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走进马安乡上宝村,寻找那一抹古韵悠然

古韵悠然上宝村

马安乡,因乡政府附近有一座形似马鞍的石灰山而名。

上宝,乃马安乡北面的一个古村落,地处雩山脚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山川相映,钟灵毓秀。顺着进入村子的宽阔村道,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于房前屋后。小溪溪水潺潺,当地人唤其为“宝溪”。


探寻走进马安乡上宝村,寻找那一抹古韵悠然


又传,明代初期,史称江南第一宰相,赣州兴国县钟绍京的后人——钟英朗来此放鸭,发现这里水源充足,水里的泥鳅、黄鳝、田螺丰富,为鸭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鸭子到此后产蛋量高,长得也结实。于是搭了一座茅棚在此长期放养,晚上则把鸭关在棚内生蛋,并且从此畜禽兴旺,生活富裕,便迷信是上天保佑,于是在茅棚旁建房,取名“上保”,后人因笔误写为上宝,遂得名。

香樟、松竹东一棵、西一簇地散落在村头屋后;形状各异的池塘星罗棋布于村子周围;古色古香的宗祠鳞次栉比,穿越其间,一堵堵宽厚的古墙残垣不时闪入眼前,一口古井在马头墙下终日与影作伴……这里古朴清丽,这里古韵悠然。2003年6月被列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11月又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几百年来,钟氏聚族而居,依靠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村中宗族活动遗址随处可见,特别家族谱牒和遍布村巷的上保宗祠,更是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

村中最有名气的宗祠当属上宝围屋祠堂群,也叫钟氏古祠堂群,由总祠和17座房祠组成,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整个祠堂群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基本建成。祠堂群中的祠堂各具特色,它们共同组成古村中最具古韵的“风景线”。


探寻走进马安乡上宝村,寻找那一抹古韵悠然


总宗祠为“世德堂”,其规模最大,建筑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祠,四厅三井。其他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总祠为首,在其后左右分布。结构精美、宽敞高大的厅堂,飞檐翘角、绚丽藻井、高大的拱门,大麻石条与光滑的鹅卵石铺成的天井,让人看到了古建筑的精致与雄伟;沧桑斑驳的青砖墙上雕刻的“兴仁”“敬宗”“尊祖”等清晰的繁体字样,让人看到了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在祠堂群间穿行,是一种追寻,一种享受。

世德堂高大气派。祠堂门槛特别高,粗略估计约有60多厘米,整座祠堂的房顶由8根巨大的柱子撑起,抬梁与穿斗式结合,两侧山墙开门通外,中间有一个硕大的天井,方便采光和通风。进门的房顶上有一个三环的八角形天棚,彩绘、木雕精美,画的都是钟氏名人故事和宝溪的风景。祠堂地面铺设青砖,八根大柱下都有白云石的八角形柱础。堂后两侧开拱门通内院,天井以砖砌成,井底铺卵石,两侧开拱门通向祠外。

“世德堂”宗祠大门外,是一个宽阔的大院,院内可同时摆几十桌筵席。300多年来,每年的清明节,钟氏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集体祭祖活动,人们在这里集体就餐。

院内正对大门矗立有八根石柱,叫旗杆石,也叫名人石。一根旗杆石代表一个“名人”。“名人”主要是指当时家族里省级以上的干部。据村里老人介绍,家族能有这么多的“名人”,主要得益于家族对教育的重视。村里小孩念书,从小学到大学,学费都由祠堂里的“义仓”提供。“义仓”,是钟氏家族通过收取良田的租金,来保障教育的资金库。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宗祠除了用于祭祀外,还是钟氏家族兴办的学馆——朴也小学的教室。


探寻走进马安乡上宝村,寻找那一抹古韵悠然


上宝村以其传统厚重的儒家思想,承传着“提倡敬宗尊祖、醮祖及时、同族和穆、耕读为本,反对不孝不悌、闲游赌博、诱人邪教、砍伐后龙……”的朴素家规和客家文化理念,甚至衍生出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百行孝为先诗》《治家格言》《家训十则》和《宝溪八景诗》。据《钟氏族谱》记载,明代至今有万余名钟氏后人从这里走向天南地北。

在祠堂群外,还有几处宽2米左右,外层用砖石包裹,中间夯了厚土的围墙遗址。这就是上宝土围墙遗址,围墙建于咸丰八年,当时有6个碉堡和东西南北四扇门,所围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当时钟氏抵御外来侵扰的堡垒。

堡垒在当年可谓是“坚如磐石”“固若金汤”。1931年12月26日,彭德怀、滕代远的红三军七师和九师展开了围攻马安上宝土围的战斗。战斗进行了23天,不可谓不艰难。


探寻走进马安乡上宝村,寻找那一抹古韵悠然


附:对联故事一则

大螺村小箩层大箩

说的是很久以前,大螺村有户人家,男的姓肖做篾为生,人称肖篾匠。他做的篾器十分讲究,既结实又实用,在市面上供不应求。

一天,肖篾匠来到罗秀才家做篾,见罗秀才每天早晨在祠堂里一边踱步一边吟诗作联,十分用功。

这天清晨,在祠堂门口的田边,罗秀才三个手指捻起一只田螺,口中念念有词摇头晃脑地念道:“大螺是只螺,小螺也是螺,小螺钻大螺,两螺成一螺。”肖篾匠听见禁不住“卟哧”一笑,这是吟的什么诗啊?做联吧,也没有什么小螺能钻进大螺的肚子里去啊!还两螺成一螺呢,胡说八道!于是对罗秀才说:“秀才,你刚才吟的对子不是那么回事。”

罗秀才奇怪地问:“怎么了?”

肖篾匠说:“没听说小螺能钻进大螺的肚子里!还两螺成一螺呢,听我做一对子如何?”

罗秀才不屑地说:“你也会咏诗作对?”

于是,肖篾匠清了清喉咙,指着自己编的竹箩,吟道:“大箩是只箩,小箩也是箩,小箩层大箩,两箩变一箩,怎样?”

罗秀才听后,忙说:“对得好,对得好!小箩层大箩,确实两箩变一箩!”心里却想,对个对绝,一个篾匠倘如此对联准确,我罗秀才逞什么能?真是羞煞我也!于是更加发愤读书,后来果真成了村里第一位进士。(本篇选自《于都文史资料》,由于都县志办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