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提出的「五新」,其中四新最終都會服務於新製造

馬雲提出的“五新”,其中四新最終都會服務於新制造

從2年前“五新”到現在新制造,為何馬雲今年重點提新制造?

2016年,馬雲提出了“五新”,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新制造。並強調,這五個新會對各行各業發動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時隔兩年,新零售以雨後春筍之勢影響著各行各業,新金融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大數據作為新能源已成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雲計算、人工智能快速在各行業落地。唯獨新制造,尚沒有足夠大的進步。

2018年的杭州雲棲大會上,馬雲開始重點提新制造。他認為,新制造會重新定義製造業,重新定義客戶市場,重新定義供應鏈,重新定義所有的製造和商業的運營和服務。新制造是一場技術的革命,新制造不是互聯網企業和傳統行業結合,也不是一個在產品中加上芯片。

未來定義新制造的新標準,在於按需定製、個性化及智能化。而驅動未來製造業的是數據,大數據是生產資料,雲計算是生產力。

通過馬雲描述,可見新制造是融合了新技術,並能直接銜接新零售乃至新金融的全新制造模式,難怪馬雲會說它會重新定義製造業。

馬雲提出的“五新”,其中四新最終都會服務於新制造

新制造,從概念上來講,就是近幾年所謂的智能製造、工業4.0等。在海爾,新制造車間被命名為互聯工廠。電子與家電企業的生產製造需要精密組裝,所以這類工廠的設備很早之前就實現了互聯。所以,在這一波新制造革命中,富士康、海爾、格力、美的等企業都走在了前面,並且各自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

在新制造車間,你會發現大量的機器人、機械手臂有條不紊的工作著。其實這只是表面,內部其實是有一些列的互聯互通的技術、標準以及硬件在支撐。如果細心揣摩,你會發現新制造並不是因為新設備與新技術加持,而是一個系列的工程。

事實上,現在每個實現智能製造的廠商,已經有了基於互聯網的新生產規則,除了融入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這些企業還將新零售及新金融都整合在了生產規則之中。

馬雲提出的“五新”,其中四新最終都會服務於新制造

消費者可以通過APP在前端定製產品,錢不夠的話可以先用白條付款,訂單直接下到生產車間,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入倉庫而是直接交付給物流,物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產品送到你的手裡。如果你是忠實會員可以充些錢在賬戶裡,在此平臺購物可以打折或者付你利息。

同時,因為每個新制造廠商都已發展成為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更多的供應商加入到平臺之中,這些製造廠家就如阿里與騰訊一樣,成為各行業的一地之主,未來做大之後單是服務收入就會是一個足夠大的體量。

你看,像這樣的新制造還能稱作製造型企業嗎?說它是新零售、新金融都可以。在新的生產規則之下,製造型企業都探索出了新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改變,不是因為廠商的憑空設計,而新制造的生產規則讓這些企業必須做出改變。

馬雲提出的“五新”,其中四新最終都會服務於新制造

在這樣一個相互融合的超級商業體中,製造、銷售、金融、技術、能源全都熔於一爐,新制造廠商已然打造出了特有的新經濟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下,企業前端後端一體化、生產銷售整合化、金融消費融合化、整體運營媒體化,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都融為一個有機整體。

所以,新制造的新並不在於機器人、3D打印、VR等這些新設備,也不在於這些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而是在於新制造締造出了新生產規則下的新模式。重要的是,在新模式之下,未來每個新制造廠商都能衍生出自身的新工業生態。

而從“五新”的角度來看,用於新零售、新金融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VR、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的相關技術,都是在為“五新”創造條件。也正是因為這些技術的突破,才能出現當前的“五新”。

可以說,新技術構建了新經濟的前提,因為新技術才能讓新的商業構想變成前提。新技術雖然不是“五新”的基礎,但它啟動了催化劑的作用,讓新經濟形態得以快速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