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师丨涂又光:我真正的学问是我的生活

他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高徒,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他才思敏捷,于不疑处见疑,于寻常处见闪光,曾提出著名的"泡菜理论"、"中国高教发展三阶段论"、"照着讲与接着讲"理论、"道根儒干说"、"反刍说"……智慧之光闪烁,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后学。

他一生安贫乐道,恪守"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勤学善教,立己树人,学以报国。为传承和创新中国教育学,推动中国的学术独立,维护中国的文化尊严,贡献了自己整个生命。

华科大师丨涂又光:我真正的学问是我的生活

涂又光

师从冯友兰,醉心国学

涂又光,谱名步衢,号梯青,信阳光山泼陂河镇新街村涂洼人。据《泼陂河志》介绍,涂先生出身于书香之家,幼年承教,很早便成为闻名乡里的少年才俊,由于他出生于古代名人司马光的家乡,因此,当地乡绅便送其"又光"的称谓,意味"又一个司马光",涂先生从此更大名为涂又光。

聪颖过人的涂又光于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后又长期任职于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他不仅受恩师冯友兰的器重和影响,还深受梅贻琦、陈寅恪、潘光旦、金岳霖等老师的教益。

华科大师丨涂又光:我真正的学问是我的生活

涂又光(左)与冯友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冯学还未完全解禁,研究和传播冯学有巨大的政治风险,但他以非凡的勇气在冯友兰身边工作学习。多年来,他耐住寂寞甘为恩师做编辑,不仅将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授课并出版的英文讲稿译为中文版《中国哲学简史》,而且历时十年,独自将冯师的学术成果整理、编纂为400万字、14卷本的《三松堂全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誉。他撰写的《冯友兰简介》,是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篇对冯学做出肯定性评价的文章。

涂又光对中国文化有着虔诚的热爱,他自己醉心书法,3岁识字,5岁习书,书法界推崇其书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于当今学生国学教育的缺失,他常常痛心疾首,说"大学在补小学、中学的课"。

华科大师丨涂又光:我真正的学问是我的生活

涂又光书法作品《大学之道》

所以,他的课堂作业要求也独具一格:所有作业不能用电子打印,必须手写于方格纸上交付。他要求学生用楷体抄写《学记》、《大学》、《论语》,而且要用繁体字抄。他说:"繁体字不会写查《康熙字典》,如果连这个工夫都不下,还当什么中国学者!"

上课无讲义,学贯中西

在华科,涂又光的课堂成为同学们心中的一个传奇。他上课"不讲教材或一般著作上已有的观点和内容,不追求全面系统,而着重讲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人生体验的原创成果,加上其真诚和激情,常常出人意料、震撼心魄、启发性灵"。其多名弟子说,涂先生讲课从来不带讲义,但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板书一丝不苟。即使是为不同的学生讲同一门课程,也很少重复以前的内容。

华科大师丨涂又光:我真正的学问是我的生活

涂又光在授课

据他的弟子回忆,涂又光有一次讲"教育的定位",只听他科学与宗教、政治与文化,古今中外的旁征博引,通篇所讲似乎与教育无关,转了一大圈后才定位于"中心"。更让学生刮目相看的是,这个所谓的"旧学"研究者,讲课时一口流利的英文,中文与英文相互释义,板书基本都是英文,而且讲授中多有典故,信手拈来,令人拍案叫绝。

涂又光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教育就是"引个端",要引起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接下来的研究得靠学生自己。他从来不愿意具体带某一个硕士和博士,但他的周围却总是簇拥着各个专业的学子,他愿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广为传播。

骂跑送钱人,脾气耿直

熟悉涂又光的人,必定知道他个性耿直,常抨击时弊,遇到不认可的行为时,更会声色俱厉、怒而骂人。

据友人回忆,有一次,国内某知名大学图书馆请涂先生逐章讲《老子》,且录音录像。涂先生认为是文化雅事,用时用心颇多。后来该馆刻好光盘欲公开发行卖高价,找涂先生签字,字没有签成还挨了骂。又有一次,南方某知名大学出版社欲高价获取《中国哲学简史》版权,先生接电话就发火,拒绝再谈。他的最为著名的观点之一是,"我真正的学问是我的生活"——课堂上拿去让弟子"得益"可以,变为商品让商家发财不行。

华科大师丨涂又光:我真正的学问是我的生活

涂又光(右)与杨叔子在教室里"切磋"人才培养

涂又光在课堂上对弟子也要求颇为严格,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传递纸条,刚好被涂又光见到,他当即大喝,让这位学生"出去!"。因这位学生正是某大学的党委副书记,他离开教室后,涂又光依然余怒未消,从学术腐败到水平低下的大学领导,从教育到学校,痛快淋漓地大骂一通。然后,突然话锋一转,云收雨霁,继续讲课。

常上涂又光课的同学们都知道,涂先生乃率真之人,而且行为作事的确异乎常人。他冲学生发火,只是特定的现象让他生气,往往犯错的学生事后找他认错,他竟完全忘了。

对于虚心求学的学生,他则循循善诱,常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孩子"。常有学生和青年教师去涂又光的研究室里讨教,大家轮流买些零食,边吃茶点边聊天,"精神与物质共享,理性与情感齐飞"。 涂又光也常叫学生去家里吃饭,"腊肉炒蒜苗"就是硬菜。他也关心学生的发展,毕业于华中科大教科院的肖海涛博士说,她毕业后返校,临走前涂先生像关心离家在外的子女一样叮嘱她,要笃定努力的方向,要立得住脚,不要停错了码头。

2012年11月4日,涂又光离世,他曾叮嘱家人,不开追悼会、不设遗体告别仪式,一切从简。但人们对涂老的怀念却无法从简,听闻涂先生离世的消息,他的亲友和学生自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悼念。

南京大学朱光亚先生悼涂又光先生的挽联这样写:黄鹤楼头,几多风雨,夫子不改华夏梦;巴楚大地,尽成文章,我辈难别解码人。

涂又光的学生说:求学路上,得遇良师,本就幸运;有良师护航,幸运加倍;我何德何能,得遇良师护航导航,此学何幸,此生何幸!

对于他的离世,《中国教育报》点评:如何为师?如何治学?如何不让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品格与风骨远离?是涂老离去之后,留给世人的警醒与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