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案例解析:孩子發生爭執、遇到困難,幼師這樣介入最有效

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遊戲中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但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幼兒間不免會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狀況,發生爭執了怎麼辦、不會玩怎麼辦、遇到困難了怎麼辦?教師作為觀察者,應該如何適時介入呢?


教師容易陷入的幾種誤區

區域活動案例解析:孩子發生爭執、遇到困難,幼師這樣介入最有效


誤區1:“蜻蜒點水式”的直接干預

孩子們在建構區玩停車的遊戲,用積木搭了好幾層停車庫,小天說:“我第一層停小汽車,第二層停卡車,第三層停飛機……”孩子們玩得正開心,老師卻覺得不對:“飛機和汽車怎麼會停一起呢?我覺得停車場應該停汽車。”顯然,這樣的做法干預了幼兒的自主選擇,限制了他們的的活動興趣。

誤區2:“賢惠能幹式”的遊戲介入

在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常常會有物品散亂的現象,於是,老師就充當了“管理員”。小吃店桌上東西堆得太多,老師三下五除二幫忙收拾得整整齊齊;路過建構區時,看到積木倒了,老師趕緊把積木都豎起來……這無形中影響了幼兒區域活動的正常開展,阻礙了幼兒自主整理行為的養成,導致他們處於遊戲中的“被動狀態”。

區域活動案例解析:孩子發生爭執、遇到困難,幼師這樣介入最有效

誤區3:“視而不見式”的遊戲放任

三個孩子一起玩“公交車”的遊戲,大家都嚷嚷著要做司機,誰都不肯相讓,一旁路過的老師卻“視而不見”。最終,孩子們玩“公交車”遊戲的想法只能放棄,三個人各玩各的,開起了“私家車”。表面上看,孩子們有了新的遊戲情節,但老師卻錯過了指導幼兒解決合作遊戲問題的良好時機。

誤區4:“救火隊員式”的應急幫忙

老師在遊戲中充當救火隊員,處理“角色區怎麼沒人”“超市裡擁擠”“理髮店搶生意”等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長此以往,老師就無法判斷幼兒真實的遊戲能力與遊戲水平,也無法採用適當的方法來指導幼兒的遊戲。

誤區5:“心不在焉式”的隨意指導

老師在幼兒遊戲時四處轉悠,任意穿梭於各個區域,沒有進行認真觀察和記錄,不知道該如何引導遊戲向縱深發展。這種漫無目的的“遊戲指導”,既影響幼兒的自主遊戲行為,也容易讓幼兒陷入無所適從之中,嚴重影響了幼兒遊戲能力的發展。


教師應當在活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一次幼兒園遊戲專題研討會報告中,華東師範大學華愛華教授指出,對沉浸在遊戲中的幼兒,教師應儘可能減少干預。教師一定要有目的地介入和指導,介入的目的要源於觀察和分析。

對此,華教授總結出了一個教師介入遊戲的原則:從“我想讓幼兒如何遊戲”到“我想知道幼兒是如何遊戲的”。

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自己在幼兒遊戲過程中是否進行了有效介入,即是否尊重幼兒的遊戲意願,是否支持並推進幼兒遊戲的開展,是否幫助幼兒獲得新的經驗提升發展水平。

區域活動案例解析:孩子發生爭執、遇到困難,幼師這樣介入最有效

遊戲裡教師的三種角色

區域活動案例解析:孩子發生爭執、遇到困難,幼師這樣介入最有效


角色一:尊重孩子,做靜心的觀察者

案例1:走廊上拴著一隻“小狗”大一班的走廊裡,軒軒脖子上套著一個用塑料玩具連接成的鏈子,嘴裡不停地“汪汪”直叫,像極了一隻被拴住的“小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老師帶著疑問開始觀察,過了一會兒,陽陽過來摸摸軒軒的頭,牽著他走了一小圈。軒軒邊爬邊叫,非常開心。老師問軒軒:“你們在玩什麼遊戲呢?”軒軒高興地說:“我是小狗。”那表情分明是得意。“那你為什麼要做小狗呢?”“因為人家剛送我一隻小狗,那隻小狗可愛極了,我特別喜歡它,天天陪它玩。”瞭解完這個特殊遊戲的起因,老師悄然離開,遊戲繼續進行著……

解析:

在孩子的遊戲世界裡,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成人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固有的價值評判。在觀察遊戲時,他們可能會憑著直覺和經驗誤讀孩子的遊戲行為,就可能會喝令那隻享受寵愛的“小狗”停止遊戲。唯有從尊重幼兒的理念出發,做一個靜心的觀察者,尊重孩子,看懂孩子的遊戲行為,理解幼兒獨特的遊戲方式,才能保證幼兒遊戲的自由、自主、自發。

區域活動案例解析:孩子發生爭執、遇到困難,幼師這樣介入最有效

角色二:相信孩子,做機智的旁觀者

案例2:衝動的小宇遇上文靜的小茹大一班的積塑區裡,小宇正在建構一個警察局,忙碌了好半天終於完工了,正當小宇心滿意足地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時,小茹一不小心碰倒了警察局的一角。小宇叫起來:“討厭!碰壞我的東西了。”老師緊張地在一旁觀望,生怕衝動的小宇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但是理智告訴她,等一等,相信孩子自己能處理好的。這時小茹回過頭蹲下來,滿臉歉意地開始幫忙修復。小宇剛才還怒氣衝衝的臉這會兒已經多雲轉晴了,他也蹲下來一起修復。一場眼看就要掀起的風波,在孩子們很自然的處理中解決了。

解析:

遊戲中的磕磕絆絆不可避免,如果我們選擇做一個“滅火者”,小茹就可能失去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機會,小宇就會失去一次嘗試原諒別人的機會。老師要相信幼兒能自己解決問題,相信他們在每天的遊戲中能逐步建立規則意識,相信幼兒會嘗試各種交往的方法和技巧,適時做一個“甩手掌櫃”。與此同時,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也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區域活動案例解析:孩子發生爭執、遇到困難,幼師這樣介入最有效

角色三:走進遊戲,做理智的遊戲者

案例3:無人問津的“冰淇淋”小二班的角色區裡,小清開了一家商店,然後開始叫賣:“賣冰淇淋了,誰買冰淇淋?”叫了好幾遍都沒有人搭理,可她還是樂此不疲地叫賣著。老師走過去問:“我要買一個冰淇淋,你的冰淇淋多少錢一個?”“給你。”她把東西放在老師手上,對老師問的問題置若罔聞,可能孩子是對錢沒有概念。於是,老師繼續問:“這是什麼味道的冰淇淋?”“這是草莓味的。”她奶聲奶氣地回答。老師“啊嗚”吃了一口,說:“好吃,好吃!”看到其他孩子不停地往這邊觀望,老師便趕緊撤出。小清又開始了她的叫賣,老師遠遠望見悅悅開始和小清互動……

解析: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買賣”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遊戲,對他們來說是富有一定挑戰性的。他們大部分都喜歡玩平行遊戲,不太會進行合作遊戲,所以就出現了案例中無人問津的“冰淇淋”。這時,老師選擇參與進去,和小清進行買賣遊戲,吸引其他幼兒的同時,也讓他們遊戲時可以進行參考。吸引了幼兒們的參與後,老師又及時撤出遊戲,將遊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

各位老師們,看完了以上的案例,相信您一定get到了正確的觀察和介入的姿勢。當教師介入幼兒遊戲時,應融合多種形式,發揮互補優勢,做到觀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導在後,靈活選用不同方法,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有效提升幼兒遊戲水平,使幼兒獲得最佳的遊戲體驗,實現遊戲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