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们对拼刺刀,难道是没有子弹吗?还有什么目的?

篮球先动的手


题主问抗日战争中,为何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和他们拼刺刀,巴山夜雨涮锅为您做如下回答:(1)响应拼刺刀的,一定是认为这样对自己比较有利,或者没有太不利(2)这种刺刀礼仪也并不是总被遵循。


先说说大规模拼刺刀发生的几种情况。

情况之一,是进攻的一方已经冲到了阵前,双方距离极为接近。这时候,由于中日双方都缺少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枪弹又容易在混战中误伤友军,这时候上刺刀与敌人肉搏成为了相对最有利的一种战法。当然,这种刺刀会战的发起有不同的情况。有时候是进攻方直接端着刺刀冲进防守方针线,有时候是防守方面临敌人冲入阵地,以刺刀发起逆袭。不管哪一种,对方基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应战。

情况之二,是双方胶着战斗中,其中一方因为弹药不继,或者处于绝对劣势,被迫以刺刀发起困兽之斗。毕竟刺刀不消耗弹药,而且也能最大限度拉低双方兵器上的差距。不过,这种情况下,中国军人主动发起的刺刀搏斗,比较容易得到日寇的响应。因为日寇有所谓武士道精神,对刺刀很狂热,且自恃刺刀技术好,认为用刺刀击败中国军队更显得皇军威武。相对而言,中国军队没有那么教条,在能用火力解决的情况下不会去和鬼子拼刺刀。电影《台儿庄会战》中最后十几个鬼子退到膏药旗下,企图发起刺刀玩命,直接被一梭子扫翻了。

情况之三,是双方在遭遇战中忽然相逢,形成混战。这时候火力难以发挥,就只能靠刺刀见真章了。

除了上面三种情况外,有时候在双方火力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方发起刺刀挑战,另一方迎接挑战,都试图以刺刀战胜敌人的默契。这种情况往往是双方都士气高昂,要用刺刀见红的精神压倒敌人。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打日本据点时,出现过我军一个排与敌军一个不满编的小队进行刺刀决斗,最后双方几乎同归于尽的惨烈战斗。


巴山夜雨涮锅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亮剑》!

《亮剑》里有一集是李云龙带领八路军跟鬼子拼刺刀,原因是小鬼子被包围了,就退了子弹要拼刀,李云龙不也没含糊吗,大刀在手一砍一流胡同啊,喊杀声让人热血沸腾,呵呵,结果最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赵政委赶来了,拿着冲锋枪上来就突突,他一突突,李云龙就泄气了,看了一眼赵政委,赵政委来了一句,赶紧消灭残兵、打扫战场,咱们得保存实力……

哈哈!看到那个地方我都乐了,赵政委真是书生抗日,讲究的是效率;而李云龙则不同,他不仅要消灭敌人,而且要“出气”的同时还得让小鬼子心服口服外带佩服,俩人的民族仇恨都很浓,但风格完全不同!

拼刺刀其实并不多见,打仗都是远距离的协同作战,只要双方其中之一已经明显出现颓势,那基本就交替撤退了,如果真拼刺刀了,那一定是一方已经明显输了(可能是弹药没了或者无退路了),但是不想投降,决定战死沙场了,那人家要一个体面的有自尊的死法,你能不答应吗?这时候不应战,太丢份儿!《亮剑》里赵政委那个确实挺逗……😂


我是BLAH,如果跟小日本鬼子拼刺刀,我敢应战!


BLAH



用户6407738947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双方拼刺,基本是距离在25米之内。

在稍远的距离,只要能够不肉搏,一般就会使用步枪、机枪、手榴弹甚至冲锋枪对射。日军没有冲锋枪,但我军还是有少量的。

为什么大家看电影,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拼,主要是不这样不行。

拼刺距离在25米之内,按照人类奔跑速度,10几秒内两军就会交手。

肉搏和其他作战不同,双方是一场大混战,拼刺的两人不断变换位置。

这种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开枪的。

二战中的步枪穿透力惊人,近距离一枪最少打穿2个人。如果你拼刺时候开枪,可能误伤的自己人比敌人还多。

那么有人说了,为什么对方冲过来拼刺,我要也做拼刺准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开枪呢?

这是因为拼刺是要准备的,至少要统一上刺刀,做好拼刺的准备。

如果你不准备反而胡乱开枪,对方冲入你的对列拼刺,你连准备都没准备好,等于光挨打不能还手了。

只要打肉搏战,就说明战斗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候,胜负就在这一刻了。你光挨打还不如直接投降了。


萨沙


其实,在抗日战争中,从来没有什么交战法则,要求一方拼刺刀则另一方就要配合。

拼刺刀通常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已陷入短兵交接,拼刺刀比开枪更方便,更有利于杀伤敌人;二是没子弹了,通常都是中国军队先没子弹了,而日本鬼子正好很爱拼刺刀。

在抗战早期,中国军人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时候是非常吃亏的。当时日本鬼子普遍装备的三八式步枪,枪身加上刺刀全长接近1.7米,而中国当时的中正式步枪呢,枪身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长。一寸长,一寸强,日本步枪和刺刀长出的这10厘米,在白刃战中的作用非常大。此外,日本刺刀的质量非常好,同时日本鬼子拼刺刀训练的水平也很高。

很多人从影视中可能注意到一个怪异的细节,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时候,要先把子弹退掉,这是什么鬼?难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实不然,这完全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特点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所以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但是,也正因为弹丸初速高,命中后往往易于贯穿,而在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子弹贯穿后就容易误伤自己人。

此外,如果在拼刺刀的时候还随时做好射击准备,手指就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其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磕碰,就会走火;其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也使不上全力。还有一点,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就已经被刺倒了。

正是出于以上种种考虑,日本鬼子在拼刺刀前才会退掉子弹。

针对这一点,后来中国军队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时候,最佳方式就是以大刀配驳壳枪。面对端着刺刀冲上来的日本鬼子,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开对方的第一次突刺,然后右手一扳驳壳枪,把日本鬼子的脑袋打开花。

尽管战争初期,日本鬼子依靠单发步枪和白刃格斗,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可是到了战争后期,尤其是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交锋之后,可谓吃够了苦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鬼子的愚昧和狂妄自大。


非白非黑


其实到了拼刺刀白刃战这一步时,多数情况下是我军弹尽粮绝,而日军由于战略物资充足,后勤补给能力强,他们的枪中还是有富裕的子弹的,但日军听到我军的冲锋号响起,知道马上就要进行白刃战了,这时候日军不会往枪里装子弹,而是退掉膛中剩余的子弹,开始了“爷们儿”式的厮杀。

很多人在看那些抗日神剧中也会经常看到白刃战的画面,而在日本陆军操典中,确实有白刃战之前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不要以为日军真的“很有风度”与我军官兵展开激烈拼杀,更不要以为他们崇拜武士道精神,恰恰相反,这是他们更加卑劣行径的体现。

虽然身材短小,但战斗力不容小觑,白刃战是对自身军队素质过硬的自信

在抗战时期,日军投入中国作战的部队大部分都是精锐的常胜师团,其单兵的素质非常高,很多士兵都是从小就接受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就是拼刺训练。

国军中有很多军政要员在日本军校接受过教育,比如蒋介石、阎锡山等,但日军重视的拼刺训练并未对国军部队产生什么影响,而黄埔军校在成立之初,只将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在培养军官战术素养方面似乎还不如北洋系的保定军官学校,并且苏联的苏式拼刺术对黄埔军校的教育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

直到中德军事合作以后,国军部队受到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更加重视步兵的射击速度以及火力持续性的训练,只有在巷战或者战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才会进行白刃战。

但这时候的白刃战只是匕首或者工兵铲等装备,而当时国军的装备、弹药供应、射击技术远落后于德军,照搬德军操典而忽视白刃战的训练,在后来的抗战前期吃了大亏。因此,抗战初期日军在面对国军白刃战时是有心理上的优势的。

而对于红军来说,白刃战虽然常用,但却是出于无奈,主要是因为工农红军早期的装备极其落后,只能依靠冷兵器来解决问题。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甚至出现了梭镖营,当时有一个独立营约500多人,步枪却只有60支,梭镖红缨枪倒是有400多支。

即便红军的枪械装备比例提升以后,由于刺刀严重供给不足,当时的很多战士仍然携带笨重的大刀或者长矛进行白刃战。

由此可见,当时的抗战军队由于在训练方面不重视或者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心理上就有些怵,而日军很早就重视刺刀训练,完全是有预谋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近距离格斗,混乱之下容易误伤

如果真没有子弹,那肯定无疑会进行白刃战了,然而打仗的那么多士兵,怎么会那么巧都没有子弹。事实上,不到万不得已日军也不会进行白刃战的,毕竟赢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当抗战士兵冒着弹雨冲到日军眼前,日军就必须进行近距离格斗了,而出于大量统计数据之后才作出的决定。当时日军使用的是三八大盖,只能存五发子弹,装填子弹根本来不及,只能匆忙应战。

而日军对于拼刺刀有标准的套路,在拼刺刀时的准备姿势是一只手托住枪托,另一只手握住前护木,在胸前斜向上保护要害,随时能够刺杀或者格挡,但日军使用的步枪有个缺点,手指为了全力握枪就必须扣在扳机处,只要双方枪支磕碰一下就容易走火,并且子弹近距离穿透力极强,很容易击穿敌人的同时又击中友军。

因此,在抗战过程中,只要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在来不及换填子弹的情况下也会进行白刃战,当然枪里有子弹还是会开枪的,直到子弹打光了才冲上去近距离格斗,真到了近距离厮杀格斗了,反而不会开枪了,主要担心近距离开枪会误伤友军,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绅士风度”、武士道精神。


小小嬴政


这个不是绝对的,视情况而定!

拼刺刀这个问题从日本方面角度来说,日本人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崇尚个人勇武,此外1904年打俄国仰攻203高地时,硬是靠着尸体填满山沟,以及嗷嗷叫不怕死的精神付出几万人的代价,拿下这个据说只有四挺机枪的高地。


因此,这种敢战敢死的精神在后来当时盛行军国主义的日本被推崇到极致,认为在战争中能够鼓舞士气,此外还能让对手恐惧,这是精神层面,此外日本相当重视单兵作战能力。

几乎每个老兵都是射手,也是白刃战的高手,这也是为什么抗战前期日本兵如此难打的原因之一,此外自身还有原因就是日本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冲锋枪什么的不是不能造而是没那么多资源,因此日本喜欢白刃战不是没有原因。

而当时日本主要对手是中国,也是白刃战主要发生的战场,为啥,因为当时中国穷啊,大炮不能造,飞机打一架少一架,工业生产能力简直惨不忍睹,特别是国民党非嫡系部队以及八路军那是更穷!

所以经常是要么没子弹了撤退,要么没办法拼刺刀,而日本兵就喜欢这个,缺子弹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是在最后关头喜欢一波万岁冲锋解决对手!




但是白刃战在太平洋战场失灵了,因为美军可没功夫也没这个心情拼刺刀,大炮,飞机,机枪,冲锋枪,手枪,各种招呼,通常日本鬼子还没近身就被干没了。

所以拼刺刀这样的场景多发生在中国战场上,当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兵更没有机会使用刺刀,近身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大规模拼刺刀这样的战术的出现还是因为综合国力的因素在里面!


飞鱼小侃


  1. 日军为什么拼刺刀前要退子弹

  2.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为什么也要对拼刺刀,能不能开枪而不拼刺刀
  3. 有没有情况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拼刺刀的来源

说到日军拼刺技术的渊源,尽管有中古时期开始发展的被称为“剑道”的独具特色的器械搏击术,但它与刺枪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战国时期“足轻”们所使用的竹枪是被武士阶级所不齿的,因此枪术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竹枪

实际上,对于日本而言,大规模的刺刀技战术训练仍然始于19世纪末期。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中,受法国陆军重视白刃战传统的影响(1873年颁布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译自法文),刺刀训练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期间,精于近战格斗、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西乡军在白刃战中曾给予政府军以重大杀伤,战后,日本陆军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士兵的白刃战训练,同时,针对日军士兵特点的“銃剣術”技战术动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04年在上海,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的对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懈可击的单兵刺枪术曾给予在场的各国观察员以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列强相比,日军将所谓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强调进攻精神,把精神力作为战斗力的主体;认为以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的决胜,因此“以肉搏战制胜”的观点在当时的日军高层中大行其道。这固然是因为日本与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工业和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 但军部高层对陆军火力的进步对作战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05年日俄战争的惨胜,使日军片面的依靠所谓的“白兵突击”,对于速射火力可以改变战场形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日俄战争

此外,一战中欧洲战场残酷的堑壕攻防战,对于日军来说并没有直观的认识;欧洲人眼中的“大战”,对于日本人来说只不过是在亚太地区几场“轻松的胜利”而已。因此在昭和7年(1932年)的步兵操典中,仍然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与物质的威力之上”。

对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来说,国民党高层军政人员的日本军校教育的背景,似乎并未对部队拼刺训练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而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中,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受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颇深。由于德国陆军在传统上更重视步兵射击的速度及战场上持续性的火力,只有在巷战或者堑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德军步兵才使用手榴弹、匕首和工兵铲等装备进行白刃战。这一点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和以日本为假想敌作战的实际情况。

国民党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日军比当时的中国军队更加重视拼刺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打仗,日军很爱拼刺刀。更让人不解的是,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时候,要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而且这竟然是日本陆军步兵操典的规定。可以看出日军拼刺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子弹,那是为什么呢?

日军为什么拼刺刀前要退子弹

日军为什么要在拼刺刀的时候退出子弹呢,难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实不是,完全是为了战术上的考虑。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是相吻合的。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

它的特点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三八步枪的缺点是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误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因此日军做这种规定,一方面为了加强其传统“武士道”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实际情况的需要。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为什么也要对拼刺刀,能不能开枪而不拼刺刀

对于日军来说,在拼刺刀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摆出这个姿势后,步枪的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就少了很多,而且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

  1. 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

  2. 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因此,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进而进行射击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所以对于日军来说,拼刺刀时是不太可能开枪的。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在抗日战争早期,中国军人在和日本拼刺刀的时候是落下风的。当时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枪长加上刺刀,全长接近1.7米,比一个人还要高;

可以看到三八式步枪比日军还高点

反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枪长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长。“一寸长、一寸强”,日本步枪和刺刀长出的这10厘米,在白刃战中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日本刺刀的质量非常好,同时日本训练水平也较高,所以抗战初期中国军人在与日本拼刺刀时非常吃亏。据说,8个中国士兵才能对付一个日本鬼子。可能有朋友会说:“那不拼刺刀开枪就好了。”其实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曾经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可以说拼刺刀也是那个年代比较普遍的。那是不是我们真的在拼刺刀时候不开枪呢?

后来,中国人总结出了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诀窍,就是用我们的大刀对付日本的刺刀,需要说明的是,不是纯以大刀做武器,还必须配备驳壳枪: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开日本鬼子的第一次突刺,然后,或者用大刀近战中更灵活,劈、砍、刺;或者来干脆的,右手用驳壳枪,一枪把日本鬼子的脑袋打开了花。 如果只有大刀和鬼子硬拼,就有点难受了,刀法娴熟,胆子大的,可以占有优势,刀法不行的,很可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当被鬼子一刀刺中时,可以抓住其枪身不让其抽枪后撤,然后咬牙上步、拼命一刀!

西北军“手枪连”的基本装束

因此,对付小日本的拼刺刀,驳壳枪配大刀,是最好的武器,而且,驳壳枪有20发的弹夹,可以连射,几十人同时以驳壳枪扫射,密集的火力足以击溃几倍于自己的对手。最有名的是长城喜峰口战斗中,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歼敌5000余人,其中大刀队杀敌数百人。

有没有情况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有的,美军就是一个。美军学习了中国的大刀加驳壳枪的经验。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美国就给士兵们装备了11.43MM的柯尔特M1911手枪。同时配有钝头弹,这种枪的子弹力量非常大,足以一枪把冲上来的鬼子爆头,跟现在打游戏一样痛快过瘾。最有名的战斗就是在瓜达卡纳尔岛的丛林里,当时,美国的约翰·巴锡龙军士用一支M1911手枪和两挺机枪交替射击,独自一人阻止了日军一个连的自杀式冲锋,直到破晓增援来到他的阵地时,发现周围趴着有近一百具日军尸体。

约翰·巴锡龙军士

结论

现在看来,日本鬼子当时使用刺刀肉搏,有点落后了。尽管战争初期,依靠单发步枪和拼刺刀,日军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可是,到了战争后期,尤其是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交锋之后,吃够了苦头(经验主义害死人)。因此,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完全没必要理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才是取胜之道。


松鼠讲武堂


千万不要相信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光环而设计的种种剧情,比如一个壮士在快要死的时候颤颤巍巍的靠近追杀他的鬼子,全体鬼子便一脸懵逼的注视着他,在背景音乐和慢动作渲染下他缓缓抽出刀,然后画面定格,切换为快动作,一顿乱砍让几个鬼子领了盒饭。

这时鬼子们手中都有枪,但他们并不用,甚至这群二货还退掉了子弹,简直是圣母般的仁慈。然后背景音乐再次响起主角在身中数刀后站起来又倒下,站起来又倒下,日本鬼子的钢刀都断了也没砍死他。



当背景音乐结束时,男主角居然奇迹的杀死了所有鬼子兵,注意,这时候对面的日本鬼子头目绝对不会死,而且不会受伤。他骂了一句八格牙路,你妹的你刚才怎么不上?等你的人死光了你才反应过来。


然后鬼子戴上手套,虽然他身上别着手枪,身边有很多步枪,但他坚决不用!他抽出象征皇权的武士刀,与男主角展开殊死搏斗,最后两个人筋疲力尽,但鬼子依旧占领上风。在杀了男主角之后仰天大笑,刚想走就被躺下的男主角捡起地上的手枪一枪毙命,两人同归于尽!

当然,现场上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如果真的是一个壮士遇到一群鬼子兵,而自己又身负重伤没有子弹,那他的镜头只有一个:“壮士,卒。”或者被抓回去严刑拷打,战场上没有那么仁慈,谁先没子弹谁先死。


历史密探


其实最主要的是:中日双方都缺少自动火力,白刃战是近距离作战的唯一方法

日俄战争、一战都已经告诉我们,在堑壕战和阵地战中,短兵相接最好用的是手枪和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真正意义上的刺刀见红在狭窄的堑壕中式很难发挥作用的。

但在中日战场,这两个国家的战斗装备中,用于近距离作战的只有刺刀。

从装备的角度上看,中国军队的武器五花八门,但主要是国民政府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毛瑟式步枪,莫辛纳甘步枪,就更别说在老的老套筒和汉阳造了。这些步枪的特点就是标准的一战步枪,长而且都配有刺刀座,采用非自动供弹方式,而且弹容量较低。

中国军队的自动火力仅为毛瑟式冲锋手枪,少部分进口的MP18和自行仿制的花机关枪,至于汤姆森这种枪,那就太奢侈了。轻机枪有ZB-26,启拉利KE-7,少部分的麦德森机枪和数量较少的绍沙轻机枪。这些机枪的特点都是很少能伴随火力冲锋,因此除了张大彪、魏和尚、张迷龙这种猛男,很少有冲锋陷阵的。

不过跟日本人比起来,咱们还是有不少自动火力的,至少我们非常重视自动火力。

日军的自动火力就更不用说了,抗战早期的大正十一歪把子轻机枪,日本人都不爱用。后来被逼的没招换装了96式轻机枪和99式轻机枪。至于冲锋枪更是只有百式冲锋枪,还主要在太平洋战场中,中国战场日军的武器基本就是三八式+大正11式+92式重机枪。

而且日军非常重视白刃战(日方称为:铳剑数),在训练中白刃战是重中之重(乃木希典灵魂附体)。而且日军的伙食非常好,老百姓饿死也要让军队吃饱穿暖(日本士兵的强壮是建立在老百姓饿的半死不活的基础上的,税收非常重)。再加上三八式步枪在拼刺中的优势,日军只要对中国军队发动冲锋,中国军队只能被迫进入白刃战,然后被凶猛如恶犬一般的日军刺死,交换比一般在1:4以上。

所以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利用战术尽量避免白刃战,发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才是中国军队的精髓所在。如果条件允许,没有一个指挥官会让士兵抛弃现代战争的武器去与比自己强壮的士兵拼刺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