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219個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本報訊 2018 年,五寨縣借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強勁東風,加大力度吸納縣域產業向農村發展,不斷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該縣219 個貧困村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村集體收入總量達到7064.4454萬元。縱觀該縣集體經濟“破零”的發展路徑,從資源型到政策型再到產業型,是一個逐步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集體制、機制、資源、政策、產業等外部環境和理論指引、組織凝聚、精神支撐等內生動力,形成農村集體經濟成熟態的過程。

  一、體制改革疏渠通路。經濟“破零”首先要機制“破零”。發展集體經濟首先面臨一項正本溯源的工作: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的承載形式、實現形式、表現形式;理順村民委員會與集體經濟組織、村民與專業合作社、村民權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三個關係。在此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法人制度浮出水面,經濟合作社應運而生。

  2017 年10 月1 日《民法總則》施行第一天,該縣為10 個試點村頒發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法人登記證書》,率先打破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身份瓶頸,屬全省首家。

  隨後,162 個村領到村集體特別法人證書,創辦、領辦、參股各類經營主體。全縣161個貧困村,有156 個村成立了經濟合作社。94個經濟合作社整合上級扶持資金和縣裡的農機產業扶貧資金參股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企業,包括67 個農機專業合作社、15 個養殖專業合作社、5 個種植專業合作社、7 個涉農企業和公司。農村集體法人制度的建立和經濟合作社的成立為集體經濟發展進行了疏渠通路和劃線布點工作。

  二、特色產業精耕細作。產業發展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和條件。如果沒有厚實的、充滿活力的產業基礎和環境,農村集體經濟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該縣立足資源稟賦,確定了甜糯玉米、馬鈴薯、優質小雜糧、蔬菜、中藥材、羊產業、鄉村旅遊和農村電商營銷八大產業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核心產業。八大產業與光伏、農機共同構建農村集體經濟“雙梁八柱”的支撐體系。其中四大種植業和特色養殖業,帶動全縣183 個行政村有了集體收入,16645 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依託地理優勢和品牌優勢,引導全縣18 個村集體發展中藥材。推行了“黨支部+電商平臺+電商網點+黨員+農戶”模式,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整溝治理、鄉村旅遊與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打造晉西北生態旅遊品牌。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產業,既直接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活力,更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三、光伏電站增光添亮。光伏產業扶貧政策是農民脫貧的最大利好,也是集體經濟的最大機遇。滿山遍野、連綿起伏的太陽能板為處於低谷的農村集體經濟帶來一片光明。全縣共建成134 個村級光伏電站和1 個集中式地面電站,建設總規模43.4 兆瓦,輻射12 個鄉鎮的136 個貧困村,目前全部併網發電。每個村級電站每年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10 萬元。集中式電站覆蓋1200 貧困戶,調整部分無光伏、無產業深度貧困村集體經濟。

  四、農機扶貧加油助力。對於農民個體經營性收入的可視性預期和穩定性需求,同質化產業的蜂擁而上和單一性產業的單打獨鬥,都難成氣候。該縣立足縣情,獨闢蹊徑,實施“十鄉百村萬戶”農機產業扶貧工程。2017 年以來,全縣整合資金1100 萬元,作為獎補資金一次性投放到10 個鄉鎮的100 個村,購買農機具200 臺(套),覆蓋10000 貧困戶。鄉鎮牽頭,組織村集體和有意願搞農機服務的組織或個人共同出資組成新型農機服務經營主體,每年按村集體投入資金的10%給村集體分利。目前,全縣28000 農機戶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4.3萬千瓦,形成了千家萬戶“小鐵牛”與大型機械合作社相輔相成的格局。

  五、村企結對凝心聚力。開展“百企幫百村破零”行動,以民營企業為幫扶主體,以貧困村為幫扶對象,以簽約結對、村企共建為主要形式,深入挖掘貧困村集體資源,精心策劃幫扶項目,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穩定幫扶關係,持續提升薄弱村增收能力。對於人、財、物、地等資源沒有先天條件的村,實現“破零”是一個“無解”的難題。為了突破這些空白村中的空白村,該縣啟動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社會力量參與的公益型扶貧模式。首批15 家民營企業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5 萬元,幫助15 個難中之難、艱中之艱的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六、搬遷並村除窮扶弱。村村都有集體經濟是一項基本要求,事實上,集體經濟弱了,基層組織也強不了,所以必須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個硬道理,但不是所有傳統農村都有條件發展集體經濟,沒有條件的村,只能給予,但填鴨式的“集體經濟”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經濟?始終是一個問題。輸血不如造血,但如果沒有造血功能怎麼辦?移民搬遷和撤村銷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幫貧濟困不如拔除窮根。該縣有250 個行政村,整村搬遷銷號農村絕對數減少108 個,保有的142 個村全部在產業扶貧覆蓋範圍。在搬遷撤併過程中,銷號的村不用再勉為其難發展集體經濟了;弱村與弱村合併的,兩個弱的能形成一個強的;弱村與強村合併的,強的更強了,弱的也不弱了。移民搬遷和撤村銷號對發展集體經濟而言,從工作角度降低了難度,從經濟角度提高了質量和成色,也為該縣農村集體經濟“破零”添加了新的活力。(葛文娟 張向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