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的王安石在北宋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爱看书的姝染


南怀瑾老师在解读《论语》中提到的“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时,提到的“安石可怜做相公”就是说王安石做个宰相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北宋文坛上,王安石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并且也因为北宋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而得益。得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实现自己“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但王安石将自己的一腔抱负施行于国家大政方针时,却遇到了“治大国”与“烹小鲜”的矛盾。原来治理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州县,船小好调头,可以很快发现并纠正施政方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他根据他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变法新政后,由于过于操切以及一再被偷梁换柱,导致改革实践与改革初衷严重背离。最终落得个“误国误民”的坏名声。其实王安石还是比较正直清廉有一定执政能力的。


明月清风三人行


王安石,世称王文公,曾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改革被称为为“熙宁变法”。

苏轼曾称赞王安石:

“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所处的年代,正是北宋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他出生于仕宦家庭,从小便天资聪颖,才气纵横,博览群书而过目不忘。少时,他随父亲宦游南北,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了解民间疾苦,并逐渐产生为民报国、有矫世变俗的远大志向。

雄才伟略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治鄞县时,锐意革新,进行了第一步改革尝试,解决了水利和粮食问题,受到了百姓欢迎。后来他又担任过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王安石每到一地,便将他的改革措施付诸实践,留下有目共睹的突出政绩。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期间的这些经验,为他后来寻求变革之道、实施治国理政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王安石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如同王莽的改革一样,这导致他受到旧传统与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此外,王安石识人不清,用人不当,重用了吕惠卿、蔡京等小人,直接导致变法被这些人利用,这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王安石既是忧国忧民、矢志不改的大政治家,也是才华横溢、文思精妙的大文学家,和韩愈、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的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一些,这为扫除宋初浮华的风气作出了贡献,其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这些都流传下来。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曾高度赞美王安石的文学造诣说: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 (《赠王介甫》)

可见,王安石在北宋文坛上具有崇高的威望。

结语

王安石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走向执拗的一面。这是王安石的人生悲剧,恐怕也是王安石的独特魅力。


历史其韵


应该是各抒己见,并没有所谓的忠臣或者奸臣。他和苏轼等人只是政见上出现了分歧,归根究底还是想要为宋朝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对于王安石的第一印象是来源于课本上的《伤仲永》,觉得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仲永这位年少成名的人为何会江郎才尽。后来是通过各种周边小说,知道他和苏轼之间的故事,看黄州花,取长江水等,足见他的拗。

后来看了相关的书籍,这才发现王安石根本与北宋王朝格格不入。因为他的思想超前,《读孟尝君传》中,寥寥数笔就与如今大公司纳新的要求一致,高标准人才才能吸引更多有才人的齐聚一堂,“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可以说,王安石的很多思想都是为民办事实的,可惜手底下的班底太弱了,顶头又没有长久的保护伞,这才使得他的变法失败。不然,北宋也不会那样狼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