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除百餘篇論文、不屑講課,這位南京大學女教授被查了

昨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中國青年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冰點週刊”的一篇報道《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刷了屏。

報道講述了39歲的青年教授梁瑩在過去幾年裡,將她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主要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的120餘篇中文論文全部撤下,這些消失的文獻甚至包括梁瑩的碩士學位論文《善治視野中我國公民的行政參與——現狀、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和博士學位論文《當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會資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調查為例》。這種不尋常的撤稿行為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學術界的人都知道生產一篇論文,從選題到研究再到寫作最後到發表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週期。而2015年就被評上長江學者青年學者的梁瑩教授,數年間已經發表了120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憑藉這些論文,梁瑩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

據一名學術期刊負責人稱,當時梁瑩告知的撤稿理由有兩條,一是發表論文時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淺,二是現在自己只發英文論文了。

媒體調查發現,在其過去發表的論文中,至少有15篇疑似抄襲或是一稿多投,涉嫌學術不端幾乎是板上釘釘。這些學術上的汙點,隨著那些論文的刪除,都被從數據庫裡暫時抹掉了。

123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梁瑩承認自己的一些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她表示,上述情況只在自己學術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現。當時她剛讀研究生,學術剛入門,不懂規範,所以存在這樣的情況。

關於一稿多投,梁瑩解釋說,當時期刊即使不接收論文也不會給回覆,所以等一段時間還沒有下文,她會將論文修改後另外投稿。

梁瑩說,強調學術規範是2005年開始的,“你這樣查,全中國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

她說,沒有人會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錯誤影響自己的前途。自己從最開始什麼都不懂到現在能在頂級英文刊物發表論文,“我這條路有多難你知道嗎?”

24日下午,@南京大學 發佈了“關於梁某涉嫌學術不端等師德問題的說明 ”,責成有關部門依照程序和規定,一定會有一個結果。

對學術不正之風,南京大學不會護短。


撤除百餘篇論文、不屑講課,這位南京大學女教授被查了


據報道,梁瑩先後在蘇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但是她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已被刪除,這是否意味著她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就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呢?值得一查。


此外,不少學生反映梁瑩在教學中,存在師德缺失的問題,比如——

常常早退1節課;每節課長時間安排學生髮言;自己玩手機或打電話,甚至10分鐘自己玩手機而全班鴉雀無聲;在課堂討論時吃零食;18周的課時,五六次沒有到堂,安排助教盯著學生自習;學生撰寫論文時沒有一個人選她當導師;學生們還反映,梁瑩經常利用這門課讓學生幫自己做私活兒,例如課程作業是幫她錄入問卷,或安排學生去做與課程主題毫不相關的課題的回訪工作。


撤除百餘篇論文、不屑講課,這位南京大學女教授被查了


撤除百餘篇論文、不屑講課,這位南京大學女教授被查了



一直以來,社會各界都對學術不端等現象表示出了“零容忍”,每每出現此類新聞報道,都必定引起輿論熱議。

抄襲論文等行為的出現,原因是複雜的。在我國高校學術圈,已經形成了以“核心期刊論文發表”為篩選標準的用人、晉升體制。在這一體制的刺激下,大部分學者想要保住飯碗,只能提高論文生產力。為了在數量上超越同輩,研究質量上顯然很難做到專注和打磨。“一稿多投”甚至是“以譯代抄”的情況在學術圈經常出現。另一個原因是懲罰機制有缺失,目前尚未針對學術不端出臺處理細則,懲治造假行為就缺乏有力的抓手,導致論文抄襲事件屢禁不止。空乏指責個體的學術道德和人品,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正因此,防範學術造假,首先要對監督機制查漏補缺。什麼樣即算學術造假,到什麼程度會受到怎樣的處罰,又由哪些機構主要負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給出指揮棒和禁忌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有所依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