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乙肝病人,小朋友打了乙肝疫苗还容易传染吗?

春天小燕1


👉一.乙肝本来就不属于传染病,属于免疫性疾病。我们国家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的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天生正常,只有百分之五的人不能自己清除乙肝病毒。

二.但是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我们不知道谁属于百分之五的人呀,为防止万一,所有的婴儿在出生之后六个小时内就要注射乙肝疫苗,让乙肝疫苗诱导身体提前产生保护性抗体。

三.孩子打过疫苗后可以查查两对半,看看有没有产生抗体。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所以不管遗传基因是否正常,只要感染上了乙肝病毒,都不易将病毒彻底清除。婴幼儿在接种乙肝疫苗以后,如果仍然未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一定要注意不能在这时感染上了乙肝病毒。

😁四.慢性乙肝的祸首不在于病毒感染!

而在于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恐惧源于对肝病的无知!

👉五.家族性乙肝的真正原因: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询问乙肝患者的家族史,结果往往发现, 患者家庭成员中还有其他的人员也是乙肝患者,或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说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并不是主要问题,那乙肝患者往往表现为家族性,这又作何解释呢?是不是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生活、共同就餐或者是因为交往机会比别人较多,较为密切有关呢?

小王是一位机械厂的工人,近一段时间老是感到四肢酸软乏力,肝区不适。来到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明显异常,进一步做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乙肝标志物阳性。询问家族病史的过程中,得知小王父母身体很健康,均未患过肝炎。

但小王想起早些年奶奶就是因为肝病去世的,于是我们建议小王的父母都去做一下相关的化验检查,结果母亲是正常的,父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小王的父亲一辈子都没有患过肝病,不过小王的叔叔现在已是一个乙肝肝硬化患者。父亲这时心里感到很内疚,认为是自己将病毒传染给孩子的,将来可能要影响小王一辈子的生活。

小王的父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那小王的肝炎是否就与父亲的传染有关呢?为什么小王的奶奶是乙肝患者,她的亲叔和父亲也是乙肝患者,现在小王自己也是乙肝患者,这种家族性的肝病到底是传染还是遗传呢?

前面已经谈到过,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乙肝大国环境来说,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并不是主要问题,即使这个人不传染给你,总会有别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被污染的环境传染给你,因为你毕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充满乙肝病毒的环境中。

只要与社会交往,只要与人接触,就有被传染上的可能。实际上中国城市的成年人,每一百个人群中就有八十左右的人群已经被感染上了乙肝病毒,但发病的极少,而且发病的患者又往往表现为家族性,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与自身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有关。

针对乙肝病毒的这种特异性免疫清除能力,是由机体内部的相关基因所决定的。基因能够决定你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能力是否正常,而基因则是遗传的。所谓特异性的免疫清除力,就是指体内专门针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一个人如果他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能力是正常的,那么他的机体就能够将感染上的乙肝病毒彻底清除,而不会形成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

如果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能力不正常,除非你尽可能做到永远都不被乙肝病毒所感染,否则都有形成慢性肝炎的可能,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状态来说,想做到永远都不被乙肝病毒所感染,这是很难的。

由于相关基因能够决定机体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清除能力,因而当父母亲,哪怕有一方的相关基因存在问题,那么他们的子女中就有可能遗传这些不正常的相关基因。一旦他们的子女中,有人承袭了这些不正常的相关基因,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就很难正常,这时一旦被传染上了乙肝病毒,就很难将病毒彻底清除,将来就有可能形成慢性肝病。这也是乙肝患者往往有家族性特征的真正原因,家族成员相互传染并不是导致乙肝家族性的主要因素。

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所以不管遗传基因是否正常,只要感染上了乙肝病毒,都不易将病毒彻底清除。婴幼儿在接种乙肝疫苗以后,如果仍然未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一定要注意不能在这时感染上了乙肝病毒。摘自《计沙肝病讲谈---乙肝真相》。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分析,我们知道了肝病并不可怕,肝病的传染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机体的抵抗力。乙肝的家族性实际上与相互之间的传染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能力是否正常,而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能力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乙肝患者与人交往的内疚心理是没有必要的,社会对肝病的恐惧、对肝病患者的歧视都是毫无理由的。



计沙生命定律创始人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好的办法,但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才能证实存在保护性,也就是乙肝五项中那个第二项,只有这个表面抗体才算是保护性抗体。有了这个才能说明不会再感染乙肝了,现实中大部分人接种完三针疫苗后不会去检查是否产生了抗体。

调查研究显示,一般人群在接种乙肝疫苗后约有5%~10%的人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这个比例其实还是不低了,像狂犬病疫苗在调查中,几乎是100%会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乙肝的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到95%。

这些不产生抗体或者抗体水平低的人称为无/ 弱应答者,无/ 弱应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即使排除疫苗接种的一些不利因素和人身体的某些因素外,仍然会有无/ 弱应答现象。

对于接种疫苗后无应答的人群,我国现在指南建议再打一次全程的疫苗接种,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完成3 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无应答的人,即使再接种了3 针重组疫苗 ,仍然不能避免无应答的发生。有国外学者报道,3 针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再接种3 针重组疫苗仅有62. 5%产生保护性抗体. 对无/弱应答者和先前抗体阳性但阴转者再复种3 针乙肝疫苗 无论抗体滴度还是抗体持续时间及血清抗体阳转率比较,无/弱应答人群均明显低于曾经阳转后转阴的人。但是毕竟还是有超过一半的人可以刺激出抗体,所以如果接种了疫苗没有抗体,或者抗体滴度很低,还是建议再接种一次3针疗程的乙肝疫苗。

研究认为,疫苗接种无应答除了接种过程中的一些偶人因素以外,主要还是和遗传因素有关,如果亲属中有人接种疫苗无反应,那么自己接种疫苗无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接种疫苗后如果没有产生抗体,那么感染乙肝的机会是否会增加的,一些研究发现确实无应答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普通人群,但是样本较小,只能参考,没有定论。

不管怎么样,如果家长有乙肝病人,小朋友接种乙肝疫苗后,应该在接种第三针后一个月以后,去检测一次乙肝五项,判断是否有了乙肝表面抗体,如果没有抗体,需要再重新接种3针疗程,确保出现表面抗体,才算真正安全了,不会再感染 乙肝了。


感染科李侗曾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回答您的提问,并且希望我们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乙肝是乙肝病毒经血液、唾液、精液、注射及密切接触而传染的,如果您已经接种了乙肝疫苗,那么自身体质就会产生抗体,并且家人从客观方面考虑也需要做好个人卫生和血液管理,那么是完全可以预防被感染的。

其次,很多人对于乙肝患者会有一种恐慌,其实完全不要恐惧一般生活接触、同用餐(口腔溃疡、牙龈出血除外)等是不易传染的。同时,患有乙肝患者的家人也需要积极治疗,才能够早日康复,否则、长期不愈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最后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就麻烦了。

最后,乙肝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所以千万不要相信什么速成的办法,最好的还是需要循序渐进,慢慢的治疗改善。当然,目前很多人相信中医的方法,比如用传统中药八月柞、木蝴蝶、龟板、白芍、泽泻、黄芩、柴胡、金精粉、白砂糖、蜂蜜等配合治疗、一方面是中医在价格方面比较容易被接受,第二种就是持续的治疗过程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从根本上改变患者机体与病毒和平共处的免疫耐受状态、激活患者免疫应答、重建肝脏主动免疫功能、促进免疫耐受被打破、恢复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抗病毒的能力、主动对HBV病毒进行消除和剥离、使原来的乙肝病毒不能产生新的病毒、从而彻底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最终有可能达到根治乙肝的目的。


孕妈学堂


我举一个真实例子。

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乙肝疫苗还没有推广。有一天值班的时候急匆匆来了一家人,说是检查乙肝五项。

我问了一些情况,年轻夫妇抢着说,我听出了事情的原委。年轻夫妇有两个孩子,一个四岁多,一个一岁多。孩子奶奶刚刚查出是乙肝,并且肝硬化晚期了,医生建议接触着都要检查一下,看看是否被传染了。孩子的爸爸妈妈非常焦急,因为孩子一直都是奶奶看护,在农村不讲究,奶奶经常嚼碎食物喂孩子,所以他们担心孩子肯定已经被传染了。

化验结果出来了,两个孩子都正常,孩子妈妈也正常,但孩子爸爸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当然不希望奶奶嚼碎食物喂孩子,这样不卫生。但是,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乙肝病毒的传染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题目中所说“家里有乙肝病人”,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孩子妈妈,也不知道孩子多大,是不是在哺乳期?如果家里的乙肝病人就是孩子妈妈,再如果孩子正在哺乳期,如果孩子出生时只接种乙肝疫苗,那最好不要母乳喂养。如果孩子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又在不同部位接种了乙肝疫苗,这样孩子才可以母乳喂养。

如果家里的乙肝病人不是孩子妈妈,孩子接种了乙肝疫苗,如果产生了抗体,那么应该就非常安全了,不用担心被传染乙肝。

知道一些乙肝防治知识就会保护好自己,也免去一些不必要的担心。

感谢你的关注!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你!


百姓体育


这个我最有发言权,多年的乙肝大三阳,老公没有,宝宝生下来就打了免疫球蛋白,然后0——3——6个月时,分别打了乙肝疫苗,七个半月做手术时,查了乙肝两对半,当时是全阴性,就是说没有产生抗体,宝宝现在一岁半,免费的疫苗基本打完了,想着去查一下有没有抗体,没有的话还要花几百大洋去打加强针,今天专门去查了,还好老天保佑啊,第二项是阳性,咨询了医生,说是产生了抗体,不过妈妈有乙肝的话,建议宝宝两年查一次。


时光交错的路口


中国真的是乙肝大国,我身边朋友也有乙肝患者。


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乙肝携带者,但是之前并不知道,直到有一次我做身体检查,发现自身产生了乙肝抗体,因为我没有打过乙肝疫苗,咨询了一下医生,医生说因为我可能亲密接触过乙肝患者,相当于接种了疫苗,疫苗也是病毒来激发人体产生抗体。

所以我自身产生了乙肝抗体,大概是平时自己身体一直比较健康吧,所以在抵御外来侵入时还是比较有效的。


有亲戚家有乙肝的,孩子打过疫苗的都没有乙肝,所以说,不是亲密接触的话,乙肝还是不太容易被传染的。


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通常需3 针, 按照0、1、6 个月程序, 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 间隔1 个月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接种时间越早越好。


15岁以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乙肝病毒后易转换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以是乙肝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

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后受保护时间能有多久呢?


儿童接受乙肝疫苗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者,其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随着时间延长,接种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有一部分甚至检测不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如果不是乙肝高危人群,不需再接种。但如果是高危人群,因他们感染乙肝风险较高,当他们血液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转阴时,最好再加强1针乙肝疫苗。


如果家长不放心,可以带孩子检查一下乙肝五项,看看孩子有没有产生乙肝抗体。


jason妈咪有办法


乙肝,本来就没有传染性。我在医院居住那时,1983年,有个医生的丈夫患有乙肝,除了输液时间,平时到处耍,摆龙门阵,买菜,做饭,一家人一起吃饭,碗筷也没有分开。当时,医院那么多内科医生都说,乙肝没有传染性。我们也一起喝茶,聊天,后来还一起唱卡拉OK等。与他常交往的人中,从83年到03年,都没有其他人换乙肝病。

所以,乙肝患者别太紧张了,没什么了不起。现在怎么认识乙肝,我不知道。医生说怎么治疗,可以尊重医生说的。但过度治疗,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引起其他病症。


F双月


说说我对乙肝的认识吧。首先乙肝的传播途径希望大家有个了解,乙肝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传播途径跟艾滋病是一样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血液传播比如通过血制品,输血或者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是由于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注射毒品共用针具等。

如果家人有乙肝,日常的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播,主要是怕上面提到的破损皮肤的接触而导致传播。因此接种疫苗还是很重要的。

有人汇总河北,湖南,广东,广西四个省的资料,新生儿免疫后1至2年和15年的结果表明,乙肝携带率分别为百分之1.7和百分之1.6,感染率分别为3.9和3,3。疫苗保护率为89.6和89.7,证实接种后至少10年左右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综上所述,小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后,只要产生了抗体,是不容易被传染的。但是建议5年左右就做一次乙肝两对半检查,以便及时了解体内抗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种乙肝疫苗。



洗禮303


一般接种成功,产生抗体后,传染的可能性比较低,乙肝的传染性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患者体内病毒数量

传染性强弱,主要受患者体内病毒量的影响,若患者处于发病期,体内病毒数量多,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就会较强。

若病情相对稳定,体内病毒数量少,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就会相对来说比较弱,感染的几率也会降低。

2、未感染人群的免疫力

人体的免疫力越强,对抗病毒的能力就会越强,感染上乙肝病毒的概率就会相对而言低很多,如果患者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它预防乙肝病毒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5%。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疫苗的有效期只有3-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当抗体滴度小于10nIU/ml,需要去医院加强注射。


肝卫士666


乙肝疫苗作为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一般接种成功后,抗体滴度大于10的情况下,对乙肝病毒的预防有效率高达95%。

但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仅仅只是去接种了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后,他们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也没有去医院检查是否接种成功

其实,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存在接种失败的情况,这样,体内没有抗体也就没有办法预防乙肝了。

其次,很多人接种成功后,就一直没有再去检查体内的抗体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的抗体会慢慢下降,当滴度小于10的时候

,它就不能很好起到保护未感染人群的作用,这时候,需要加强注射。

因此,未感染人群并不是只接种了乙肝疫苗就能保证不被感染,还需在接种完成后的大约1个月左右去医院,通过乙肝五项检查查看是否接种成功,并关注抗体滴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