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一畫|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

【名稱】秋鷺芙蓉圖

【年代】明

【作者】呂紀

【現狀】臺北故宮博物院

【尺寸】192.6 x 111.9 CM

【材質】絹本 設色 立軸

中國畫史上許多畫家在描寫的秋天景色,總是難免給人寂寥、衰敗的印象,似乎不如此就不能表現秋天的獨特韻味。但在呂紀筆下的這幅《秋鷺芙蓉圖》則顯現的是秋天的一派生機,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審美情趣。畫中的三隻鷺鷥,一隻棲息在岸邊正回過頭向著空中飛翔著的同伴鳴叫;而空中的一隻似乎聽到了叫聲正盤旋而下與夥伴會合,最上方的一隻彷彿也正尋著叫聲緊跟而下,三隻鷺鷥所連接起來的弧形曲線與柳枝彎曲的線條相對應,在畫面上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動感。岸邊菖蒲這些次要陪襯無論是陰陽向背還是前後次序都做到有條不紊,聚散得當。

每日讀一畫|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

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

整幅作品構圖呈一個“S”型。三隻充滿動態的白鷺鷥,一隻佇立坡岸邊,對空鳴叫,引來兩隻飛翔同伴俯衝而下。在坡陀右側河岸,柳樹枝葉隨風飄動,鷺鷥與垂下的枝葉、牡丹枝梗相互呼應。全畫以柳樹、芙蓉、荷花,點出了夏末秋初的季節意象,營造詩意的氛圍。

每日讀一畫|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

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局部

畫中的三隻鷺鷥,一隻棲息在岸邊正回過頭向著空中飛翔著的同伴鳴叫,而空中的一隻似乎也聽到了叫聲正盤旋而下,與夥伴會合,最上方的一隻彷彿也正尋覓叫聲緊跟而下。三隻鷺鷥所連接起來的弧形曲線與柳枝彎曲的線條相對應,在畫面上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動感。即使是岸邊菖蒲這些次要陪襯,無論是陰陽向背還是前後次序都做到有條不紊,聚散得當。

每日讀一畫|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

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局部

中段畫中芙蓉花開正盛,搖曳的殘荷與挺拔的蓮蓬無一不在表達著季節的特色。一棵枝葉疏朗的柳樹從畫面右側突兀而入,在這萬物凋零的季節,這枝柳樹依舊茂盛挺拔。畫中的柳樹,主幹挺拔,質感強烈,而纖細的柳枝在柔弱中也有一種“百鍊鋼成繞指柔”一樣的彈性;枝上柳葉繁而不亂,疏密得當,層次分明。畫中白鷺,或棲止,或飛翔,上下呼應,造型準確,形態生動。

每日讀一畫|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

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局部

這幅作品在構圖上頗具特色,由於畫中的柳葉與菖蒲全都飄一側,彷彿有陣陣秋風從池上襲來,使人感覺撲面而來的寒意。荷葉的邊緣雖然已經殘缺,但它卻是頂風直立,一副凜然不屈的氣勢。呂紀的作品中有許多細節之處是值得研究的。他經常在自己的畫中用一些暗示來規諫皇帝,這在歷代宮廷畫家中是十分罕見的,所以明孝宗曾經稱讚他:“工執藝事以諫,呂紀有之。”

此作的成功還在於作者對線條的運用。無論是勾勒柳葉的短線條還是荷葉莖幹的長線,都筆筆到位,勁健乾淨,穩重結實。粗獷處如柳樹枝幹、鷺鷥喙與爪都刻畫得極其生動自然。畫面上的許多細微之處都頗見匠心,像岸邊的兩隻鶺鴒一藏一露,靈活生動,枝頭的兩隻小鳥神態各異,造型自然等。

呂紀(1447一不詳),字廷振,號樂愚,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明代著名畫家,善畫花鳥、人物、山水,以花鳥畫著稱。弘治(1488-1505)年間與林良一同被徵,待詔仁智殿,授錦衣指揮使,呂紀初學邊景昭工筆重彩,後來又受林良水墨法影響,所以他的花鳥畫呈現出了下筆重彩和水墨寫意兩種不同的面貌:前者描繪精緻工整,色彩富麗,既具法度,又富生氣,內容以鳳鶴、孔雀、鴛鴦為主,景物多為濃郁的花樹和坡石、灘渚,畫面燦爛奪目;後者粗筆揮灑,信手點染,簡逸奔放,富有氣勢和動感。


每日讀一畫|明 呂紀《秋鷺芙蓉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