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她經濟」 抓住了女性也就抓住了消費

正在崛起的“她經濟” 抓住了女性也就抓住了消費

經濟下行階段,“她經濟”卻開始崛起,互聯網巨頭入局,知名投資基金紛湧……一時間,女性彷彿備受重視。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她經濟”的背後,不過商家盯住了女性消費而已,的確,女人消費缺乏理智,然而,女性卻掌握著大量資產,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

“在中國的有一些女人身上,我看到了‘寵物’的影子”。

德國朋友艾米莉女士說出這句話的時候,GPLP君有點震驚了。

“比如在中國,女人往往減肥很厲害,然後一定要白,他們要求男性買房,或者修理汽車,或者央求男士購買某個名貴的東西,其實,女性自己也可以買,這不就是相當於寵物嗎?”艾米莉表示對中國的女性有點看不懂。

可是,在中國,伴隨著掙錢能力直線上升,新一代女性不早就變成了 “高價值 " 人群的代名詞了嗎?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她經濟”的背後

她經濟的崛起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

“她經濟”於2007年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用來指代圍繞女性消費、理財需求形成的經濟現象。

在中國,數據顯示,與1979年相比,職業女性的平均收入增長了31%,而男性收入增長了2%,對此,有經濟學家預測,到2024年,美國和一些歐洲發達國家的女性收入將超過男性。

2017年7月,瑞銀財富管理宣佈設立顧問委員會,並納入旨在為女性客戶提供更好服務的五年計劃。瑞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項目主管Mara Harvey博士表示:"在未來五年內,女性掌握的私人財富總額的年同比增長率將高於男性,行業也必須對這一趨勢改變作出應對。我們賦予了自身一項遠大的任務,但同時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顧問委員會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塑造我們的業務未來,滿足女性投資者在投資時的需求。我們希望為女性投資者提供專業知識與信心,來幫助她們作出最佳的財務決策並實現其社會影響力。"

這當然是表面現象,從物質基礎上來說,“她經濟”在中國獲得了廣泛認可,然而,從認知觀念來說,許多與女性相關的“她經濟”顯然沒有那麼“性感。”,比如情趣行業就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這是領域是男性的天下,然而,最近幾年,伴隨著千禧一代女性的加入,這個行業,女性也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26歲的女孩林蒙就是其中之一。

棒棒、跳蛋、情趣內衣、角色扮演、SM道具,林蒙說起她的情趣用品,如數家珍,加上這些在內,林忻大概買了數十款,儼然,她成為這個領域的“老司機”。

她甚至不相信,她居然會接受這些東西,其實,生在傳統家庭的她,性格趨於保守。

這種的變化源於她的男友。她把“第一次”給了他,卻因為長時間性生活不和諧,林蒙被提出過分手。“我每次都很疼,他覺得不能帶給我快樂,甚至在傷害我的身體”。林蒙覺得委屈,很想證明自己的體質並非天生如此。

最終買過多個線上付費課程後,林忻使用了特定的情趣用品和方法,如願不再疼痛並實現了高潮。

“大家眼中的情趣市場很小眾,認為只有那種玩得特別開的女孩才會買情趣玩具。不是的,普通女性也會買,只要我們抓住她們的點”,在前不久舉辦的第三屆成人產業高峰論壇上,李熙墨激勵了臺下眾多同行。

李熙墨和同行們的生意正代表一種“她經濟”的逆襲。在過去,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性”可能還是完全上不了檯面的汙穢之語,女性在其中的感受不被重視。如今,時代變了。

正如中國女性的崛起是一個緩慢變化的過程。

就像李熙墨本人,她無論是小時候無意中自慰,還是長大後成為一名情趣教練,都曾不被母親理解甚至受到過她的嚴厲指責。但現在,母親不僅加入了熙墨實驗室的技術顧問團,為她拉來了不少醫生同事和朋友,甚至還成為了李熙墨的用戶。“你在直播裡講的那些女孩子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故事”,母親曾對李熙墨說。

從情趣用品的產業鏈來看,熙墨實驗室處於渠道端。回溯到上游,“她經濟”同樣帶動了一批從事設計和研發的品牌商的發展。

消費升級 女人的天下

投資圈有一句話,那就是“抓住了女性也就抓住了消費”。

為何會這麼說?

因為調查數據顯示,女性主導了一般家庭約70%的消費,比如很多早教機構在營銷策略上,都是從媽媽入手:給 " 辣媽 " 們打電話,邀請她與寶寶參與免費課程、免費親子活動 …… 當 " 辣媽 " 們點頭認可,這筆買賣也就基本成功了。

當然,不同女性的消費也不同,簡單來講,20多歲的女性趨向“選擇性”付費,30多歲的女性趨向“服務”付費,而40多歲的女性則趨向的是“簡單可依賴”付費。

從消費行為特點來說,“她經濟”的消費升級主要體現為:

一是個性化,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那些獨特的能夠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服務;

二是休閒化,鐘點工進入很多城市家庭,使得很多女性從瑣碎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休閒消費成為女性消費者的一大特點;

三是自主化,女性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消費者自主消費意識進一步增強。

四是情感化,由於女性天生就比較感性,因此那些能與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鳴的商品或服務很容易引發她們衝動性的購買行為,比如商品的名稱、外觀、色彩、款式以及購物環境中不同的建築風格等都可能產生情感共鳴。

五是衝動化,相對而言女性更容易產生衝動消費,對於品牌有較大的認知和敏感度。

以年輕女孩的消費為例,從消費特點來說,年輕女孩比較明顯的一個消費特點是“燒sku”的消費方式,嘗新欲強。比如每個女孩可以有6-7只口紅,一週穿衣不重樣,有很多款包去搭配不同的衣服。對於價格合適的新品,女孩子決策門檻其實不高,很願意嘗試新品牌、新商品。未來,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普遍;其次,年輕女孩消費的“儀式感”越來越強,經常想著要在環境好的咖啡廳、甜品店裡,點些高顏值甜品擺拍,她們會享受這種儀式感;最後,她們在消費方面熱衷於互聯網,追求大同小異,即包含流行元素,又要求產品調性和品牌附加值,個性化十足。

其中,90後的母嬰經濟則是其中的典型。

我們無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的購物商場轉一圈,所有人都會發現正在歡快購物的主流人群有個共性—— " 白富美 ",一旦開始進入婚育年齡,則會誕生大量的購買力,據 USCensus ( 美國人口普查局 ) 的調查,接近一半的 " 千禧一代 "(即 1984-1995 年出生)美國女性已經成為媽媽,71% 有自己的工作,去年她們的消費規模達到 1700 億美元,而且這個人群每年都在增加。

在中國,2017年的一份親子經濟研究報告顯示,在家庭消費方面,92.5% 的媽媽對寶寶消費具有絕對話語權,而 65% 的家庭決策方式是——媽媽提需求,爸爸去執行。

90後的辣媽與此前的母親形象完全不同,比如,信息化時代,這些辣媽熱衷於海淘,習慣了" 美淘 "、" 德淘 " 和 " 日淘 ",在育兒方式方面,她們習慣看到各種短的、已經咀嚼好、圖文並茂,甚至是充滿小視頻的內容。

而在顏值經濟方面,如今的辣媽也頗為看重。

比如,辣媽肖肖,依靠自己作為職業女性積攢的收入,她非常捨得為自己投入,產後不久,她就花費1萬多元報了產後塑型瑜伽課程 ,生完孩子6個月,她還咬牙給自己報了一個減肥班。

作為新時代女性,她不會更多的為了家庭而犧牲,而是更多尋找自己獨立的尊嚴。

一句話,她經濟,雖然中國與歐美存在一定距離,然而中國的“她們”正在崛起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