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

书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

《薄薄的故乡》王小帅/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仙林人文科学室K825.7/3-8

阻不断的乡愁 回不去的故乡

首先,整本书的装帧就特别触动人的乡愁情感。拿到书一碰到封面那一层硫磺纸,内心深处的故乡情结就如泉水般汩汩涌出,这一层半透明有些磨砂效果的纸,特别怀旧,像极了朦胧又亲近的故乡,也仿佛在暗示着书中所要诉说的就是关于故乡的记忆,模糊而又清晰。

书的封面有两层,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硫磺纸上涂鸦的七条黑线,看似装饰线,其实是一条条删除线。删除了第二封面对应文字后,呈现出的是导演更为简练的,对故乡的解读,这也许是第一层封面使用半透明纸的另一个“小心机”吧。

翻阅内页,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涂鸦修改的痕迹,以及王小帅导演的手记。内文的设计也抛开了传统单一死板的样式,将印刷字体与手记相结合,随机插入了许多作者的照片资料、图画作品,包括父母亲的肖像以及作者按照回忆画出的童年时代的生活场景等等,更加突出了本书的核心——它是一本回忆录。

回忆往往是散乱的,难免有偏差,难免会遗漏,用这样一种形式展现一个人的记忆,带给读者一种更加真实和真诚的体验,仿佛作者就在你面前,慢慢向你絮叨着他的往事。

(本文为2016年全国“馆员书评”获奖作品,作者系湖州图书馆馆员)

书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

故乡,因爱而在

很多时候,都是记忆带我回到故乡,永远是儿时的庭院,赤脚踩在没有水泥的平坦地面感受着阳光的温度那种舒服的感觉,故去的亲人时常进入我的梦乡,让我挂怀。

感恩寒暑假能让我坚持每年回老家看看,记忆中的故乡早已物是人非,我走过的上学大道被荒草掩埋了,我上过的中小学早已夷为平地,那片初中毕业时我们承诺来年相见的水杉林早已不见了踪迹;来来往往嘘寒问暖的人们少了,留守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孩子,隔代人在一起相依为命。

南河大桥将千年相望的两个地区连在了一起,南河大堤正在修建自行车赛道,堤下是越野车赛道,沙滩上偶尔可见旅人们野营的帐篷和篝火。

“我可以失去故乡,但不可以失去记忆。记忆将成为另一种故乡本身,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记忆回到故乡,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处”,作者王小帅这样说。

我也想说,不管我们的祖先到底在哪块土地上结草为记过,总有某一块土地,曾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梦想和希望,见证着我们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那里的人们和那块土地一样以博大宽容的胸怀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子民,那片土地和山水哺育着我的祖先和他们的后代。

在这个变迁速度太快的大时代,故乡不只囿于一座山,一个村庄,一座城池,一个姓氏,故乡是游子心中的一座城,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天的果、冬天的雪是我梦绕魂牵的根源,蚕豆开花结荚、麦子抽穗灌浆、油菜满眼金黄、棉桃吐絮大雁成行都是我怀念故乡的理由。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故乡。

(本文为2016年全国“馆员书评”获奖作品,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

书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

不仅仅是回忆

多年以来,我一直用一种外乡人的视角去观察我所处的城市,这个社会,甚至包括这个时代,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这个时代的局外人。

——第二节《湖边青年》

这句话真切地道出了我一直以来的感受,也许是有过比作者更为凄厉的经历,也许是天生的个性,从小养成了能在纷乱之中突然保持镇定,思绪能在眼前的胶着状态下奇迹般抽离,从而以局外人的身份打量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的作派,甚至不可救药地出现画外音,时不时地提示自己:嗯,这个镜头可以保留。

也许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创伤,对于有践踏人性之虞的事物总是保持着令人难以察觉的警惕与距离,这种潜意识作用下的小心使我永远不能极其协调地去与眼前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合拍,似乎是造物主给予我的前定,这种不合拍给予我的游离感与漂泊感成了我人生背景的基色。

《薄薄的故乡》标题中的“故乡”虽是指具体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但在作者身体辗转于故乡的过程中,成就了心灵上的故乡,这个故乡却是厚厚的。

“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道出了多少思考者的内心状态,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印记,印记会随着时代而淡化,但这些印记给予人们的思索却是永恒的。

(本文为2016年全国“馆员书评”获奖作品,作者系唐山市图书馆馆员)

书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