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

房地產是如何綁架中國經濟的大量的泡沫是地方政府和發展商利益共同體的結果。更為嚴重的是,對房地產投機的鉅額利益,也正在促使中央國有企業大舉進軍這個產業。很多年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僅已經成了中國民眾、政府和發展商的永恆話題,而且也是國際投資者和投機者的深切關注對象。

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

不同的人群對中國房地產的市場表現出不同的情緒來,或者憂慮,或者恐慌,或者憤怒。感到憂慮甚至恐慌的政府,因為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巨大泡沫,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隱憂;而感到憤怒的民眾,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被變相地剝奪了“住房”權。同時,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也不容置疑。正因為如此,有關當局有足夠的理由要擔憂房地產。前面有日本的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解體之後,日本經濟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沒有走出過陰影。

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

海內外,早就有很多人在討論中國是否會步日本模式後塵的問題。之後又有迪拜世界事件。房地產無疑已經成了中國經濟的金箍咒,因為房地產的解體也很可能就是中國經濟的解體。因此,有關當局一直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多年來,儘管有關當局也對房地產市場多有不滿,但一旦當房地產遇到危機時,必出手相救。這次金融危機之後,政府出臺的龐大應付危機的資金,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向房地產。毫不誇張地說,房地產已經綁架了中國經濟,因此也綁架了為中國經濟負責的中國政府。與泡沫和空置房平行存在的現實是,中國85%的家庭無力購房(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最新調查)。這種情況使得中國社會對房地產業現狀,以及對政府無能改變這種局面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房地產這種荒謬的局面呢?更深一步講,癥結的原因已經轉向了土地供應市場,指向政府的責任。的確,就土地而言,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長期以來,政府搞寡頭式壟斷,限制土地的供應量,同時,推行的“招拍掛”制度也阻礙著競爭性土地供應市場的形成。很顯然,各級政府的賣地財政提高了土地價格;為了消化高價土地,發展商就抬高房價。這似乎很合乎經濟邏輯。多少年來,人們所聽到的似乎也只有經濟學家的聲音,那就是供求關係。但供求關係已經很難解釋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現狀了。很簡單,如果求大於供,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大量的空置房了;如果供大於求,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買不起房了。那麼,在供求關係之外,還出了什麼問題呢?供求規律以外的因素房地產市場現狀的形成當然有很多原因。但依筆者看,最大的因素莫過於發展房地產市場的主導思想的嚴重失誤。

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

簡單地說,在中國,房地產被視為僅僅是經濟政策的一部分,而非社會政策的一部分。因為把房地產視為經濟政策,其GDP功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被凸現出來,而其社會功能(社會成員對住房的需求和人們的“空間權”)就被忽視。因為商品房兼具投資和消費價值, 人們對其價格上漲有預期。開發商利用這樣的社會預期去囤積土地和新房,購房者也會迫不及待地去買房。從而一步一步地把房價逼向新高。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就要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但在中國,政府不僅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惡化這個局面,使得人們對房產價格的上升的預期牢不可破。地方政府無視住房的社會功能,而只強調住房的財政功能,即“土地財政”。土地轉讓金普遍佔到地方財政收入的30%以上,許多地區60%到70%的基礎設施投資依賴土地財政。除了一般商品房的大幅漲價之外, 住房的社會功能的缺位,更體現在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供給的極度缺乏。

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