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家風,宏揚傳統文化

传承家风,宏扬传统文化​中華文明,燦爛悠久,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孕育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文化和傳統美德。家風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應積極用傳統文化精髓佔領人們的思想意識,自覺抵制西化、庸俗文化的侵蝕,在弘揚傳統文化中傳承好家風。好家風貴為“和”。“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從《論語》中的“禮之用,和為貴”,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活字印刷術表演展示的中國“和”理念,再到羊年春晚主題“家和萬事興”,都在詮釋著和諧、和平與和睦。家風作為家庭文化的傳承,首先要家人之間和睦,相互信任、謙讓、理解、支持,相處融洽,讓家成為和睦幸福的港灣;其次要家庭與社會之間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每個家庭的“家風”都和,則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善,也會相應的“和”。??好家風重在“德”。“德”,是一個會意字,起源於甲骨文時期,意為行動要正,而且“目不斜視”。發展於西周,“禮樂文明”把“德”為其核心,涵蓋了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誠信、仁義等,《周易》中講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至今仍影響著大家。家風作為家人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影響著做人做事態度、為人處世的風格,主導家風的父母或長輩在教育家人時,應以德為先、以德育人、德才兼備,讓“德”成為衡量家風好壞的尺子和天平,使家人在面對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時能用道德標準做出正確判斷。其次,還要將十六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風,賦予家風新的時代內涵。好家風嚴於“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規”即“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風作為家人的行為規範或習慣,近年來,廣受關注和爭議的《弟子規》,就是一套成熟的家規家教體系,雖然現在看來有些教條和呆板,但其內容從行為舉止中的細節入手,從日常生活習慣中的小事規範,培養青少年戒陋習、懂禮貌、守規矩,對家風、家規的培養仍然值得借鑑。有規矩、懂規矩是前提,關鍵是守規矩,守規矩在於嚴,長輩要帶頭執行、率先垂範,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家人,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讓家規外踐於行,內化於心。把傳統文化融入家風傳承,用家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既豐富了家風的內涵底蘊,又拓展了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途徑,讓傳統文化與好家風共同激勵人、塑造人、培養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新風尚。


传承家风,宏扬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