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又開始下一個超級工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眾所周知,山東半島地區東與日韓隔海相望,南連長三角,北接京津冀,西引黃流流域,與遼東半島相距僅110公里,區位條件優越。但是,渤海經濟圈因南北兩岸相隔,成為交通死角,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方面始終是一道難題。此前,在山東、遼寧不乏有識之士呼籲建設跨海通道,這一設想已提出20多年了。

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又開始下一個超級工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牽頭向國務院呈報了《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戰略規劃研究》。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中,提到“加快推進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今年5月,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發佈了新的研究成果,跨海通道研究論證再次吸引社會關注。

日前,山東省政府網站公佈了關於《山東省沿海城鎮帶規劃(2018—2035年)》的批覆,《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渤海海峽通道前期工作。

難道說,這個已經擱置26年的工程終將迎實質性進展?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前世今生”

1992年,當時煙臺市的一位政府官員柳新華認為,煙臺市的發展緩慢,主要是由於渤海海峽的阻隔。從煙臺蓬萊到大連旅順直線距離只有106公里,但因渤海海峽的存在,需繞道1800多公里與東北地區連接。

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又開始下一個超級工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於是,柳新華提出了連接渤海海峽的想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由此誕生。

根據基本構想,首先要修建煙臺到大連的鐵路輪渡,實現兩大半島“軟連接”;其次,修建從蓬萊至長島的試驗工程,以小通道帶動大通道;最後,修建蓬萊到旅順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從而在渤海海峽實現天塹變通途。

1993年,一個包括科技部、交通部、原鐵道部、山東省、遼寧省等,甚至還包括解放軍工程兵和海軍的多部門、多層次研究團隊就此組成。

2006年,煙臺至大連鐵路輪渡項目建成,首次打通軟煙臺與大連兩地的軟連接。然而,輪渡有一個弊端,每年有1個多月因風浪不能通航,且耗時約需6-8個小時。

2010年1月,國務院宣佈,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正式啟動;然而,時至今日,工程項目仍未開工。不過近8年裡,國務院和不少機構相繼作出評估,以及提及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

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又開始下一個超級工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下一個“粵港澳大灣區”

倘若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將使得從遼東半島沿海岸到膠東半島形成環渤海地區,這一點就和粵港澳大灣區十分類似。

今年在珠港澳大橋建成後,實現了珠海、香港、澳門三地互聯,這也成為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保障。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根據2017年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6956.93萬,GDP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2.17%,GDP總量規模在世界國家排行中名列11位。

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又開始下一個超級工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相較於粵港澳大灣區,渤海地區的佔地面積更廣,人口更多。渤海是國內最大的內海,海域面積7.8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12萬平方公里,大小城市150餘個,總人口3億人,是重要的經濟區。

現如今,今年政府多次提及“振興東北”的話題,而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可以將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4大經濟區域和俄羅斯東部地區緊密地串聯起來,並與全國及東北亞地區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網絡,擴大我國東北地區及俄羅斯重工、木材、化肥、糧食等物資與內地的交流,擴大華東地區輕工、食品、電子等物資與東北及俄羅斯的交流,增強華北地區煤炭南下北上能力,加強4大區域信息、科技、人才交流,為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基礎。

在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表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正在審議,爭取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上立項。王夢恕同時表示,目前仍需再研究兩個問題:

一是風險分析,包括施工風險和運營風險;二是協調組織形式,現在還在討論錢怎麼來,山東較為積極,但最終還是要由鐵路總公司牽頭,國家統一掌控。

8月末,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率調研組,就“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在山東省煙臺市進行專題調研。鄭建邦指出,渤海灣跨海通道項目從1992年提出到現在已有26年,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一直對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高度重視,希望山東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繼續開展好相關調研論證工作,為推進項目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又開始下一個超級工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一個超級工程

根據最終方案,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最終否決了北隧南橋的方案,定為深埋的全隧道方案,設計全長123公里的跨海通道兩端,分別是遼寧大連和山東煙臺,在造價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表示,其整體投資大約在2600億元左右,屆時從大連到煙臺最多隻需要40分鐘。

從工程量看,建造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可以說是史詩級的項目。如下對比一番:

珠港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全長55公里,耗時9年(2009-2018),工程項目總投資額1269億元。

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現今最長的海底隧道全長54公里,歷時23年(1964-1987),耗資27億美元(約189億元);

英吉利海峽隧道,由三條長51公里的平行隧洞組成,歷時8年(1986-1994),耗資約150億美元。

唯一能與之匹敵的,只有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三峽水電站。

三峽水電站耗時15年(1994-2009),累計動態總投資約2000億元人民幣,約合240億美元。

據估算,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以後,僅以日通過3萬輛汽車保守測算,直接收取的道路通行收費,即高達130億元,若加上各種管線收費、土地增值、旅遊開發、節約燃油與材料等,綜合社會效益則會成倍增加。

另外,跨海通道建成後,年可節約燃油100餘萬噸,減少碳排放800餘萬噸,“交通工程的投資回報率一般高於大型工業項目。2000億元到3000億元直接投資,10年至15年左右即可收回。

最後,希望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早日通車!

祝福祖國越來越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