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须发挥市场力量

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须发挥市场力量

我国日益加大的资金供给和需求缺口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发力?专家表示,政策长期保持稳定有效能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需要发挥市场力量,探索市场化运作。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激励机制、供需对接、信息披露、专业人才培养等,核心是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在解决资金问题之后,建立和完善为绿色金融发展相配套的制度体系、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投融资体系。

我国绿色金融自2016年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基础以来,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绿色发展融资需求也日益扩大。2017年我国绿色金融新增资金需求为2.186万亿元,但同一年新增绿色信贷余额仅为0.94万亿元。绿色信贷占绿色金融余额总额度的90%以上,年度资金缺口达1万亿元以上。

绿色金融需求渐加大,供需对接是核心难题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绿色金融的需求逐渐加大。尽管有人认为绿色金融主要的难题是资金问题,但史英哲认为,其实资金不是问题,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实践之中,也有大量的国际责任投资者,关键在于打通资金流向绿色领域的瓶颈。

绿色金融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在国际和国内呈现不同的状况,原因也各有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资金供给大于需求,因为大多经济较发达国家,生活水平较高,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较高,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理念影响着民众,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的意愿和能力较高,因此,有较多的绿色资金供给,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社会责任的养老基金、企业年金、公务员、教师等专业团体的退休基金等。但这些国家基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工业等产业高度发达,制造业以高精尖为主要特征,污染少、排放低,绿色资金的需求少,从而呈现出绿色资金供过于求的现状。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财富水平不高,对绿色金融基本处在无意识的状态,绿色资金的供给非常少,但对于发展产业、提升经济有很大的需求,同时受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制约、推行“绿色一带一路”的影响,希望推动基础设施和工业现代化、绿色化,对绿色资金有较大的需求。中国近几年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绿色金融的供给迅速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绿债发行国之一,201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过850亿元人民币,存量规模居世界前列。截至6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为7.7万亿元人民币,占企业贷款余额的近10%。中国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对绿色金融的资金量也不断加大。绿色金融的供给和需求都快速增加,但供给仍然跟不上需求。

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巨大的缺口,主要是绿色项目的环境外部性还没有实现内部化,市场主体的内生动能还没能有效激发。很多的绿色项目具有环境的正外部性,但由于此外部性未实现内部化,因此,前期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且收益率不高。

对于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的机制中的难点,一是找到的项目无法判断是否是绿色项目;二是绿色项目的收益率不具备商业可行性;三是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资金能够支持的时间期限不足;四是项目相关的绿色效益难以或无法评估,以至于无法纳入投资的成本、效益或风险评价中;五是缺乏专业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持续运营状况和绩效进行有效评价等。

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须发挥市场力量

政策支持是助推器,须深化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首先要加强激励机制。鉴于绿色信贷较低的不良率,可以降低绿色贷款的风险权重,进一步激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实体经济的能力。此外,应当尽快推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全面评估考核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绩,引导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从而提升绿色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能力。

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可以考虑更多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为绿色金融定向降准以及绿色债权优先受偿等政策。还可以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为了提升金融机构的绿色业务能力,须加大MPA等考核方式,并且需要加大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培训。

可以加快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筹建和运营。通过国家级的绿色发展基金,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绿色发展的决心,同时通过各类金融工具,为相关绿色项目提高信用、降低风险,培养和引入多样的绿色投资者,为绿色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大量资金。

关于机制创新方面,需要金融机构对习惯了的传统经营模式,探索创造新的机制,比如成立绿色担保基金等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融资。

统一标准是基石,须推动国家层面绿色金融标准制修订

为了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环境效益定价困难是其中的一大阻碍,国际的碳市场是先驱,但还不算成功。国际上采用了一个非常好的通约变量来衡量绿色程度,那就是碳排放,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能源消耗来计算排放了多少碳或减少了多少碳的排放。但是,国内和国外不同的地方在于,国外的绿色发展主要强调温室气体的减排,而国内则涉及到气、水、土等各个领域,不仅仅只是碳的问题,这些领域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综合来看可以通约的变量,如果将来能够找到这样一个通用的变量,那么绿色的激励措施将更加精准、有效地落实到位,这方面未来可能需要依赖环境相关的理工科等基础学科研究来实现。

对于如何扩大市场,引入更多资本,需要人人都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社会和金融机构运行的方方面面,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机制建设深入思考和设计,通过金融支持绿色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激发市场是最终手段,可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吸引资本进入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之一是除了政府资金外,如何引导更多的商业资本私人资本投向绿色金融领域。

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当前,大量的资金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资产。在去杠杆、财政紧约束的环境下,传统的高信用质量资产变得稀缺,需要一些金融机构能够转变传统经营思路,更市场化地进行运作。

可以发展和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资产和技术来推动绿色金融。比如信托、融资租赁和个人理财等工具和产品,为绿色金融引入来源众多、方式多样的资金。

英国就建立了绿色投资银行。2012年,英国政府成立并支持了全球首个绿色投资银行,提出五大绿色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保护或提高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主要投向四大领域:离岸风电、提高能效产业、废物和生物能源以及在岸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该绿色投资银行与数十家共同投资人合作,来推动整个英国的绿色经济与绿色项目投资。在2017年8月,由麦格理集团收购,完成私有化工作,并更名为“绿色投资集团”(GIG)。该机构从原来的“基金模式”,通过私有化,实现了向“银行模式”的转型。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模式,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翘动作用,吸引更多私人资本进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设立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地方政府主导发起和设立了数十只绿色发展基金,正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

专家表示,信息披露也非常重要。国家可以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重点解决绿色金融标准问题、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对于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非常重要,如此,才可能实现绿色债权优先受偿。前期一定要注意信息披露制度,注意能力建设,要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力量。引入信息技术有助于信息披露。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善信息披露,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防范绿色金融风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