,卻被李忱的一系列大動作嚇傻了眼。
他非但沒有像眾人想象的那樣不知所措,反而對處理政務非常熟稔,好像是久經磨鍊的儲君一樣。眾人方才如夢初醒,原來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戲。這位隱忍了整整三十六年的皇帝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執政第二天,他便罷免了武宗時的丞相李德裕,並在接下來的短短一年內,徹底對政府班子進行了換血,將李黨成員盡數貶出了朝廷,重新組建了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子。從唐憲宗開始爭鬥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至此結束,中央政權的統一得到了鞏固。
自從“安史之亂”以來,唐王朝的河、湟地區(今甘肅及青海東部)就被吐蕃佔據了,到宣宗李忱手裡已將近一個世紀了。雖然期間的歷任皇帝都有收復故土的志向,但是大多有心無力,國內藩鎮總是作亂,朝廷又黨爭不斷,宦官屢屢擅權,所以根本無暇對外用兵。可是,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吐蕃爆發了大規模的內亂,為唐王朝收復失地提供了天機。所以,李忱即位後,便開始積極備戰,準備收復失地。這個時候,身處淪陷區的豪強張議潮也在招兵買馬,準備驅逐吐蕃侵略者,迴歸大唐故土。張議潮出生在淪陷後的沙州,自幼忍受著吐蕃統治者的殘暴壓迫,所以立志要驅逐韃虜。
他自小便苦學兵法,練習武藝,並不惜變賣家業秘密招募義軍,對他們進行訓練。等到吐蕃內亂之後,張議潮知道自己苦等的機會終於來了,便舉旗造反於大中二年(848)率眾收復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進達等表函前往長安。 三彩白馬·唐接到張議潮的捷報,朝野上下更是士氣大漲。大中四年(850),張議潮的義軍又收復了西州,並在次年一舉攻下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等十一州。當張議潮的哥哥張議譚將版圖戶籍進獻給李忱時,李忱心中終於落下了一塊大石,遂賜詔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從此,大唐的版圖重歸完整,李忱的文治武功也向世人昭示了昔日的“傻子”已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英主。
勤政愛民,嚴於律己李忱在位期間非常勤政,而且能夠舉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很仰慕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便命人將《貞觀政要》寫在屋內的屏風上,以便時刻鞭策自己。此外,他還命翰林學士令狐絢每天朗讀太宗所撰的《金鏡》給他聽,凡是聽到重要的地方,便會讓令狐絢停下來,說:“若欲天下太平,當以此言為首要。”為了熟悉朝中大小官員的姓名和官秩,李忱還專門讓令狐絢編了五卷本的《具員御覽》,放在案頭時時翻閱。不僅如此,他連宮中負責灑掃的那些雜役的名字和職能都記得清楚,經常能夠隨口點名讓某人去做某事,而且從不出錯,這種強大的記憶力常常讓宮人咋舌。因為李忱當年曾經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百姓尤其同情。
`
有一次, 他去北苑打獵,遇到了一個樵夫,便問他的縣籍,樵夫說是涇陽(陝西涇陽)人,又問他縣官是誰,樵夫說是李行言。李忱便想順帶了解一下李行言的政績,便又問:“他政事治理得如何?”樵夫說:“此人不善通融,甚為固執。他曾經抓了幾個強盜,這些強盜跟北司的禁軍有些交情,北司就點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還把這幾個人殺了。”一個月後,李行言恰好要升任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刺史,當他入朝謝恩的時候,李忱就賜他金魚袋和紫衣。
金魚袋是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員才能佩戴的,紫衣也是品秩的象徵,李行言受寵若驚。這時,李忱對他說:“我早已知道你的名字了,以後還要一如既往地剛正嚴明,不要辜負朕對你的期望。”在這樣一位兢兢業業、勤政愛民的皇帝統治下,唐王朝出現了最後一次大治之世,歷史上有人將其稱為“小貞觀”,將宣宗李忱比之為“小太宗”。可惜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晚年依然走上了求仙問藥的老路,最終因服食金丹過量而亡。
閱讀更多 毛筆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