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1億粒米作業:作業要精準也要保護老師創新性 真假磚家?

​​

專家評1億粒米作業:作業要精準也要保護老師創新性 真假磚家?


這兩天,一則小學數學老師佈置學生“數1億顆米”的作業引發了熱議,兩位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的專家認為:相比於繁重的書面作業,脫離實際的實踐作業,有時更容易令人抓狂,家長們不堪其擾。公眾之所以對“數大米”反應如此強烈,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情緒長久積累之後的爆發。因此,數1億粒米雖是個例,但老師們卻應該引以為鑑。不過專家們也建議,應該適當給予理解尊重,保護老師的創新積極性。

作業“太奇葩”引熱議

9月6日,佛山電視臺官方微信公眾號“佛山新聞”發佈了一則消息稱,近日有小學數學老師佈置作業要求家長督促孩子“數1億顆米粒”。這一“奇葩”作業的截圖隨即在網上引起熱議。

有網友直呼“太奇葩”“以為是個段子”,也有的跟帖評論表示能理解這一創新的教育方式。


專家評1億粒米作業:作業要精準也要保護老師創新性 真假磚家?


在網傳對話截圖中,一位標註為“老師”名為“數學-蘇老師”的成員在“佛山十三小401班…”的qq群內發佈消息:“@全體成員:各位家長,今晚數學作業有一項是數1億顆米粒,辛苦家長們督促孩子們完成”。接著,有家長詢問怎樣數、數好後需不需要拍照或帶去學校等問題,得到該老師回覆“一粒一粒地數”“用食物袋裝好帶回學校”。

兩小時後,當有家長指出1億粒米總共要十二袋左右時,蘇老師再次通知稱,“可能我估計錯了米的重量了,明天不用帶回學校了,家長讓孩子們數就可以了。如果今天晚上沒有時間,完成不了,就放到週六日的時候再完成吧!”。

這份“奇葩作業”被曬到網上後,不少熱心網友紛紛支招,算出了“1秒數3粒,一年基本上能數完”“1億粒米約等於8333.3千克,若10千克一袋,要833袋大米”⋯⋯對於此事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

網友“@清音若水y”認為,佈置作業的“是一位奇葩老師”;網友“@志勤高遠”也難以理解,稱“數學老師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所以不知道一億粒大米有那麼重”。

而另一邊也不乏支持的聲音。網友“@Ming 9.12”就表示,這個題目不但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而且用意讓學生感知一億的大小,能夠培養學生的數感。署名“@快樂小豆丁2008”的網友也在“佛山新聞”相關帖子下留言稱,作為家長選擇相信老師,“當晚老師在後來已經解釋,大家也是清楚的。希望不要讓那些無聊、負面的評論繼續傷害老師,影響老師的工作。”

當事老師:初衷是讓學生去估算和感受數字

據《廣州日報》報道,該蘇姓老師此前回應此事時表示,由於四年級學生剛學了第一單元《億的認識》,這一作業的初衷是讓學生“估算和想象出1億粒米,感受1億是多大的數字,而不是真的去數1億米粒”,以此學習運用學過的舊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培養髮散思維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報道中稱,該班40多個同學中已有約10個同學完成了這項作業。蘇老師還表示,之前也曾佈置過類似作業,此次造成較大反響的原因可能在於“沒在家長群說明白,讓部分家長有誤會”。

專家:給予老師理解,保護創新積極性

“這道‘奇葩作業’可輕可重。”對於此事,9月7日,浙江衢州二中教師、中國教育報刊社特約評論員胡欣紅認為,在倡導作業多元化的當下,佈置教學實踐活動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倡導,但無論是書面作業還是實踐性的作業,都應該精準佈置。“相比於繁重的書面作業,脫離實際的實踐作業,有時更容易令人抓狂,家長們不堪其擾。公眾之所以對‘數大米’反應如此強烈,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情緒長久積累之後的爆發。因此,數1億粒米雖是個例,但老師們卻應該引以為鑑,不能讓這樣的‘故事’換個馬甲再度出現。”

他向澎湃新聞表示,涉事教師應反省佈置作業時太隨意,給學生和家長添了麻煩,不過,這件事沒造成實質性影響,公眾也不該窮追猛打,“不該把這種偶然失誤看成原則性教學事故,還需給予老師適當理解尊重,保護老師創新的積極性。”

湘潭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教授王文強也對澎湃新聞表示,從數學教學的角度來看,這一作業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讓學生們對於數位概念有所感受和理解,“看看哪個學生比較機智,是有意思的”。他建議,學生可以採取多種方式靈活應對,例如,可以在“個、十、百、千、萬”各個數位上擺放米粒,區分標明各個計數單位,也可以採取用適當米粒進行估算,以此將數學與生活密切結合,對數量有更加生動形象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