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前段時間去了趟杭州,杭州城悠久的人文歷史和詩情畫意的西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自宋朝起,蘇杭就是富庶之地,南宋更是定都於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作為新一線城市,杭州被

喻為中國的明日硅谷,電商之都,創業天堂。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裡,你會時不時聽到人們談論著創業,談論著阿里巴巴,談論著馬雲。

馬雲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關於馬雲的故事,網絡上,坊間裡,消息多如牛毛,他從白手起家,到創辦了阿里巴巴,經歷多次失敗,阿里巴巴是他的第三家公司,今天的阿里巴巴,按市值算已是全球第六大科技公司,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馬雲個人財富在350億美元左右,排在福布斯2018年富豪榜第20位。我關心的不是馬雲有多少錢,也不是他屌絲逆襲的各種傳說,而是他能成為頂級富豪,"背後"到底有什麼過人的地方。說白了,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他能成為馬雲,而你卻只能成為普通人。

有人說他能說會道善於"忽悠",有人說他堅持到底永不言敗,也有人說他抓住了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機,我覺得這些就算是重點,但依然不是核心,馬雲的成功,我認為,核心來自於他的頂級思維能力。何為頂級思維能力?為何普通人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要了解思維,就要先了解我們的大腦。據統計,人腦中有約890億個神經元,由數萬億根神經突和化學性突觸連接在一起,通常每個神經元與周圍的神經元之間有約一萬個連接,一立方厘米的腦組織的連接的數量,就和銀河系的恆星一樣多,而學習可以改變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當大腦接收到新信息並且識別出其中的相似模式之後,這些突觸會不斷做出調整,以適應並接納這些新信息。這些突觸可以長出新的,也可以慢慢萎縮,因此,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讓大腦的思維能力不斷進化和迭代,才是馬雲有別於普通人的地方。也就是說,

馬雲的思維一直在進化和迭代!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先看一下阿里巴巴公司的經歷。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2014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18年世界500強中排在第300位,集團年營業額2500億元。阿里剛成立時是做B2B小商品批發平臺的,也就是收點會員費廣告費什麼的,撮合買賣雙方交易。到了2001年,網站註冊用戶超過100萬戶,這在那時候看起來真算不上大規模的企業,要知道新浪在2002年時註冊用戶就突破了4億。阿里與新浪的差距,就像嬰兒與成人的差距。然而,2003年淘寶的橫空出世,讓阿里有了巨大的發揮空間,淘寶與支付寶的完美搭配,成就了今日巨人阿里。如今阿里業務範圍包括電商(淘寶網)、新零售(盒馬鮮生)、菜鳥網絡、雲計算(阿里雲)、數字媒體和娛樂(優酷)、本地生活服務(餓了麼)、螞蟻金服(支付寶)等。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梳理阿里發展脈絡

阿里的發展,除了搭乘了互聯網發展的快車外,其成功最大的價值和"背後"的推手來自於馬雲,馬雲頂級思維能力和關鍵時刻的戰略佈局,讓阿里由嬰兒成長為巨人,每到關鍵時刻,阿里系總能抓住機會,迭代成長。淘寶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模式,手機支付改變了我們的支付模式,淘寶+支付寶帶動了快遞行業飛速發展,而菜鳥網絡則改變了快遞行業的發展結構,淘寶+支付寶成為網購平臺,菜鳥網絡則成為快遞行業平臺。前兩年,馬雲提出未來30年社會發展的五個新趨勢,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對未來各行各業都將產生巨大影響,這一次馬雲又站在思維的制高點。我們以新零售為例,作為阿里系新零售的代表,2016年盒馬鮮生首家體驗店在上海開業,今年開店已經超過30家,門店平均坪效是普通超市的3-5倍。目前盒馬線上訂單佔比普遍超過50%,其中營業半年以上門店的線上佔比達到70%,並且線上商品轉化率達35%,高於傳統電商。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業態從誕生時就有很強的互聯網基因,精髓就是迭代。擁有數據和技術,進行快速迭代是其最重要的能力。巧合的是,世界第二大市值的高科技公司亞馬遜,2015年也在西雅圖開業了首家線下書店,與普通書店最大的不同是,決定書籍陳列方式的是數據和算法。數據決定了消費者在書店看什麼書。只有在亞馬遜網站上獲得4分以上的書,才能被挑選進亞馬遜書店。其次,書架以外的黃金位置,陳列著亞馬遜智能音箱Amazon Echo系列和電子閱讀器Kindle系列產品。無論是阿里還是亞馬遜,都對線下業務展開了佈局。原來頂級富豪們的公司戰略和對企業發展的思考是相通的,而這,並不是巧合。

如今,阿里繼續佈局未來十年的最大風口新能源汽車和車聯網,與上汽集團共同開發人車交互平臺斑馬網絡、入股小鵬汽車10%股份等,全面進入造車領域。

那麼,馬雲的頂級思維能力又是如何練就的呢。

關鍵人物一,蔡崇信。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阿里巴巴當之無愧的二號人物,蔡崇信對馬雲有多重要?阿里上市前董事會有四個席位,其中一個就是蔡崇信;阿里的合夥人制度中,只有兩個是永久合夥人,一個是馬雲,另一個就是蔡崇信。馬雲自己說過,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謝四個人——孫正義、楊致遠、金庸、蔡崇信。蔡崇信師出名門耶魯大學,擁有耶魯經濟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蔡崇信讓阿里一開始就能在正規的財務和法律框架下展開業務,躲過了很多坑。並且利用他浸淫資本市場多年的朋友圈關係一共幫馬雲做過四次重要的增資,每一次,都讓阿里脫胎換骨。

關鍵人物二,孫正義。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這位老哥厲害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學士,18歲就賺取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美元,24歲創立軟銀集團,37歲已是10億美元富豪。2018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曾經投了8000萬美元給阿里,獲得阿里34%的股份,18年之後,坊間傳聞其投資阿里的回報率高達數千倍。阿里曾經兩次資金上捉襟見肘,孫正義都出手相救,可見孫正義的眼光和過人膽識。

在耳濡目染之下,馬雲的眼界和頂級思維能力受到蔡崇信和互聯網大帝孫正義的影響,加速升級。如今馬雲的豪華朋友圈可謂遍佈全世界,眼界和思維更是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馬雲成功的核心。


查理·芒格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芒格之名如雷貫耳,投資界無人不識。1924年出生的芒格,今年已經94歲高齡,被巴菲特大兒子喻為比巴菲特更聰明的人。芒格最大的愛好非閱讀莫屬,自嘲是一本伸出兩條腿的書,在紅週刊最新專訪中,芒格表示,自己一週看20本書,尤其熱衷於傳記和歷史方面的書籍。

《富蘭克林自傳》是芒格最喜歡的傳記,這本美國家喻戶曉的暢銷勵志書,是美國人的精神讀本。作為美國開國三傑之一,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出版商、記者、作家和發明家,同時,他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依靠自學在各個領域獲得成功,他的人生中始終表現出永不滿足的求知慾和從容不迫的行事風格。芒格把富蘭克林當作自己最大的偶像(恰巧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也是),雖然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但他在很多方面與榜樣高度一致。比如對各種新事物充滿好奇心,並藉助閱讀和思考不斷擴展自己的視野,讓自己變成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成為投資界最富有智慧的人。巴菲特曾說,是芒格讓他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他會比現在貧窮得多。言外之意,是芒格讓巴菲特從格雷厄姆撿菸蒂式的投資模式,進化到購買擁有護城河優秀公司的投資模式,無論是控股進入董事會,二級市場買入還是非上市公司的買賣,巴菲特都以"芒格標準"來進行對照,才有了今天的伯克希爾鉅艦。

芒格的兩種思維理論

一是幫助巴菲特進化的買好公司理論。芒格在19歲時從密歇根大學退學參軍,後來進入到加利福利尼亞理工學院進行氣象學培訓。退伍後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從事律師工作。正是這段經歷,讓芒格具備了那個年代少有人具有的商業眼光。他甚至調侃,在軍隊裡和當小律師時的打牌經驗鍛鍊了他的經商技巧,"你必須學會的是在形式不利的情況下及早認輸,而如果大牌在手,就要下重注,因為你不常拿到大牌。機會出現,但不是經常的事,所以一旦它降臨就要緊緊抓住。"這句話也印證了一個事實,芒格極度集中的投資風格,其一生只投資了三個公司,伯克希爾、好市多和與李錄合作的基金(主要管理芒格家族的基金),投資伯克希爾支付的每股16美元,如今超過30萬美元每股,在2015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芒格憑藉13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第1415位。

芒格在遇到巴菲特之前,已經對於好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差別瞭然於胸,在從事律師工作時,芒格也涉足客戶的生意,這在現在(因為翫忽職守的風險)不可想象,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司空見慣,這讓芒格既看到了要挽救一家價值平平的公司生意多麼艱難,又注意到了像《洛杉磯時報》這種好公司的光明前景,他意識到購買優質資產有很多好處,收購一家註定破產的公司,寄希望於在他破產前能償還所有債務,並有所盈利,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他也學會了如何界定優良企業:"好企業和差企業之間的區別在於,在好企業裡,你會做出一個接一個的輕鬆決定,而差企業的決定的常常是痛苦萬分的。"而伯克希爾早期的成功來自於對藍籌印花、喜詩糖果等這些價值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好公司的收購,離不開芒格和他圈子裡的投資人的發現,可以說是芒格把這樣的好公司推薦給了巴菲特。

查理·芒格第一個100萬美元是在37-40歲時做房地產開發賺到的,前面我們提到,雖然芒格是事務所律師,但那個年代可以與客戶一起做生意司空見慣,芒格的經商頭腦顯露無疑,經商與投資其實一脈相承,這一點可以從芒格自己的合夥人公司看出。1962年38歲的芒格以合夥人的形式在洛杉磯成立了惠勒和芒格證券公司,正式進入投資領域。13年的時間裡取得年化19.8%的投資回報率,成績堪稱優異。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芒格第二個理論是格柵思維。格柵,就是常見的拼成方格狀的架子,格柵理論是一種比喻,每塊格柵相當於一個學科,兩個格柵的鏈接可以看做是學科之間的交叉。如果我們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要試圖把它們拼湊起來,那麼我們是無法真正地理解任何東西的。如果這些事物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繫,我們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我們必須在頭腦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一個思維模型就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世界運轉規律的想法,當我們在思考問題和做決策時,由不同思維模型組成的思維格柵就像是一個核查清單,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思考所遇到的問題,以避免成為一個"手拿錘子,滿眼都是釘子的人"。格柵思維也稱之為多學科綜合思維,也就是把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數學等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建立起思維格柵理論框架。我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如果從不同學科的角度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那麼做出的投資決策會更正確。比如從物理學的萬有引力,拓展到經濟學的均衡理論;從生物學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拓展到經濟學理論的演化;從社會學的複雜理論,拓展到市場的複雜、適應性;從心理學的損失趨避特徵,拓展出行為金融學;從哲學的認知學,拓展到批判性思維;從文學的閱讀,拓展到通過閱讀獲得新的思考方式;通過數學的概率論、現金流折現、方差、迴歸及不確定風險等,拓展到將不可預測的市場變得可以解釋等。格柵思維不僅可以用來分析企業基本面,選出具備寬護城河的優秀公司,還可以用來全面的瞭解市場。

構建出格柵思維模式,然後運用整體性、多樣性的方式思考的人,必定在投資上能持續獲得成功。

關於跨學科學習的必要性,芒格解釋道:"我這輩子不斷地實踐跨學科的方法。這種習慣幫了我很多忙,它讓生活更有樂趣,讓我能做更多的事情,讓我變得更有建設性,讓我變得非常富有,而這無法用天分來解釋。我的思維習慣只要得到正確的實踐,真的很有幫助。我想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人們必須擁有跨科學的心態,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如果你對一種知識死記硬背,以便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種知識對你們不會有太大的幫助。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後的日子裡能自動地運用它們。如果你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鄭重地向你們保證,總有一天你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到:"我已經成為我的同齡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與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實踐這種跨科學的方法,你們中的許多最聰明的人只會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陰影中"。

在格柵思維裡,芒格十分推崇的一種思維方式是逆向思考,芒格有句名言:"要知道我會死在哪裡,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這句話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對於複雜的適應系統以及人類的大腦而言,如果採用逆向思考,問題往往會變得更容易解決。

什麼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我們就應該避免什麼。有些答案很簡單,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如果我們言而無信,就算有再多的優點,也無法避免悲慘的下場。所以應該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懶惰和言而無信是顯然要避免的。在投資上,我們也要極力避免一些必然失敗的選擇,例如,短線投機,過度使用槓桿,在分析企業基本面時,主觀情緒主導選擇,等等。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提醒自己思考問題時應該"反過來想",長期堅持下來,逆向思考的潛意識就會慢慢形成。

格柵思維在投資上的具體應用

芒格有一次在南加州大學的演講中舉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即他是怎樣挑選股票的。在芒格看來,要談論這一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這樣一個問題:股票的本質是什麼。他駁斥了大學裡經濟學教授們曾一度信奉的有效市場理論,認為市場只是部分有效,恪守市場有效理論的投資者最多隻能收穫平庸的投資回報,他也否定了只要努力工作,或者聘請更多商學院的學生就能取得商業或投資上的成功的觀念,而傾向於認為"股市就像一場充滿胡話和瘋狂的賭博,偶爾會有定錯價格的良機。"他告誡投資者,要堅守在自己能力圈範圍內投資,並且與其寄希望於一輩子找到1000次投資機會,不如遇到合適機會就全力出擊。很明顯

這個思考與決策過程就涉及到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的交叉。

巴菲特的鉅額財富和伯克希爾的長盛不衰,與芒格的輔佐密不可分,而格柵思維理論的巨大威力,也幫助了巴菲特不斷進化,雖然巴菲特從未公開承認自己是格柵思維理論的擁躉者,但他的一言一行的思考習慣足以證明是格柵思維理論的實踐者,例如據巴菲特研究專家羅伯特介紹,巴菲特每天閱讀四五本書,廣泛涉獵各學科,又如他善於向各個領域頂尖人物學習(這一點是不是很像馬雲?),從棒球超級擊球手威廉姆斯的擊球策略,發展了獨特的"揮棒"投資概念,從一個球童的賺錢故事,發展了"與贏家共事"的經營之道等等。

如果說馬雲的頂級思維能力是在與"頂尖人物"長期交流過程中形成的話,芒格的格柵思維能力就是在不斷的閱讀和思考中形成的,並且指導了自己一生的投資實踐,甚至影響了巴菲特的投資決策。伯克希爾公司經久不衰的業績,是兩位老人孜孜不倦的在學習和實踐中創造的,人類投資及商業史上最輝煌璀璨的成果,前無古人。


·達利歐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橋水基金創始人,橋水基金(Bridgewater)是世界頭號對沖基金,1975年在達利歐家的臥室成立,沒錯,猶如谷歌、蘋果、亞馬遜和惠普等世界級的偉大公司在車庫裡成立一樣,橋水誕生在達利歐家的臥室裡。

橋水基金現在有超過270家機構客戶,一半在美國,一半在海外,公司管理著大約1500億美元的資產以及擁有1200名員工。橋水基金最大的特點是低波動率,較小的回撤,依靠計算機而不是人腦做出投資決策,也正是如此,其服務對象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其客戶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國外的政府以及中央銀行等追求低風險適當回報的大型資金。

達利歐2007年成功預測到了美國後來的次貸危機,入選了《時代週刊》世界100位具有影響力人物,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甚至被美國投資界重要刊物《CIO》稱為"投資界的史蒂夫·喬布斯"。但達利歐也有失敗的一面,曾經陷入到破產境地,公司最後只剩自己一人。從身無分文到管理1500億美元資產,正是這位在華爾街打拼多年,既搞技術又搞管理的全才創造的奇蹟。在逐步成長的過程裡,達利歐也見過不少大場面,曾經與多國領導人談笑風生(又一次讓我想起了馬雲),也影響過一些國家的決策,甚至坊間傳聞,咱們國家的決策層,也參考過他的觀點。達利歐有個特點,非常善於學習,有很多學者朋友,在與人討論的時候,優化自己的思想(簡直與馬雲的頂級思維方式一致)。

要了解達利歐及其思想,看《原則》這本書就夠了,他全部思想方法論和工作實踐,都寫在了書裡。

白手起家到富可敵國,他們表面上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什麼?

達利歐認為,我們要像看待機器一樣看待生活、管理、經商和投資,並將其系統化為一系列原則。這本書闡述了他的原則的兩大基石——極度求真、極度透明。並介紹了以此為基礎的創意擇優,以及可信度加權的決策機制。也就是面對自己,克服主觀偏見,儘量客觀的做決定。投資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如此。價值投資裡有句話叫做知易行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畢竟喊口號確實容易。

從大腦結構上看,人腦的情感由杏仁核負責,而且是潛意識的,喜歡跟人爭論,或者怕犯錯,都是人的本能,這是大腦進化的結果,屬於動物性。而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負責人的理性,也是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特性。所以達利歐強調,人的大腦弱點在於不夠理性,主觀行事,他才搞出了500多條原則,把個人生活決策和公司管理全部計算機化,用個時髦的詞叫做算法,編寫程序把日常和工作的決策全部輸入到計算機裡做一番推演,得出足夠客觀的結論。事無鉅細的500多條原則組成了一整套不斷迭代的系統,這套系統幫助達利歐在面對新事物和新局面時,通過嘗試—失敗—學習—改進的不斷循環,一直成長下去,直到實現了目標。

原則如何指導實踐?

一是找到事物背後的規律,比如經濟週期波動規律,進化論的規律等。(這讓我想起了芒格的格柵思維理論)網上有一個"30分鐘看懂經濟機器如何運轉"的高分視頻,正是出自達利歐之手。通過觀察和實踐,高度概括和總結出經濟運行的規律,並能深入淺出的讓普通觀眾看明白,可見達利歐對於事物規律的把握功力非同一般。

二是發現規律後,用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達利歐把在經濟週期規律上的見解,運用在投資上,比如橋水著名的"全天候交易策略"(一種以經濟活動水平和價格水平為指標、可適應所有經濟環境的資產配置策略),讓橋水基金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取得了14%的收益,這一成績在當年足以傲視全球。

最後是把原則計算機化,形成算法。讓電腦代替人腦做決策,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原則變成計算機算法後,組成一個不斷迭代的系統,我想這就是瑞·達利歐思維的全部精華了,將客觀、理性的思維變成能夠不斷迭代的系統,與芒格格柵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芒格是通過不斷的閱讀將信息輸入到大腦使思維進化,或者說,將伯克希爾的投資能力圈不斷拓展,巴菲特買進蘋果公司股票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達利歐利用計算機算法讓人腦電腦化,電腦代替人腦做決策,且不斷輸入信息迭代決策系統。

以上三位,一位是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第二位是投資界最具智慧的億萬富豪,第三位是史上最成功的對沖基金掌門人,他們的個人經歷看似各不相同,馬雲創業四次失敗多次被拒失聲痛哭,芒格在29歲時為小兒子治病花完所有積蓄依然痛失至親,達利歐創業曾經差點破產,依靠借錢和變賣家產度日。在人生峰迴路轉的時候,他們都堅持過來並抓住了機會,成為人中龍鳳。曾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生活在五六線小城市,非名校畢業,人生出路在哪裡。我覺得,窮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區別是思維,如果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年以百分之六、七的經濟增長速度前行的國家裡,都沒有出路的話,那麼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也不會有多少機會留給年輕人。無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是閱人無數,無論是去實現何種人生目標,其實都是在磨練自己的同時,升級思維方式,

唯有改變自己的思維,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