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近平讲故事——梁家河的变化

「听」习近平讲故事——梁家河的变化

习近平讲故事

「听」习近平讲故事——梁家河的变化

梁家河的变化

「听」习近平讲故事——梁家河的变化「听」习近平讲故事——梁家河的变化

延展阅读

陕西延安60多公里之外,陕北高原的山岭脚下,有一个小村子,名叫梁家河。1969年初,小村子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与14名北京八一中学的知青一起,徒步来到梁家河,在那里开始了他7 年的插队岁月。

黄土地的生活很艰苦。那时的梁家河晚上没有电,习近平与另外5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只能在炕席下面撒农药粉灭蚤。一开始,他连掏地、种玉米、割麦子都不会,只能跟着学,村子里的农民咋做,他就咋做。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习近平几乎没歇过,几乎什么活都干过。

「听」习近平讲故事——梁家河的变化

村民张卫庞回忆道,“习近平是吃了苦的,跟我们一般苦”。黄土地的生活也很充实。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习近平锻炼了“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 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毅力,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技能,还让他有了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

在梁家河,习近平“干活不惜力”,被认为“有知识、点子多”,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先后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一次,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一些农村在搞沼气,便自费前往四川取经,回村后带领村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做饭和照明的困难。为了增加农田面积,寒冬时节,他带着乡亲们一起修筑淤地坝,每次都主动带头赤脚站在冰水里凿冰清理坝基。此外,习近平还帮着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等,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前往清华大学读书。临行前,大家排起了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都不舍地哭了。乡亲们还送给了他一个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以此表达大家的敬意。

2015年2月春节前夕,已成为13亿中国人民领路人的习近平,重回梁家河。看到曾一起生活、战斗过的乡亲,习近平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听」习近平讲故事——梁家河的变化

一位大国的国家主席,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向世人阐释中国,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述,也没有用什么统计数字,而是选择了一个对他个人而言最具意义的村庄。这样的选择,源自习近平不变的“初心”,而梁家河的今昔变化,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同甘共苦,习近平收获了成长,更坚定了信念。

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由迷惘到坚定,由彷徨到自信,这样的转变,在于陕北高原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要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他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习近平始终魂牵梦萦的乡亲。

摘自人民出版社《习近平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