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襄阳一破,南宋马上就不行了?

旅行到宇宙边缘abc


襄阳保卫战历时六年,南宋付出将近30万大军的损失,并且最精锐的水师和骑兵也覆灭在襄阳保卫战之中。而南宋之所以会如此费尽心力去包围襄阳,其根本就是因为襄阳一旦有失,那么江南无险可守,而长江天险也将失去其作用。所以说襄阳一地,关乎着南宋的命运。

当时四川已经遭遇到了蒙古大军的侵略,基本上已经是沦陷区了,这也就意味着大后方没有了,南宋想准备都没有机会。四川的丢失是南宋最致命的军事失误之一,使得襄阳地区处于钳形攻势之下。当年不是没有有识之士提出四川一地关乎国运,不可大意。但是南宋当时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应对。

不过襄阳保卫战中,南宋军民展现出来了令人感动的战斗意志,毕竟谁都明白这是国家的最后一道防线。六年中南宋军队如果不是失误太多,根本不会失败。不过最令人惋惜的是灭南宋者,乃是一个汉人,名叫刘整。襄阳保卫战中,就是刘整出谋划策,依靠刘整对襄阳的了解,蒙古大军得以消灭南宋最为精锐的大军。

襄阳一战之后,南宋几乎没有了一点抵抗之力,蒙古大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余下的江南大地系数攻下。南宋覆灭之后,蒙古大军十分不解崖山一役中,看似羸弱的南宋军队居然会如此有血性。其实从襄阳保卫战中就可以看出来,南宋士兵不是没有战斗力,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文制武上。


小司马迁论史


在南宋末年,襄阳是个生死劫。拿下襄阳,蒙古人便长驱直入,直取临安,从而灭亡南宋。

那么,为什么襄阳一座小小的城市,会成为蒙古攻破南宋的生死劫呢?咱们从头说起。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就算襄阳是蒙古军打击南宋的生死劫,但是这个生死劫,也是直到最后时刻,蒙古人才发现的。

(襄阳之战地图)

蒙古进攻南宋,前后长达50年,先后进行了四波进攻。

第一波是在1231年,蒙古借道南宋地界,攻打金国的时候,因和南宋四川军民发生了矛盾,当时的蒙古主将拖雷试探性地进行了一次进攻。一个月之内,就连下南宋140多座城寨,打得非常顺利。后来这场战争以议和收场。

第二波是1234年蒙古以三路大军进攻南宋:西路四川、中路中原、东路两淮,其中中路进攻是重点。四川打得最顺利,两淮和中原打得不顺畅。尤其是攻打中原,虽然拿下了襄阳等七座城市,但是在南宋名将孟珙的带领下,不但在江陵打死了蒙古主帅阔出,而且还收回了襄阳。收回襄阳以后,孟珙组织人马对襄阳进行了极大的加固和完善,修缮城墙,准备武器,囤积粮草,达到了就算围攻襄阳十年,也拿不下襄阳的准备。

第三波进攻是1258年,蒙古人也是三路进攻:西路四川,南路广西,北路中原。西路进攻是重点。进攻中原的是忽必烈。忽必烈知道襄阳的厉害,他并没有直接进攻襄阳,而是选择进攻鄂州。不过最终连鄂州也没有拿下来。因为遇到蒙哥在四川被打死,于是他马上回撤争夺汗位,停止了对整个中原的进攻。

(蒙古人攻打襄阳图画)

蒙古停止第三波进攻,到1268年第四波进攻开始,这十年之间,南宋的军事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防御力量最强大的本来在四川,广西也不错。但是南宋宰相贾似道排斥异己,打击了四川的将领王坚、向士壁、曹世雄等名将,又打击了广西的李曾伯等名将,这样,四川和广西的抗蒙力量就得到了极大的削弱。更为严重的是,四川泸州的名将刘整被贾似道的搞法吓住了,一气之下投降了蒙古,还把泸州献给了忽必烈。这样,蒙古在四川便找到了一个据点。

也就在这时候,南宋把绝大多数兵力都集中在襄阳。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是因为四川、广西的部队大都不是贾似道的嫡系,而只有襄阳等地是贾似道的嫡系(贾似道是在鄂州之战后发迹的)。二是因为四川和广西的将领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不了更有效的防御。三是忽必烈的潜邸在靠近中原的地区,蒙古的主要布防也在这里。

投降蒙古的刘整,可以说对南宋的布防了如指掌。于是他便给忽必烈提了只打襄阳,襄阳一破,临安不保的策略。

(襄阳之战游戏配图)

刘整的这个办法类似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用的“斩首行动”。

其实,在所有战争中,无非都是两种方式。如果你比较弱,要打强的时候,一般是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敌人薄弱之军,比如韩信对项羽的打法,曹操对袁绍的打法。还有一种是当你比较强的时候,通常就会用“斩首行动”。可以说,蒙古的军事力量远强于南宋,所以刘整会给忽必烈提这条建议。

而事实证明,刘整给忽必烈提的这条建议是正确的。当蒙古花了六年时间,拿下襄阳以后,南宋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战略战术与蒙古抗衡。所以最后,襄阳一破,南宋就灭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是说蒙古人攻破襄阳,南宋就扛不住了。其实,蒙古人曾经试过攻打四川然后再顺流而下灭宋,只不过蒙古人发现即使他们走过了艰难的川道,攻破了一马平川的成都,之后他们会面临着入川难,出川更难的问题。那就是蒙古人攻破成都后若要出川,则必须依靠长江水运。即使蒙古军顺利攻破三水汇集的重庆,但是再东进一步则又会碰上出川的西大门夔门(白帝城),即使攻破了夔门还会受阻于入川的东大门宜昌。

最后,当蒙古军顺利地攻下四川,正为可以顺流而下高兴时,他们又会发现他们还需要经过江汉平原(湖北)。当然,此时蒙古军会想,是否要分兵北上攻破襄阳城,打通和洛阳方面的联系呢?实际上,蒙古人在四川一路的攻击历来都是不顺利的,同时他们也曾付出过牺牲一位高级官员的代价——蒙古大汗蒙哥。所以,后来争位成功的忽必烈吸取了教训,于是便决定甩开川地,从中间切开南宋的整体防线,主攻襄阳。

襄阳位于江汉平原与南阳盆地之间的连接点,是自古以来南北交通的重要咽喉。如果说自古偏安江南的王朝若要设置防守的话,那么江汉平原的荆州之地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襄阳、武昌(鄂州)和荆州(江陵府)又是江汉平原必不可少的铁三角。武昌可扼守自长江上游东进南京的水路咽喉,此外还可控制江汉平原与河南联络的小路——义阳三关(九里关、平靖关、武胜关)。荆州则可遏制四川势力渗透湖北,更可有效控制出川的东大门宜昌(归州、陕州)。但是若这二位与襄阳对比,他们在南北对抗中则更像是偏门。

襄阳处于荆山与桐柏山之间,放大地形图又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名为大洪山的山脉。大洪山左边是汉水,襄阳城头则正对汉江,可将对岸情况一览无余。大洪山右边则是一条名为涢水的河流,它的北方有和襄阳几乎处于一线的枣阳为之守护,但是它却无江水屏护。相对于汉江,涢水不但水量少,还无直接可以沟通汉江的水路。另外,从枣阳到随州之间的陆路也远远不如襄阳到荆州平坦。虽然对比川地,蒙古人曾很容易地攻破过襄阳。但是经过南宋著名防御大师孟珙的设置后,襄阳城已经算是固若金汤了。如果不是后来南宋心太大,蒙古人统一的时间估计还会延后。


大福读史


因为襄阳之战,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保卫战,而是蒙宋之间的大决战。为了解襄阳之围,南宋把精锐部队都押上去了,故而襄阳失守,意味着南宋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被歼灭。

南宋帝国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四川、京湖、两淮。四川自遭到蒙哥入侵后,又加之刘整叛降,已无实力可言。在京湖与两淮战区,又以京湖战区最为重要,守卫京湖的重心在于襄阳、樊城。

自从孟珙在1239年收复襄阳、樊城后,便指出这两座城池的重要性:“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据吕文德的说法:“襄、樊城池坚深,储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襄阳城与钓鱼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迟滞了南宋的灭亡。


对于襄、樊的重要性,还有一个人看得十分明白,此人便是已担任蒙古南京宣慰使的南宋降将刘整,他对忽必烈建议说:“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忽必烈遂诏征诸路人马,命南都元帅阿术与刘整经略襄阳。

为了进攻襄阳,刘整又向阿术献策,造战船五千艘,训练水兵七万人。阿术接受建议,招募水军,日夜训练,风雨不懈。刘整在南宋时得不到重视,还被整,到了蒙古后却如鱼得水,忽必烈又提拔他为都元帅,与阿术平起平坐。刘整再出奇谋,在白河口修筑堡垒,以切断襄阳城的运粮通道。

准备就绪后,蒙古开始发动围攻襄阳之战。

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咸淳三年(1267年)蒙军围城,至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陷落,前后总计六年。这是一次蒙宋大会战,双方都投入庞大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不断增兵。这次会战不并局限于襄阳一城,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战争。

襄阳南宋守将是吕文焕,他的顶头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兄弟俩皆一时之良将。咸淳三年(1267年)阿术与刘整发动襄阳之战后,警报传至临安,竟然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还蒙在鼓里,南宋也错失救援襄阳的最好时机。次年(1268年)阿术又统兵包围樊城。

尽管襄阳与樊城均固若金汤,一时间蒙古军也难以攻下。吕文焕也组织士兵主动出击,攻打蒙古人的沿山诸寨,然而损失惨重,以失利而告终。

咸淳五年(1269年),蒙古发民兵两万赴襄阳前线。阿术在樊城外鹿门山再筑城堡,显然意在长期围困。京湖制置使吕文德派都统制张世杰前往阻击阿术,但在赤滩浦被蒙军击败。而后阿术又派遣一万五千人,扼守住万山、射垛冈等几处通道,试图完全切断襄、樊与外界的联系。

此时,南宋朝廷的援军终于姗姗来迟,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三千兵船进援襄阳。夏贵水师行至鹿门山,遭到蒙军水师的阻击,损失两千多人。接紧着,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挥的水师也败走。

更糟糕的是,在大战关键时候,京湖制置使吕文德病逝于鄂州。

在襄、樊陷于苦战之时,权臣贾似道还在过着他的逍遥生活。一天入朝时,皇帝突然冒出一句:“襄阳被围三年,如何是好?”贾似道装腔作势道:“哪有这回事,北军早已退了。”当他得知皇帝是从一个宫女那儿得悉的,竟然诬告宫女与人暧昧,逼她自尽。

襄、樊被围三年,已是十分危急,可是贾似道还要弄权。他命京湖制置使赵庭芝

往援救襄阳,又派范文虎去制衡赵庭芝,致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毫无进展。

与南宋援军的拖拖拉拉相反,蒙古不断增兵襄樊,忽必烈把宿将史天泽调往前线。史天泽添筑长围,襄阳与外交通断绝。到了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从川蜀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两淮舟师共计十万人救援襄樊,又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历史开始,而宋朝却已走向尾声了。

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襄阳守将吕文焕,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苦苦支撑。此时两座城池情况越来越困难,所赖两城积粮颇丰,尚得以维持,只是生活日用品奇缺,军民生活极其艰苦,伤亡也越来越大,军队与物资都得不到补给。

无论再坚固的城池,也禁受不住旷日持久的消耗。咸淳八年(1272年)三月,元军取得重大进展,攻破樊城外防线。在此危难时刻,民兵的表现倒比朝廷正规军要强,张贵、张顺率三千民兵竟然突破元军的重重封锁,进入襄阳城。张贵入城后,复派两人冒险赴郢州,向范文虎求援,意在夹击元军。岂料张贵冒险出击,范文虎的援军并没出现,加上叛徒泄露情报,遂陷入元军重围,力战而死。

对襄、樊守军来说,更糟的事情出现了。回回人亦思马向元朝献上新研制的巨石砲,俗称回回砲,可以抛出巨大的石块,用力省而射程远,威力巨大。忽必烈如获至宝,马上将回回砲送抵前线。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在回回砲的猛轰下,樊城在坚守四年多年,终于被元军攻陷,范天顺、牛富以死殉国。樊城沦陷后,襄阳更是势孤力单,元军将回回砲送到襄阳城下,全力攻城。吕文焕已是心力交瘁,对朝廷的无所作为更是痛恨。他没有像樊城守将那样殉国,而是选择了投降。

历时近六年之久的襄、樊保卫战,终以悲壮的方式而告结束。

在襄阳战役中,京湖战区的精锐损失殆尽,前去救援也两淮兵马也伤亡颇多。抵抗蒙古进攻的三大战区,残了两个,只剩下两淮稍存实力。更要命的是,襄樊一战,朝廷救援不力是致使两城失守的主要原因,贾似道这个奸臣,在国家存亡关头,仍只图自己利益,仍然在玩弄权术。如此结局,可以说令将士寒心。

公元1274年,即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当时长江沿江诸州很多将领都是吕文焕的部下,对贾似道控制的朝廷完全失去信心,纷纷投降元军。贾似道硬着头皮上场,宋军最后十三万精锐也报销掉了。尽管贾似道遭流放被诛,南宋帝国灭亡的命运已经难改变了。


君山话史


很多人都说铁打的襄阳,如果你了解过整个南宋抗击元朝的体系就不会认为只有襄阳难攻了,因为襄阳并不是南宋最后一道防线,但也是最有力的支撑点,要知道南宋共有三个战场,一是四川地区的川东;二是江汉地区的襄阳;三是两淮地区的扬州;南宋分别在这三个地点重兵把守,这三个防御点主要是通过河流来互相支援,这是一整套南宋的防御体系,所以元朝攻打的襄阳并不仅仅是襄阳,不然单单只有襄阳很难支撑那么多年。


(中间是襄阳、左边是重庆,右边是扬州)

其实要攻打南宋的都城临安按理来说应该从两淮地区进行突破,南宋也知道这里最危险,于是用了大部分兵力驻守此地,再加上蒙古士兵水军太落后,所以很难在两淮地区找到突破点,接下来蒙古军队选择进攻川东的重庆等地区,说实话重庆被攻破的话,蒙古军队便可直接顺着长江流域而下,形势就会逆转。

但是蒙古军队在川东地区同样没有捞到好处,还损失了蒙哥大汗(在合州钓鱼城下战死),没办法只能两军对峙,后来忽必烈上位了,恰巧四川泸州守将刘整投降,忽必烈欣喜,刘整了解南宋军队的整体攻防体系,建议忽必烈进攻襄阳,因为襄阳攻破,它两侧的四川和两淮就失去了支撑点,自然就守不住了,忽必烈觉得有道理,于是把蒙古军队大部分转移到襄阳,最后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将襄阳攻破,襄阳攻破,直逼临安,最终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攻破了都城临安。




很多人就会想为什么襄阳如此难攻?

因为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大多是凭借地形或者河流的关卡,而不是襄阳这样的地区,所以很多人有疑问,襄阳之所以支撑这么久,除了两翼的支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襄阳和樊城它们所组成的防御体系,主要是依靠地形以及河流而形成的一整套补给、支援、攻防体系,它们通过河流进行运输,河流的存在让蒙古军队无法对襄阳进行包围战,可是就是这个降将刘整,他认为没有一支好的水军,想攻破襄阳是极为困难的,再次进献计策,让忽必烈造船5000艘,组织水兵7万人进行练习,最后直接包围了整个襄阳和樊城,加上新发明的扭力抛石机,樊城被攻破后襄阳也就投降了。

(襄樊)

失去了襄阳这个强有力的支撑点,攻打都城临安简直如履平地,蒙古军队势如破竹,南宋也失去了整套防御体系很快就被攻破了。就好比一个布阵,如果有一点被突破,整个布局都会随之被瓦解。


羽评郡主


襄阳城破与南宋的迅速灭亡其实是扯不上关系的。失了襄阳的南方政权也不止南宋一个,比如三国时期的孙刘联军,再比如淝水之战时期的东晋,都是没有襄阳的。也没见它们和南宋一样丢了襄阳立刻就被灭了。事实上即使是南宋,在忽必烈大举围攻襄阳、樊城之前,襄阳就已经丢过一次了。那在是蒙古灭金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当时窝阔台汗以南宋违约为借口,主动挑起了侵宋战争。蒙军在川陕、荆湖、淮河三个方向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其中在荆湖战场上,蒙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襄阳。

蒙军攻陷襄阳后,继续南下,将南宋的整条荆湖防线完全打穿。襄阳以南的随州、郢州、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全部沦陷(长江以北全部沦陷)。蒙军饮马长江,并且还准备渡江南下,攻打荆湖重镇鄂州。当时是名将孟珙挺身而出,先后在江陵、黄州大破蒙军,接着又乘蒙军后撤之际,派兵收复了蒙军主动弃守的襄阳。后来孟珙看出了襄阳城的重要性,建议朝廷以襄阳为中轴,建立了一条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防御体系。宋朝在此后的时间,利用这条防御体系与蒙军对峙了将近四十年。

备注:这条防线也是不孟珙首创,当年岳飞抗金时,就是这么部署的。

从孟珙收复荆湖失地就可以看得出来,宋军只要指挥得当,打退蒙军还是可以的。襄阳城丢了,再夺回来就是了,天塌不下来。关键还是要看人!南宋在蒙宋战争前期,将才济济,正是因为有这些不世出的名将,才使得南宋在蒙古的全面战争中挺下来。但是到了后来,奸臣当道,忠臣被百般排挤。能人志士要么被残害而死,要么被排挤到蒙古那边去了,南宋岂能不完?

说到能人志士,这里要重点提一个人,南宋叛将刘整。

这个刘整是北方人,早年南下投宋,在孟珙账下任职。后来因军功升至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结果遭到同僚嫉妒。后来吕文德诬告迫害刘整,欲致他于死地。刘整知道后,惊恐不安,派人到临安向朝廷上诉,然而却投诉无门。于是刘整只得暗中与蒙古联络,最终降了蒙古。

刘整降元后,被忽必烈任命为夔路行省兼安抚使,颇为重用。随即他向忽必烈建言:欲灭南宋,必先取襄阳!

忽必烈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刘整向忽必烈解释:元军与宋军在两淮、荆襄和巴蜀一线对峙。两淮多水网,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巴蜀地区多高山,宋军只要凭城死守不出,元军也很难拿下。相比之下,中路的荆湖战场是一个软肋,并且襄阳还位于软肋的最前端,很容易受到攻击。如果元军首先拿下襄阳,荆湖战场就失去屏障了。元军可以依此为突破口,将南宋的千里防线从中撕开,使四川和江东不能相连。接着元军再兵分两路,一路由荆湖向西攻巴蜀,一路由荆湖向东攻江东。如此一来,南宋必亡!

备注:刘整向忽必烈建言之前,元军侵宋还是以总体战为主,荆湖战场并不是主攻方向。比如蒙哥汗大举攻宋,采取的就是北路军直插鄂州,中路军取重庆,南路军偷袭长沙。结果三路攻击都不顺,蒙哥汗还在重庆的钓鱼城被打死。这就表明元军在刘整投降之前,还是想先拿下巴蜀,从长江上游迂回包抄南宋。并没有先拿下荆湖,从荆湖灭宋的思维。

刘整向忽必烈积极建言灭宋之时,南宋方面在干什么呢?首先是宋理宗驾崩,先天发育不良的弱智皇帝宋度宗登基。因为贾似道曾经帮过他(帮他登基),所以他对贾似道这个大奸臣极其信任。把军国大权都交给他来执掌。这样一来,原本就被贾似道弄的暗无天日的南宋朝廷,就更加的腐朽不堪了。

贾似道上台前,他就残害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一些抗蒙将领都被他关进了监狱。比如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都被贾似道害死在狱中。刘整也是因为向、曹二人的死,才决心投降蒙古的。在迫害忠良的同时,贾似道又大肆提拔一些只会阿谀奉承的人,用这些庸才来代替被他迫害致死的忠良的位置,从而完成对南宋军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换血。

等到大权独揽后,贾似道搞了一套以公田法用于填补军费的臭招,结果这个公田法严重得罪了江南官僚地主的利益(强制没收官僚地主的土地)。导致元军还没有打来,江南的官僚地主们就已经盘算要怎么倒向了元朝了。后来襄阳城被攻陷,元军顺汉江东下时,沿途州府纷纷望风而降,根本就没有官绅愿意为南宋朝廷卖命。除此之外,贾似道这厮又加大了和籴的力度(和籴就是官府向老百姓强征粮食,相当于明抢),对老百姓层层贪污勒索。搞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变。

这副德行的南宋岂是元朝的对手?于是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任命他为元军都元帅,让他负责攻宋一事。刘整到任之后,制定了一套围攻襄阳、樊城的战术。具体措施就是一个字——困!

元军首先切断了襄阳与东面枣阳的联系,并在襄阳城东的白河口、鹿门山筑堡。使淮西的宋军不能增援襄阳;接着又将襄阳与樊城的交通截断,并在两城的外面构筑堡垒体系,把襄阳变成孤城;最后切断汉水与襄阳的交通,进一步收缩紧,拔掉襄阳城外的小据点,将襄阳彻底变成一座孤城。围城期间,驻扎在襄阳附近的南宋军队多次与元军爆发野战,拖延了元军围城的进度。但是由于没有支援,最后都被元军消灭。

元军围困襄阳、樊城,宋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支援。在奸相贾似道的组织下,南宋组织了两次救援襄阳的行动,结果都被打退。元军在围困襄阳四年后,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武器——回回炮(巨型抛石机)。

利用这个回回炮,元军攻陷了樊城。困守在襄阳的吕文焕(吕文德的堂弟,就是诬陷刘整的那个吕文德)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弹尽粮绝后,向元朝投降。(樊城守军是力战而亡,全军覆灭)

襄阳、樊城失陷后,荆湖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次又跟端平二年一样,元军沿汉水长驱东下,席卷了整个长江北岸。不过当年有名将孟珙力挽狂澜,这一次则没有人能挽救南宋了。

首先元军拥有了自己的水师,是刘整训练出来的,战斗力还挺强。有了水师,元军再进攻鄂州,花样可就多了;相比于元军的进步,宋军可谓是大幅度退步!跟当年比起来差远了。除了没有了孟珙这种能够逆转战局的大将外,士气民心也都没有了。老百姓对元军就是既不欢迎,也不抗拒的心态。静观事态的发展。

在这种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元军以水师强渡长江,于襄阳城破的次年,第一次攻陷了荆湖重镇——鄂州。将兵峰直指江东。至此,刘整为忽必烈制定的上阻四川、下达江左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襄阳之战,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襄阳并不是一座孤城,而是一个要塞防御体系,襄阳之围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彻底围死的。元军在围襄阳之前,做了大量的战争准备,提前将襄阳、樊城外围的各种要塞和小型驻点拔掉后,才将襄阳围住。

第二、襄阳之战并不是简单的围城战。因为宋军在襄阳驻扎了一定规模的野战军。这些野战军在元军筑寨围城时,也会主动出击袭扰,破坏元军的各种准备工作。为了对付襄阳的野战军,元军也付出了相当代价。

第三、围攻襄阳的元军主要是北方汉人,其次才是蒙古人。毕竟水师只有汉人才能胜任,蒙古人不行。宋朝在统一战线这方面,做得不是一般的差!能打的人才都跑到蒙古那边了,南宋要是不亡国,就是见了鬼。

将以上三条总结来说,元朝和宋朝并非是在争夺一城一地的得失!在争夺襄阳这一点上,双方都是掏了老本。因此宋、元围绕襄阳的六年苦战,实际上打的就是总体战,堪比二战期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南宋在这场总体战中败了,也就等于耗尽了南宋的兵力和财力。这对于本来就贪腐横行,老百姓怨声载道的南宋来说,是承受不起的失败。

当然了,元朝攻陷襄阳后,也不是立刻就灭了南宋。像李庭芝、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这些忠良义士又给南宋续了几年命。但是绝大多数的官绅对抵抗不卖力,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也认为事不关己。忠良义士的这种抵抗,终究也难成大事。

总的来说,襄阳之战对南宋的影响,除了军事方面之外,政治影响也是很大的。贾似道听说襄阳丢失后,第一反应不是夺回来,而是力主迁都,躲避蒙古人。试想,朝廷的宰相都是这副德性,南宋军民哪还有抵抗的信心?

至于说南宋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将领,比如刘整这样的,他们是因为受到政治迫害而选择叛逃元朝。当这些人在转投到蒙古后,打起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毕竟憋了一肚子火。所以襄阳沦陷后,南宋的大溃败,实际上就是政治的大溃败,士气民心的大溃败。是宋朝几百年来的积弱以及内部的腐败问题的总爆发!襄阳城破只不过个非决定性的事件罢了。


Mer86


从公元1235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之后在襄阳开战以来,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前后历时长达38年。

在这段时间内,共中间经历了襄阳城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蒙古南宋各自的内乱甚至内战、双方尔虞我诈的谈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种事端是层出不穷。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

宋元襄阳之战先后可分四个阶段,通常说的襄阳之战也指最后一个阶段,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襄阳失守后,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促使忽必烈下最后灭宋的决心。1274年,元军集兵襄阳,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到1276年攻下宋都临安,尔后又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元的统一。

襄阳在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救援的情况下,抗击蒙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达五年之久,显示出了一方重镇在南宋国防体系中的支柱地位。


襄阳甜


襄阳的失守,发生在南宋与蒙元历时6年的襄樊之战中。蒙元攻破襄阳后,南宋不仅失去“天下之腰膂”的战略重地,更标志南宋自此在战略、战术上全面陷于被动。随后短短6年时间里,蒙元进兵数千里在崖山之战中,将南宋彻底赶入历史的坟场。

蒙元、南宋之间的45年战争中,前33年可看作两国势力范围之争。而忽必烈领导的12年对宋战争,才真正称得上是灭宋战争。在这12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围绕襄阳的争夺而进行的,而南宋其他地方所有抵抗所坚持的时间则只占另一半。这正如清人顾祖禹所总结的那样,“宋之亡,盖自襄、樊始矣”。襄阳作为南宋咽喉,“襄阳一失,南宋之亡,可翘足待也”。

襄阳失守,江南失险

从地势上看,襄阳处在南阳盆地南端,与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呈“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之势。南宋降将刘整一语道出襄阳之于南宋的极端重要性:“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襄阳苦守6年失陷后不到1年时间,南宋京西南路的八个州军丢掉七个,襄阳的战略屏障作用之大由此可见。

战略战术,全盘皆输

在战略上,忽必烈将对宋战争的重心,由川蜀调整为襄樊,计划取襄樊后由汉入江,直取南宋都城临安。这一战略指向,定位到了南宋的命脉之上,造成南宋的战略空间荡然无存,定调了对南宋战争的首要目标——灭南宋。

在战术上,襄樊之战之初,忽必烈就意识到攻取襄樊的艰难,制定了“毋攻城,但围之,以俟其自降”的战术方针,围城打援、围城迫降,将消灭南宋军队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为配合这一目标的更好实现,蒙元开始大力建设水军,并将一种名为“回回炮”的抛石机运用到攻城中。

因此,随着樊城和襄阳的相继陷落,昭示着南宋军队水战、守坚城的战术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读历见闻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襄阳市附近的地区是南阳-襄阳盆地与江汉平原之间的连接地,刚好附近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将这两个平原地区进行隔离。如果襄阳被攻破,金军就可以顺着汉江水流而下,夺取江汉平原,进而沿着长江对南宋所在的江南地区进行攻打。


1927年的古董先生


我能说是人不行了么?襄阳城已经堆积了南宋最能打的一批人,经年年的战耗,能战的人都堆积在那个地方,后方的人基本都是玩政治和种田的辅助。襄阳一破自然就垮了。玩政治的都被自己玩死了。我虽然不会打仗,但是我基本道理还是懂的。战争其实和玩战役游戏差不多,辅助有辅助的道理,战士有战士的道理。当那一天战士被耗光的时候,辅助还真不够切菜的,多少钱财和能力,多少高楼和地位只是一刀而已,最多怕你不死而补一刀。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时候,你辅助在后方无疑是位高权重的,甚至战士的性命都是在玩政治的手腕上。但是当你的战士死去的时候,政治的那根线就断了,所有政治的虚华也就是对方一刀,也就是一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