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一品百姓」,上海「老娘舅」——虞洽卿

自稱“一品百姓”,上海“老孃舅”——虞洽卿

生於清末,長於民國的虞洽卿在舊秩序冰消瓦解,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亂世中,面對各方勢力爭相登場而誰是最後贏家一實難辨的現實,正如商人投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樣,他在政治上選擇了多元的姿態,這樣在劇烈的政治洗牌之後才不會像胡雪巖那樣只要左宗棠一倒,便一切玩完。虞洽卿不但是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風雲人物的座上客,而且與社會最低層的勞工階層也保持關係,他們人數眾多,情緒最容易被點燃,力量不可小瞧,他的“短檔朋友”總能在關鍵時刻被派上用場,而且往往出奇制勝,他與中共早期高層人物也有過接觸,甚至魯迅都有其有過瓜葛。

20世紀的上海灘魚龍混雜,黑幫勢大。著名的黑幫頭子黃金榮是虞洽卿的寧波同鄉,虞洽卿四次奔走為黃金榮解除危難,而流氓大亨杜月笙則幫助虞洽卿平息過擠兌風潮,見面時還尊稱他一聲“洽老”,但虞洽卿始終與黃金榮杜月笙的黑幫組織保持距離,他是一個在商言商的商人,他要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

自稱“一品百姓”,上海“老孃舅”——虞洽卿

1896年,虞洽卿用4萬兩銀子捐了一個四品後候補道臺,後來還曾得光緒皇帝賞戴二品紅頂。他深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只要清廷的政權存在一天,就與他的榮辱息息相關,他與愛新覺羅·載洙以及清廷的重臣端方,張之洞李鴻章等人都私交甚好。

虞洽卿對國民黨人投的賭注最大,與國民黨的元老張靜江稱兄道弟,還特別看好並關照張靜江的結拜兄弟蔣志清,蔣志清比虞洽卿小兩歲,都是寧波同鄉,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虞洽卿還將他介紹給黃金榮,黃金榮為他賭上了因投機而鉅虧的窟窿,還出錢讓他到廣東去投奔孫中山,此人日後更名為蔣中正。虞洽卿的後半生,與其多有纏繞和糾葛,是他堅定的支持者。

虞洽卿自稱遠離政治,以“一品百姓”自居,他從容的行走於洋人官員,革命家、勞工,黑社會和資本家之間,見官員時西裝革履,見洋人時是一襲中式長衫,見工商人和幫會則因時因地因對象因場合而有所不同,精明的頭腦和過人的交際能力使他八面來風左右逢源,不但華洋官場需要藉助他來調解事端,上海各界也依賴他的聲望和本事參與各項重大事件,因而世人稱他為“老孃舅”,“老孃舅”是上海俚語,專指那些有威望,善於周旋並調解糾紛的能人,這位上海灘的掘金王在政治和世俗的客串,終極為人擺平,種種棘手的問題和風波,也在其中謀取了巨大的生命和金錢,他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

自稱“一品百姓”,上海“老孃舅”——虞洽卿

20世紀初葉的中國清政府風雨飄搖,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上海由於華洋雜處,各種勢力犬牙交錯,更是法制渙散,局勢混亂,作為應對措施,各界頭面人物紛紛興辦起自己的半武裝組織,“體操團隊”用以自衛,1905年底,虞洽卿成立了上海華商體操會,自任會長,會址設在南京路高陽裡,100多人的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維持治安,國民革命軍光復上海的戰鬥中,均發揮了一定作用,這是中國商人第一支準武裝力量,為維護自身利益,他們總能因時因勢而動並行之有效。

1906年,時年三十九歲的虞洽卿與端方等五大臣赴日本考察領邦先進的工業文明,激發了他領創辦實業振興中國的想法,回國後決定首先籌辦銀行。1908年,我國第一傢俬人銀行“上海四明商行”在上海宣佈成立,隨後在寧波漢口,香港等多處設立了支行或辦事處,“四明銀行”的建立和發展遭到了其他銀行的排擠和傾軋,在銀行裡虞洽卿雖然是副職,關鍵時刻卻能挺身而出,動員寧波同鄉會的商界人士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寧波幫商人的團結精神從此揚名上海。著名的晉幫、朝幫等商人,對其另眼相看。

1908年,虞洽卿在上海集資創建了寧紹輪船公司,朱葆三任董事長,虞洽卿偽總經理。公司買船行駛於上海和寧波之間,寧紹公司為民營,他在打破了洋人輪船公司獨霸航運業的同時,也遭到了他們的強烈打擊,在激烈的競爭中,虞洽卿再次得到了寧波同鄉會同仁的鼎力支持,才算挺了過來。

自稱“一品百姓”,上海“老孃舅”——虞洽卿

1909年,為振興商業與查清上述清廷籌辦南洋勸業會。1910年1月25日,經過虞洽卿多方周旋和不懈努力,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全國性博覽會如期在南京開幕,展會分設公益、農業、美術,微生物被機械、通訊,水族等館舎,還附設了馬戲場,運動園、娛樂商城等娛樂性場館,展會歷時半年,盛況空前,來自全國各地和南洋地區的觀摩交流者多達20萬,對中外物資交流和活躍市場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虞洽卿曾說過,他不願做官,而做官如同做戲,我做生意還來不及,還要唱戲?然而他卻深知做生意是離不開政治的,他全力以赴,辛亥革命曾騰出房子供同盟會秘密活動,保護過國民黨人陳其美等,捐款捐物支援剛剛建立的民國政府,他自告奮勇孤身深入虎穴,冒險到蘇州,策反巡撫程德全,憑他的巧舌如簧終於說動巡撫蘇州,和平光復。虞洽卿在辛亥革命前支持過袁世凱,但當袁世凱稱帝后,他則堅持二次革命,堅決反袁,有人認為這是政治上變色龍的典型表現,也有人指出這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抉擇,我們無從窺視歷史人物當時的真實想法,但在客觀上這是進步之舉,沒有異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