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校試水在線教育機構合作,k12在教育場景延伸或成新戰場

歷經過一輪慘烈競爭後,在線教育產業正迎來新的機遇,在此次浪潮下行業如何"站穩"風口?有業界人士對記者表示,技術的創新應用、用戶接受度提升,為產業生長提供了土壤。在線教育要專注教育智能化,不是智能化的教育應用,未來注重資源積累、發力技術研發、尊重教育內容本身的平臺,將在市場競爭中佔穩"橋頭堡"。

數據估測,2018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2671億元,2011-2018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0%,用戶滲透率達到21.4%。QuestMobile數據顯示,上半年教育領域融資額比去年增加了223%,活躍用戶規模一度接近2.5億,暑假期間更是出現了20%以上的增長,而且在線上消費200元以上區間的用戶比例遠高於整體網民比例。

實則,早在5年前,在線教育就一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有媒體報道稱,在2013年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2014年在線教育領域投資案例達24起。一時之間產業賽道沸騰,資本趨之若鶩,風口猛烈。

公立校試水在線教育機構合作,k12在教育場景延伸或成新戰場

但產品內容同質化、商業模式盈利方式不明朗,導致了在線教育市場沉沉浮浮。在一年多時間裡,一大批平臺被迫倒閉或轉型。而今年形式也發生了轉變,從前不久QuestMobile給出的數據看,作業幫、小猿搜題周活躍分別為3466萬、786萬,並且構建了相對封閉的流量矩陣體系,保證新增、留存和時長;而包括新東方在內的傳統機構正在藉助線下優勢拓展線上,學而思網校、新東方在線的周活躍用戶分別為27萬、18萬。

為何題庫型APP可以超越傳統機構,佔據用戶量上的絕對優勢呢?這五年間,在線教育行業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從而引發了新機遇?

對此,小猿搜題負責人陳夢沁認為,線上教育發展之初主要是線下教育的網絡化,多以視頻錄播為主,教學互動性較差,從業者多是教育從業者轉行。當前,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線直播、平臺互動渠道的應用更加成熟,行業彙集了教育、IT、營銷、投資等各類人才。

人才的積累,技術的變革是行業機遇的一個很大誘因,而另一方面就是市場因素。

"當前,學生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演變成強力需求,且消費市場在下沉,三四線及以下城市蘊藏著巨大機遇。"有業內專家表示,在線教育產業迅猛發展的背後,是家庭消費需求和教育信息化、考試改革等因素的發酵,及二孩放開帶來的人口結構驅動,還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賦能。

產業發展如何避免"一擁而上,一地雞毛"現象?陳夢沁坦言,在線教育要專注教育智能化,而不是做智能產業的教育應用,要聚焦教育內容本身。教育具有特殊行業屬性,需要資源的長期積累、對智能算法不斷校對、穩定產出規模化內容。更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盲區精準提供知識,而非讓學生被動接受批量題目。所以,這和現在市場上許多APP採用的智能推送不同,不能因為學生搜索了某題,就一味的推送相同類型的題目,這並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做到這些需要行業資源的積澱,不是資金、技術能夠快速生產、複製的'快消品'。現在一些平臺更熱衷做智能教育,搜題軟件等產品一時大火。但如果沒有對學生群體做精準用戶畫像,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效率較差,脫離了在線輔導的本意。"她說,產品效果最終要回歸考試和試卷,學生多是說這道題目不會,但服務提供者要能判斷是哪個知識環節沒有掌握,這考量著從業平臺的"智能"。

比如,針對學生普遍拍照搜索的高頻題目,小猿搜題請知名教師不僅錄製了該題目的詳細視頻講解,還針對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拆解,也錄製成視頻供學生學習,讓學生通過一道題掌握一類題。

再比如,小猿搜題中的英語作文智能批改這一黑科技,就集圖像識別和智能批改等於一身,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實現英語作文的練習打分,能夠通過AI告知學生哪裡寫的不夠好,怎麼做可以提升英語作文的分數,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績。

而在線教育的市場需求,不僅僅來源於學生,其實還可以有更多的應用場景的嘗試,來解決與教育相關聯的各方需求的可能性。

公立校試水在線教育機構合作,k12在教育場景延伸或成新戰場

近期媒體報道稱,浙江永康二中與小猿搜題共同研發的"自助答疑機"將服務市屬20所中小學。陳夢沁表示,在校園公共區域應用在線教育產品,是行業線下線上融合的新嘗試。能夠緩解教師時間有限,一對一答疑不現實;家長知識儲備不足,輔導力不從心;有些學生性格靦腆,遇到問題不好意思提問等現象。"針對搜索高頻題目,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拆解,幫助學生通過一道題、掌握一類題。"

K12在線教育場景延伸或許將成為該行業領域的新戰場。

今年以來,隨著資金流的收緊,資本市場對在線教育的投資越發謹慎。北京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坦言,聚焦主賽道、甄別平臺價值、考量內容產出是投資人最關注的內容。

"在我國在線教育領域,相比興趣培養,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K12)是主賽道;平臺日活、月活用戶量不再是主要指標,單個用戶的互動性、帶來的消費能力是核心考量;教育資源、名師數量要有規模化,提供穩定的內容產出。"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