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关系视域下的沂蒙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视域、从党的建设的高度、从党群关系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和源泉,深入回答了人民群众过去为什么会、现在怎样才继续会“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沂蒙精神讲话的精神实质、内在逻辑与根本要求,关键在于要基于党群关系的辩证思维,从党政军和人民群众两个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双重内涵和双重目标,助力“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党群关系视域下的沂蒙精神

一、基于党群关系的辩证思维,深入把握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的讲话启示我们,“军”“民”是铸就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这里的“民”,当然是人民群众,沂蒙人民是其典型代表。但这里的“军”,不是指一般的军队,也不仅仅指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而是特指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党政军”。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党领导的政权组织是浑然一体的。所以,这里的“军”,其实讲的是“党政军”,虽冠之以“军”,但核心在“党”。军民铸就沂蒙精神,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铸就沂蒙精神。在这里,党和人民群众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从群众史观的角度看,一方面,党来自于人民群众,党和人民群众是一体的;另一方面,党是人民群众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组织,党不同于一般的人民群众。从精神发生学的角度看,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虽然有沂蒙传统民风做基础,但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并非完全是沂蒙人民“自发”的,而是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党政军”在沂蒙山区的“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沂蒙精神的史学研究一再证明,沂蒙人民之所以“爱党爱军”,首先在于沂蒙党政军“爱民为民”,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在为人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谋利益、做奉献。同时考虑到党和人民两个主体,对沂蒙精神的认识才能更全面、更客观。总之,党政军和人民群众构成了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任何偏离双重主体的认识,把沂蒙精神单独归结为“沂蒙人民的精神”,或单独归结于“沂蒙党政军的精神”,都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精神生成的基本逻辑。

二、基于党群关系的辩证思维,深入阐释沂蒙精神的双重内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逻辑思路,沂蒙精神既然是“军民”共同铸就的,也就天然地既蕴含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政军的精神,两者既各有特点,又辩证统一。“考察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党政军和人民群众这双重主体分别呈现出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精神风貌。”就党政军这个主体而言,呈现出鲜明的“大仁”,具体表现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这种“大仁”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是升华了的“仁政”。就人民群众这个主体而言,呈现出鲜明的“大义”,具体表现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种“大义”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升华了的“义理”。沂蒙党政军民身上不仅分别有浓厚的“大仁”“大义”理念,还共同呈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奋发有为”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深刻体现了“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齐鲁文化精髓,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展现。由此可见,与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也同时具有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和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双重内涵。这一双重内涵体系本质上反映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其精神内核可以再进一步凝练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代表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基于党群关系的辩证思维,实现沂蒙精神的双重目标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特定的预期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沂蒙精神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赋予了激励、凝聚人们精神的期待。但长期以来,在1997版沂蒙精神话语体系下,人们在弘扬沂蒙精神时,往往主体不加区分,内容也不加区分。所谓“弘扬沂蒙精神”,往往成为对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单向度号召。不可否认,这样的号召对激励、凝聚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讲话所揭示的,既然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的,存在着双重主体、双重内涵,那么在逻辑上,“弘扬沂蒙精神”就理应存在两个向度,“除了号召人民群众继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理应还存在号召党政军继续‘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一面”。忽略任何一个向度,“弘扬沂蒙精神”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违背逻辑的,也是难以为继的。事实上,无论是从历史经验看,还是从现实需要看,党政军首先要“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才有充分的感召力带领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由此可见,首先应该“弘扬沂蒙精神”的,当属党政军,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弘扬沂蒙精神”,关键是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以不输历史的优秀的群众工作铸牢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来带动、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总之,在新时代,着眼于双重目标,同时弘扬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和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准确地、完整地传承“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沂蒙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四、基于党群关系的辩证思维,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不仅为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沂蒙精神价值的弘扬拓展了视域,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新时代价值,聚焦党群关系,助力“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首先,弘扬沂蒙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党政军民“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一路走来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密码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沂蒙党政军民铸就沂蒙精神的过程,就是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过程。面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新形势、新挑战,就更加需要弘扬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和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铸牢“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为凝聚党政军民“实现伟大梦想”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弘扬沂蒙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是党政军民长期并肩与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熔铸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原有的矛盾有些已经解决,有些长期积累需要攻坚克难,还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更需要弘扬沂蒙精神这样的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的伟大斗争精神,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韧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再次,弘扬沂蒙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内在源泉,也是熔铸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的根本动力。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是赢得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原动力。要想人民群众在和平年代继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党必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更好地“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时代不断变迁,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按照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最后,弘扬沂蒙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沂蒙精神作为穿越历史时空的崇高精神,将党政军的“大仁”与人民群众的“大义”融为一体,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推动社会的新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发挥沂蒙精神的精神动力价值,凝聚、激励党政军民团结协作、奋发有为。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着眼点在“党群关系”,这个视角直触沂蒙精神的本质,启示人们要聚焦“党群关系”,以双重主体、双重内涵、双重目标的思维认识和弘扬沂蒙精神,以沂蒙精神凝聚、激励新时代的党政军民全力推进“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