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迹悟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陈迹悟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陈迹悟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昨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前些年的一场国际大专辩论赛,辩题是“正方:知难行易(南京大学),反方:知易行难(辅仁大学)” 看后产生了强烈共鸣感,真理确实是越辩越明,对此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想想这话题就是前人们所说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在这里我想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对此进行分析,供与大家交流。

一、“读万卷书”的优点与不足

“读万卷书”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直接获取,思想情怀的初步了解,是主要的媒介。这是因为书是记录知识和思想情怀的载体(包括电子书),前人们的文化创造结果、别人所思所想的感悟呈现出来供人们学习获得,因此知识是工具。优点是获取时:直接、省时、面广、量大、易再取等。不足的是缺少体验性、与现实或实践可能不一致、与创造能力不能划等号等等.

二、“行万里路”的优点与不足

“行万里路”主要是实践出发获取见识,从而形成自我体验性知识,是知识形成的来源,是研究创新的必然,是现实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真知的检验标准。不足的是如果缺少事先的知识铺垫,实践就要可能再现“无知”情形,如果没有理论前提作指引,实践就容易错方向。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我认为“行万里路”跟“读万卷书”是互补的.这是因为知识要来源于实践,实践要靠知识去提速、去指引。“读书”是静态的,主要作用是继承或汲取,属知识性的(暂且把书本上的知识或理念视为正确的),但缺乏体验或生成性;“行路”是动态的,主要作用是生成、发展和创新,属实践能力性,但需要知识为基础和时间成本。书中知识有限,且其正确性与时代性需“实践”变化验证,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有没有区别?

如果单纯论哪个重要,从生存角度上看,我觉得“行万里路”要比“读万卷书”更重要。从人类历史上看,“知识”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推导出来,故实践出真知。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例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期就认为要先“知”然后“行”,所以以前他叫做陶知行。后来他认为要先“行”然后“知”所以又更名为陶行知。前些年在商业界有这样的结论,在创业之初,文化程度较低(不是说文盲)的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也有人做过统计,前些年全国有名的企业经理人中,第一学历专科以下学历占优势。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况能一言蔽之的(当然现在是知识和创新型经济就不同了,学历高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相反,一个闭门读死书的人很久以来就成了我们嘲笑的对象(书呆子),我们当老师的在前些年有这样社会感受吧!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是否可以说“行路”比“读书”更重要呢?!在当今社会里不同的职业是有所不同的。知识是基础、是前提,因为人的时间、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体验”实践;但不去“行路”何来发展?科研人员或一切创造者(包括我们教师)不去“行路”,我们现在的富足生活怎么来呢!回想人类之初,从树上到了地面,我们的祖先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一分为二地看,读书一方面能够使我看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你的头上加了一道“紧箍”,容易在“书”中出不来(这是经验性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头脑受到的束缚越多,创新意识越差)。“读万卷书”之后,还要“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你的知识,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你心中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拥有知识、理念、情感是前提,但不会去用,不会去变通,不会去创新,同样教学不好,现实中这样的教师是不少的!如果说过度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如果把教师定义为书本知识的传播者,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要多读书肯定是正确的。

我们还要看到,现在的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就是说不但要多读书,还要多出去走走,多看看.不能读死书,要把书中的道理和实践联系起来.古代政治上用的词,就是读过书就能长见识,读万卷书,如同见识过天下万物一般,足不出户就能通晓天下万事,不可能每个读书人都出门乱走来走去的呀,哪来的路费。

当然,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存状态,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即便如此,读好书、读适合自己的书,行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

陈迹悟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