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網癮是一種教育病,把孩子送進封閉學校是父母的不負責

在今天,孩子網癮可能是中國父母最頭疼的問題之一。眼睜睜地看著心肝寶貝滑向深淵卻無可奈何,哪個做父母的不肝腸寸斷?網癮問題的尖銳性與複雜性,讓關心青少年網癮問題的人為之頭疼。

很多父母為了戒除孩子讓網癮,把孩子送入封閉式讓網癮學校,例如目前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的:豫章書院,但這種做法卻潛藏著很大的風險。

孫雲曉:網癮是一種教育病,把孩子送進封閉學校是父母的不負責

中國青年報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我在“網癮集中營”的生活》,記錄了一個叫小張的孩子, 從網癮戒除機構逃出來後的表現。

小張的媽媽對記者說:孩子逃出訓練營後,“他買了把刀,在我們家門口守著。我晚上回家的時候,他拿刀指著我,說什麼不要說話,然後把我捆了起來。唉!等他爸爸回來的時候,他也用同樣的方法,把他爸爸捆了起來,後來他把我們的手機卡丟了,手機賣了。他問他爸,還送不送?他爸看他當時很激動,就說不送了。他不信,說要他爸寫血書,他爸沒辦法,就寫了。”“我們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網癮到底是不是病?該怎麼治?由誰來治?這些問題困惑著無數父母,也困惑著全社會。南寧網癮少年訓練營身亡事件,探求這些問題的答案顯得更加迫切。

2009年5月14日,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診斷治療標準》通過了國內眾多精神醫學專家的論證。該標準制定負責人、北京軍區總院網絡成癮治療中心主任陶然強調,網絡成癮就是精神疾病,其主要臨床症狀是對網絡渴求、戒斷後有強烈反應、非工作原因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

可是,許多專家學者並不贊成這個標準。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將網癮曲解為病,是帶有對互聯網的歧視。“社會上有賭博成癮、吸菸成癮等,但現在人們偏拿網癮大做文章,是因為在潛意識中殘留歧視互聯網的成分。” 他說,網癮是物極必反的結果,是因為青少年需求滿足上“欠債”太多。“只要應試不走極端,網癮的極端現象自然就會消失。” 他甚至認為,現在的網癮治療基本可以歸於偽科學範疇,政府應像打假、治理不法攤販那樣,加以干預。

專家學者的激烈爭論表明,網癮現象尚未被認識清楚,更沒有形成社會共識。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秘書長郝向宏認為,青少年網癮應及早干預,應該在專業性治療機構治療。目前社會上聲稱能夠治療網癮的機構魚龍混雜,治療方式不科學,導致許多問題,孩子不僅治不了網癮,還可能更加糟糕,甚至導致青少年身心受到極大傷害,亟待國家有關部門進行規範。

毫無疑問,越是面對複雜的問題,越是需要科學的態度,而科學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我之所以推薦這一版文章,重要的原因是該版刊登了一位資深的網遊玩家王子乾的自述,他將我們帶進了網絡遊戲的深處,有可能讓我們真正認清楚網絡遊戲的巨大魔力竟究來自哪裡,並且尋找到真正有效的對策。

孫雲曉:網癮是一種教育病,把孩子送進封閉學校是父母的不負責

王子幹是一名考上碩士研究生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也是《魔獸世界》的資深玩家。他看到網癮少年之死,憤怒地說:一群不懂網絡遊戲的人在瞎折騰啥?“治網癮”的人知道青少年為什麼要玩網絡遊戲嗎?並非因為“自控能力差”、“家庭問題”、“受到暴力、黃色信息的引誘”?而是網絡遊戲比學習更有意思而已。

王子幹提出了完全與眾不同的見解,即所謂網癮問題,實際上是教育與網絡對青少年的時間和精力的一場爭奪戰,競爭的雙方具有驚人的相似性。沒錯,網絡遊戲不僅僅是一款遊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款教育系統。

之所以稱它為教育系統,是因為它和現實中的教育一樣,都是傳授知識,只不過是虛擬世界的“知識”。網絡遊戲通過不斷將自身的內容“教”給玩家,同時又引導玩家自覺地去探索遊戲世界。舉個簡單的例子,副本、聲望、榮譽、競技場點數、Raid這些魔獸世界的專有名詞,恐怕沒有玩過《魔獸世界》的人一定都看不懂吧,更不用提這些名詞背後的行為及技術了,但是魔獸的玩家卻瞭如指掌。 也許很多人並不清楚,《魔獸世界》僅其主程序的文字量就已突破兩百萬,相當於十餘本教科書,而百度上可以搜索到的相關中文信息更是達兩千萬條,更不用提那些浩如煙海的“輔導書”——攻略了。作為一名熟練的玩家,對於遊戲知識的閱讀量是多少?也許比大學4年所看的教科書的總和還多,畢竟沒人會一字一句地看教科書。

社會普遍承認,現實世界遠比網絡世界來得精彩,在現實世界學習遠比在網絡上消磨時間有意義得多。儘管如此,網絡遊戲仍然在一定範圍內“擊敗”了競爭對手,製造了“網癮”問題,這其中的奧秘到底是什麼?

王子幹以行家身份為我們做了教育與網絡遊戲的對比。

入門時,網絡遊戲通過很簡單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然後通過升級等手法給予玩家一定的獎勵和滿足,當然,在遊戲過程中你會遇到不少挑戰,但至少不會遇到挫折,這就樹立了玩家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同時,在遊戲初期,級別提升的速度是很快的,隨著玩家不斷想獲取新的滿足,級別提升會變得越來越慢,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不要緊,嚐到甜頭的玩家已培養起了對虛幻世界的耐心與興趣。一句話,網絡遊戲的“教育”標準是一切以培養興趣為目標。

而現實教育中入門時,信心、耐心、興趣是很難培養出來的。碰到小學的奧數,有幾個學生能樹立信心呢?碰到無盡的作業要求,有幾個學生會培養起耐心呢?碰到以分數定生死的考試製度,有幾個學生會對知識產生興趣呢?還是一句話,應試教育的要求是一切以分數為標準。

中期,網遊玩家已不滿足於單一的升級系統,他們需要探索新的東西,於是乎,不同的虛擬空間,不同的級別系統,等等新鮮事物(可以理解為教育中的科目)的加入,極大地滿足了玩家們探索獵奇的心理。當然,在這段時間內,玩家會遇到不少挫折。不過,前期培養起的信心和興趣,讓挫折變得不是問題。

而現實教育中,一個班,60人,每次考試只能有前幾名樹立信心,培養起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從小學開始的種類繁多的課內外科目,早已讓學生失去了主動探索的興趣。

後期,更困難的挑戰、更漫長的升級,對於玩家來說已不成問題,因為興趣、信心、耐心,皆已具備。

在現實中,高考已將很大一部分人踢出了學校,剩下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真正對所學知識抱有極大興趣的呢?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網絡遊戲的“教育”模式,致力於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信心的樹立、耐心的形成,無論是否有教師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極大興趣。這種教育模式不正是無數教育家所期盼的嗎?真是諷刺。

王子幹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網癮”的出現,正是應試教育形式輸給網遊“教育”形式的具體表現,但這輸的僅僅是形式。毋庸置疑,現實教育遠比網遊的“教育”有意義,現實的知識也比網遊的“知識”有營養得多,但教育形式的失敗導致了“網癮”悲劇的出現,他認為這便是網癮產生的根源。

正如兒童是兒童問題的專家一樣,青少年是青少年問題的專家。王子乾的這一番單刀直入的分析,勝過許多專家學者的長篇大論。他的結論用一句話概括,即應試教育是網癮的本源。

孫雲曉:網癮是一種教育病,把孩子送進封閉學校是父母的不負責

如果非說網癮是病,那一定是教育病。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歐美許多國家的網絡非常發達,為什麼很少有青少年患上網癮呢?原因很簡單,那些國家的學生學習是比較快樂的,負擔沒有中國學生這般沉重。或許有人會接上來追問:中國人口多,考試競爭激烈,學習負擔沒辦法減輕。這的確是個現實問題。但是,我們也會發現,同樣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那些堅持素質教育的家庭和學校乃至地區,學生的負擔減輕了許多,因為快樂學習而勤奮學習。由此可見,全面徹底並持之以恆地推進素質教育,是中國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根本舉措。

青少年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我們寄希望於改革,但不可坐等變化,而應當從身邊可為的事情做起。關於預防青少年網癮的對策,多年來我給父母們和教師們的建議始終是兩句話:變反覆失敗為反覆成功,變單調乏味的生活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如果有了這樣的生活,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健康成長,怎麼可能讓網癮纏身呢?

(攝影:孫雲曉)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智庫專家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