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科学“打”孩子

如何科学地打孩子?没开玩笑,我很认真的啊。。。你小时候挨过爸妈的打吗?反正像脑仁儿君这么皮实的孩子从小就把竹笋炒肉之类的“硬菜”当饭吃~╮(╯_╰)╭~服气么!就脑仁儿君调查的身边朋友的情况来看,大多是没有留下来童年阴影的,毕竟父母一般都在虚张声势,不会真的狠心揍自己家的“小公举”和“小王几”哒~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时候常讲: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孝顺的优秀的孩子都是打出来的。而当代教育又坚持“赏识教育”,多鼓励,少责打。所以有很多家长就犯难了,这孩子到底能不能打了?这打了吧,怕留下心理阴影,在国外还犯法,不打吧,有些错误屡教屡犯,光靠训的话也不顶用……嗯,有时候真的气得直跳脚,要不先打一顿再说?

其实,“棍棒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左边的小妹妹不要往脑仁儿君脸上丢鸡蛋好吗?那边的小弟弟,放下手中的砖头,我们有话好说…】

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能打,什么样的错误要打,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打几下,打哪儿…(我真的是认真的)您清楚吗?

您打孩子是因为他犯错了,还是只是他的行为让您觉得丢脸,用打孩子来发泄情绪的?这些您考虑过吗?

所以说,怎么打孩子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今天脑仁儿君就来帮爸爸妈妈分析一下,这个“棍棒教育”里究竟有哪些容易被家长们忽略的道道儿。

1、 什么样的孩子不能打

有的家长会说了,孩子打就打了,分什么能打不能打?这就是个很大的误区,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打孩子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举个例子吧,林黛玉和薛蟠,薛蟠可打,但是林黛玉不可打。为什么?因为身体和性格的差异,林黛玉性格怯懦,身体虚弱,而薛蟠体健狂放。也就是说即使孩子已经养成了某些“不优秀”的习惯,想帮孩子改过来,也还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比如薛蟠犯了错,不打不足以使其改正,但若林妹妹违规,贸然实施“棍棒教育”,明显不合适,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与复杂化,通过打孩子能否收到预期教育效果是决定是否采用“暴力手段”的唯一标准。

2、 在哪儿打

如果家长确定需要通过打孩子来解决某些问题的话,那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打,现场有哪些人就很关键。首先,不应该在孩子心情起伏大的时候,突然给予孩子责打,例如特别开心或特别悲痛的时候。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受到惊吓,也容易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性格会变得胆小、懦弱。其次,不能在公共场合有陌生人的地方打,在家里打的时候也不能留亲戚、邻居等人围观,尤其是不能有孩子同龄的小伙伴在场。虽然孩子年纪小,但他们也有自尊心,也要“面子”,家长打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撕碎他们小小的自尊心。

3、 打哪儿(脑仁儿真的是认真的)

之前新闻上也报道过,有的家长打孩子打得很,拿起“武器”就往孩子头上打,或者当胸一脚把孩子踢到。看得人心有余悸,脑仁儿君就想不明白了,这孩子到底是父母爱的结晶啊还是血海深仇的仇人啊?真的是往死里打的感觉…打孩子呢,要避免头、颈部。脊椎,内脏、关节等重要部位,因为我们是为了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出气、报仇,点到即止就行,真的没有必要打得孩子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对待传统家教的问题上,这两个标准也很实用。但不管是中国传统的“棍棒出孝子”、“棍棒出才子”的教育方法,还是当代“赏识教育”等理念,都不能照搬到孩子身上使用,家长要学会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而予以扬弃。每一种教育方法的成功,都有其家庭条件、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不加分析而生搬硬套,可能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