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是一家有战略的公司

作者:姜汝祥(北大社会学博士 锡恩咨询集团董事长)


什么是战略?作为一个在咨询行业专注于战略的管理专家,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通常,我并不直接回答,我会去谈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在我看来,战略与战术的最大区别,在于战略竞争的是时间价值,而战术竞争的是空间或者说是资源的价值。

万科是一家有战略的公司

那什么是时间的价值呢?举例来说吧,如果你以万年思考问题,你就是神;如果你以千年思考问题,你就是圣人;如果你以百年思考问题,你就是伟人;如果你以十年思考问题,你就是总裁;如果你只考虑眼前的问题,那么你就在摧毁你的前途

万科是一家有战略的公司


我觉得万科是国内少有的,以百年为时间长度来思考问题的公司,所以,我常在很多不同的场合说,万科拥有一家伟大公司的基因,万科是国内少数几家最有可能成为百年老店的公司之一。

当然,万科也存在着变数与风险,特别是它过了千亿之后,万科正在面临当年海尔、联想面临过的战略问题:万科的许多总经理中,以十年甚至一两年思考问题--特别是利益问题的总经理越来越多,而以十年甚至百年思考问题,包括利益问题的总经理越来越少

不过,万科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一个领军人物叫王石。但这样一来,问题就陷入了一个常见的悖论:万科的战略源于王石,那没有了王石,万科又会如何?

我想,这就是万科优于其它优秀公司的地方:如果说王石是个伟人的话,那么,西方宪政对待伟人如何不去摧毁自己所开创的伟业的办法是,建立一个权力制衡机制。

奇怪的是,这样一种思想万科同样有。当然,以我服务万科多年的经历,我负责地说,这一思想不完全来自于王石,也不可能完全源自王石。

一个基本的政治学常识告诉我们,制衡的思想大多来自于伟人身边的人。这是因为即使伟人有权力制衡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却很难成为这家公司的思想,因为如果伟人身边的人都是跟随型或奴才型的人,那么,伟人的权力制衡想法不过就是“思想秀”而已,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公司思想。

国内许多一流的企业家,岂不懂权力制衡的道理?但他们身边充满了太多跟随型甚至奴才型的人,或者不跟随不奴才就被PK掉,那伟人的想法如何成为公司思想?

这就是万科有战略的地方,或者说是王石深懂宪政之理。万科创业的过程中,王石以《万科周刊》为据点,选择了一大批北大才子,并把这批北大才子培养成为万科区域总经理。现在的总裁郁亮,副总裁丁长峰,早年的北京总经理郭均,林少洲都是北大人,而且后面三位都做过《万科周刊》的主编。

万科是一家有战略的公司


大家都知道,北大人是不太被中国大多数一流企业家所喜欢的(但现在的北大学生被“学业会商”之后,也许会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喜欢的更多是清华或其它理工院校的人。因为北大人“傲”而“狂”,他们喜欢挑战权威,他们喜欢不畏权贵,我自己就是从北大毕业的,深深体会过这种“职场弱点”。

在为万科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三年间,我参加过万科N多次会议,经历过N多次这些北大才子对王石的调侃与质疑,但令人奇怪的是,一向强势的王石反而很享受这种冲突。记得一次深夜,王石约我在北京与郭均一起聊天,那时郭均已经离开万科了,聊天中郭均一谈到行业中的现象之类,王石就立即打断他:“不谈业务,咱们谈思想”。

有了王石对这批北大人在思想方面的纵容,就会有很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加入万科,像万科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解冻,我觉得这是中国最有思想的HR总经理之一,还有万科负责设计的副总裁张纪文,万科内部称他为“大师”,我觉得他是房地产行业最具人文精神的设计大师之一。

如此等等优秀的一批人都放弃了业界的许多诱惑,加入万科,成为万科领跑业界的关键性人物,成为万科对王石权力制衡的重要力量。

我带领锡恩项目组在03-04年为万科做十年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时候,万科分管战略规划的副总裁刘爱明,就是万科花了很多力气从中海挖过来的,我与刘爱明的个人私交很好,他身上有着我在跨国公司工作时很喜欢的那种“理性与结构化思维”。

在私下聊天中,他坦率地告诉我,作为一家主要业务在香港的公司,中海有着不少比万科还要优秀的地方,但万科有一点很吸引他,也是他最后成为万科一员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万科决心做“伟大公司”的那种追求,而且这种追求在很平凡的员工身上都能够感受到,“这种文化太吸引人了”,他这样评价万科。

是的,这就是万科有战略的地方。什么是战略,所谓战略就是把自己的追求放到历史长河中去,去追求那些对人类,对民族,甚至对身边的人有着持续价值的目标。在总经理郁亮的办公室,至今还有着一张20多年前万科上市的公告,万科很小的时候,就立志做“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榜样。

我在万科做项目的时候,万科的同事会自豪地告诉我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花钱请国际咨询公司做服务,比如客户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就是请国际著名的“GALLOP”公司做的。

在早期的万科,总显得与同行有些格格不入。这是因为万科人不太愿意与同行相提并论,他们习惯的说法是“把万科的发展放到国际化标准上”。还在创业初期做贸易的时候,他们代理索尼录相机,就把索尼作为学习榜样。

专注做房地产之后,又把香港的新鸿基作为榜样,我们在为万科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又一起决定把美国最大的四家房地产公司作为榜样。在过了百亿之后,更是从跨国公司挖了N多高管。

去年,万科过了千亿,比我们参与制订的万科十年战略目标,整整提前了四年。但我却并不太愿意谈这个成功,我觉得,战略是有标准的成功,而不是没有标准的业绩。以成败论英雄那是战术或者执行标准,战略却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

王石到哈佛读书去了,在业界领袖任志强,潘石屹等热衷于争论如何对付“新国八条”之类时,他选择了去全球商业智慧的中心哈佛大学读书。

我觉得这可能才是我推崇的万科的战略标准,那就是永远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放到国际化的背景下去思考,因为公司作为商业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做大了,它的成功,应当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不是单纯的业绩或短暂的物质享受。

记得王石在20多年前股改的时候,放弃了股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在那时的中国名与利不可兼得,我有名了,也喜欢名,就要放弃利。否则,就会为自己的理想设置阻碍,因为有很多人看不惯你而会下意识地成为你理想的敌人,为什么不懂得放弃而让潜在的敌人成为你追求理想的朋友?

我觉得这就是战略!战略永远是一种选择与放弃,因为我们毕竟在中国。在中国这个大地上,永远要懂得为了理想,为了实现哪怕并不远大的梦想,都需要我们懂得放弃,合理合法甚至合情都不是战略的理由,战略的标准永远是把自己放到“百年甚至千年”去思考问题,然后问自己,为了这个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为了让更多的人站到支持我们梦想的那一边,我们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