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大方发布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陶磊摄

大方县八堡民族乡新开村是毕节试验区建设的9个“同心新村”之一,2011年9月,新开村获“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的荣誉称号;新开村还是大方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这片红色的土地曾经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荣的诗篇。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彭佑林摄

新开村位于八堡民族乡南面, 座落在“居二路”省道旁,是一个纯苗族聚居的村寨,属大方八堡“六寨”苗之一寨,全村现有346户1406人,传承着蜡染、刺绣、纺织等古老手工艺,留存有水花酒酿制秘方,保存了苗族民间中草药配制秘方,是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自古以来,苗家儿女热情好客,以酒待客是苗家的传统最高礼仪之一。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经过大方八堡时,整饬官兵,军纪严明,得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热烈拥护和盛情款待,翼王石达开醉饮苗家水花酒后挥毫赋《咂酒诗》一首,诗曰:“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定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诗中的“明珠”指毛稗、小米等酿酒的杂粮所形成的酒糟及水花酒,“低头” 指吮吸的姿势当地土语也叫“咂”,“五岳”即五指,“擎天柱”指如小指般粗细长一米左右用于饮酒的吸管(当地人称“酒竿子”),“黄河水”指黄澄澄的水花酒。如今,苗家水花酒已经成为新开村苗族同胞的一张靓丽名片,八堡乡正在将其打造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一项优势产业。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苗族同胞素有不畏强暴、敢于抗争、追逐光明的精神和传统。新开村的苗族同胞,就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4月,罗炳辉、何长工、黄火青、王首道等率领的红九军团长征到达大方,八堡苗族同胞在李绍北的带领下,赶到三、四十里外的瓢儿井去迎接红军。王首道等领导来到八堡,帮助当地苗家组织“苗民自救会”,建立“苗民自卫军”,并发给他们枪支弹药,开展革命斗争;部分优秀苗家儿女还参加了红军,随红军北上抗日。1936年初,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大方,将军山战役中负伤的47位红军伤员,全部被转移到新开苗寨养伤,得到杨文仲、杨宝清、杨玉沙等苗族同胞的精心呵护。当敌人追杀过来时,苗族同胞让所有伤员换上苗族服装,并把伤员背到岩洞中躲藏起来,使红军伤员躲过一劫;通过精心护理,除3名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不幸牺牲外,其余伤员全部康复归队。苗族同胞还将牺牲的3名红军战士安葬于新开村新寨旁,培土植树,用苗族的祭奠方式进行祭奠活动,以表示对他们的敬意。1936年2月8日,红二、六军团在大定(今大方)城关召开的千人大会上,宣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便派人深入到八堡一带的苗寨之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动苗族人民起来闹革命。红军进驻毕节后,八堡苗族人民派出王义佳、李义竹、李德洪等9位代表到毕节百花山与红军联系,受到红六军团政委王震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盛情款待,并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授予他们“八堡六寨苗族独立团”的旗帜,发给每个代表一支枪,并指派红六军团政治部巡视员谢中光同志任苗族独立团政委,开展武装斗争。2011年,大方县人民政府投入22万元,对3名牺牲在八堡的红军烈士墓进行了修缮,并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解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方的发展,新开村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年底,农工民主党中央把新开村作为“同心工程”建设示范点,使新开村的新农村建设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新开村新寨同心工程共投资710万元,其中市县财政投资259万元,统一战线帮建资金451万元,完成民居提升改造305户,庭院硬化7000平方米,连户路硬化6000平方米,进寨公路油化(硬化)1.0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提升改造了以红军坟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50米民族文化宣传长廊,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农民健身广场,完成了占地面积150亩的生态休闲公园(湖面面积80亩),人畜饮水工程全面完工,沼气池70口,种植核桃1000亩,路旁绿化美化全面实施结束,同心亭建设2个,公厕3个、垃圾设施已建设完工、停车场1000平方米。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苗族特色村寨的美丽变迁

如今的新开村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体现着八堡民族乡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更彰显着“同心工程”在毕节开花结果的独特魅力。

记者:李 锋

核对:姜继森

编审:侯 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