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南下浙江之後,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會”。9月8日,“行走的汾酒”內蒙古論壇在呼和浩特舉行,邀請文化大家、行業大咖縱論汾酒與草原的“約定”,文化展覽、現釀品鑑、火炬傳遞、特色互動、汾酒鑑賞……為內蒙古消費者奉獻了一場文化盛宴。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9月8日,“行走的汾酒”內蒙古論壇在呼和浩特舉行)

汾酒與草原“有個約定”

山西與內蒙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明清時期,經過著名的“走西口”現象,大量山西人在內蒙古紮根安家,有研究者統計,今天的內蒙古人,有52%以上來自山西。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汾酒集團黨委委員、董事,汾酒股份公司總經理常建偉主旨演講)

可以說,在山西與內蒙古之間,矗立著中國歷史上文化融合的一座豐碑,“山西與內蒙古的交流融合,是一座具有偉大意義的豐碑,因為我們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更實現了感情相融,我們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成就,親如一家,在晉蒙情誼的這座豐碑上,處處寫滿汾酒”,汾酒集團黨委委員、董事,汾酒股份公司總經理常建偉表示。

山西人最愛吃的是麵食,最愛喝的是汾酒,汾酒是晉商文化的標誌性符號。通過走西口來到內蒙古的晉商,也把最愛的麵食、最愛的汾酒帶到了這裡,清香型白酒在內蒙古白酒市場佔絕對主流的地位,說明了汾酒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過去內蒙古白酒將產品冠以北汾、海拉汾等名稱,也表明本地消費者對汾酒的深情厚愛。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汾酒集團董事會秘書長張琰光在“把酒對話”中講話)

汾酒集團董事會秘書長張琰光表示,山西南半部分是農業文明,過了雁門關是遊牧文明,山西處在這個特殊的區位上,自古以來一直和草原有個“約會”,“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人,山西人和很多地方都有約會,約會最多的就是草原,對於內蒙古來講,汾酒是家鄉的酒”。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汾酒集團文化總監柳靜安致辭)

正是基於歷史與文化的“約定”,“行走的汾酒”走進了內蒙古。汾酒集團文化總監柳靜安指出,清香“走西口”,汾酒“塞上曲”,最乾淨、最純正、最健康、最文化的汾酒,來到風光壯美、歷史悠久的呼和浩特,是“中國酒魂”在新時代的又一次出發和遠行。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主題演講)

“‘汾’本意就是大,汾酒是大王之酒、王氣之酒,所以在古代汾酒就能行走天下,走遍東南西北,從杏花村走到駿馬西風塞,從吳越深入不毛到揮戈北上蒼狼出海,從無邊大漠到萬里草原”,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表示,“只有行走才能成為聖人,汾酒在歷史上已經走過多少次創新與融合的輪迴,今天又一次走在這條清香而優雅的金光大道上”。

行走的汾酒走進內蒙古,為什麼碰撞出熱烈的火花?

“四最”汾酒行至內蒙古,文化大家、行業大咖們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蒙古族詩人、作家,內蒙古作協副主席白濤主題演講)

蒙古族詩人、作家,內蒙古作協副主席白濤回顧了蒙古族善飲的歷史。“千年風雲第一人——成吉思汗就如何飲酒曾說過‘醉酒應該每個月不超過兩次,不飲不醉那當然最好。可是天天底下有這樣完美的人嗎?’這句話甚至被記錄在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大扎撒》中,但成吉思汗的後代卻很多喜飲,三兒子窩闊臺汗‘最好宴酒,g少言詞,用人不疑’”,白濤表示。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十一、十二屆政協常委李樹榕)

汾酒真正融入草原的是文化的魅力。在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十一、十二屆政協常委李樹榕看來,酒和藝術不僅僅有約會,也是相互滲透的,在草原上“有飯就有酒,有酒就有歌”,喝酒是一種解脫,更重要的是自我和本真的還原,可以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激發出來,是迴歸人之初、性本善的美好渠道。“文化是生活方式中的價值導向,同飲一杯酒也可以折射了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李樹榕以內蒙古電影舉例表示。

行走的汾酒走進內蒙古,之所以能夠碰撞出熱烈的火花,是因為酒文化與內蒙古文化水乳交融。張琰光表示,酒是催化劑,能夠推動人創造美好的東西,因此酒是人心靈深處的需求,具有清、純、正的特點,這與汾酒高度契合。

孔慶東和中國成語大會冠軍、中國詩詞大會亞軍彭敏從另外的角度,解析了汾酒與內蒙古的碰撞。孔慶東表示,愛國從熱愛祖國的飲食開始,鄉愁可以從其他感官來反映,酒是人類最早的興奮劑,而汾酒其入也深、其潤也慢,可以把人帶到最高境界,體驗很多維度的“故鄉”。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中國成語大會冠軍、中國詩詞大會亞軍彭敏)

彭敏也表示,天下大事,喝酒必汾,汾酒必喝,汾酒是緩解鄉愁的套餐,有泥土味、有水味,可以浮現家鄉的面孔和方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汾酒”。

由此可見,汾酒之所以與內蒙古碰撞出熱烈的火花,關鍵還是文化的“相通”,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號召力。

從內蒙古走向更遠,汾酒“正能量”

作為山西省國資國企改革的試點單位,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中,汾酒集團在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的帶領下,銳意創新,積極作為,實現了全面的企業提升與市場爆發,以茅、五、汾為龍頭的醬濃清“三香”鼎立格局逐步形成,白酒三分天下有其汾酒。

“這種變化在內蒙古市場表現得格外明顯”,常建偉指出。據瞭解,到2018年9月,汾酒在蒙古市場全年的銷售任務已經接近完成,相比於三年多前,汾酒在本地銷售額實現倍增,進入到內蒙古白酒市場排名前三。

常建偉透露,汾酒對在內蒙古市場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望。根據“清香天下”的汾酒願景,汾酒在內蒙古的目標,是要做到遍佈市場每個角落,讓所有內蒙古消費者都能方便地看到汾酒、買到汾酒,使汾酒在內蒙古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強勢主流品牌。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專職副會長劉員致辭)

對此,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專職副會長劉員表示,內蒙古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傳統,這裡的消費者不僅愛酒,更加懂酒,汾酒在內蒙古有著優異市場表現,深受消費者的認可與喜愛,這對酒業廠商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汾酒身上能夠發現市場趨勢,更能感受到引領酒業發展的“正能量”。

無獨有偶,內蒙古市場也是汾酒向北發展的“戰略前沿”,常建偉表示,汾酒要像當年的晉商一樣,從內蒙古繼續遠行,拓展更廣闊的市場,比如向北進入俄羅斯,向西進入新疆,並進一步打開中亞國家乃至東歐國家的市場。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中國前駐俄羅斯使館公使銜參贊、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王俊文)

在俄羅斯市場,山西、汾酒與俄羅斯的交往起到了良好的基礎作用。中國前駐俄羅斯使館公使銜參贊、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王俊文在俄羅斯工作20多年,他表示,在俄羅斯的大量山西人為汾酒拓展俄羅斯市場形成了重要支撐作用,與此同時,汾酒擁有6000多年的歷史,俄羅斯伏特加本身也是汾酒的酒脈之一,俄羅斯人不僅僅喜歡白酒,也越來越喜歡中國的飲酒文化。

過去,很多人誤以為俄羅斯人喜愛喝酒是為了禦寒。對此,剛剛從俄羅斯考察歸來的張琰光則表示,俄羅斯人對酒的熱愛,不僅僅是為了禦寒,實際也是為了內心的純正、自由、情懷,也是基於精神層面的需求,而這恰恰與汾酒再次相契合。

汾酒北上內蒙古赴“草原的約定”,碰撞出了什麼火花?

(圖:嘉賓領導合影)

“行走的汾酒”走進內蒙古,用“四最”品質和清雅氣質,與內蒙古產生強烈共振,也揭開了“行走”的新道路。未來,“行走的汾酒”將繼續在全國和世界展示中國酒文化精髓與中國酒魂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