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天時」的朴新教育,如何熬過資本寒冬

失去“天時”的樸新教育,如何熬過資本寒冬

10月11日,樸新教育盤中出現其上市以來的股價最低點:7.06美元/股。相比於股價峰值35.00美元/股,在不足四個月的時間內暴跌近80%。

上市之時被整個教育市場寄予厚望的樸新教育,為何會在短短四個月時間內就走到了如此境地?藍鯨教育發現,樸新自上市之日起,或許就錯過了最為寶貴的“天時”;而對以併購為先導的樸新而言,失去“天時”對其造成的打擊,或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從樸新上市之日起,中國教育市場歷經渾水做空好未來、新民促法送審稿出臺、《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面世、上證指數出現52周內最低的2564.74點等一系列大事件。無論在港還是赴美上市,教育公司股價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可謂跌宕起伏。藍鯨教育整理15支今年6月時已上市的在美教育中概股股價變化,如下圖所示。

失去“天時”的樸新教育,如何熬過資本寒冬


大部分在美教育中概股於近四個月時間內,股價皆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樸新教育是15支股票中跌幅最大的一家公司,達到了驚人的76.17%。這種巨大的落差,應是當年對樸新教育寄予厚望的投資者始料未及的。

業務經營和資本運作,樸新皆在蹣跚前行

樸新教育股價為何走到了今天這一步,我們可從業務經營和資本運作兩個角度出發思考該問題。

從業務經營角度出發,目前樸新旗下至少有留學語培、K12輔導、早教、幼教、藝術教育等品類。它在做“樂視型”的全產業鏈發展,不過是通過併購手段發展壯大。但教育併購的問題在於,很難在短期內形成規模效應。

尤其對標的學校而言,本身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如今集團化辦學後雖由中央輸送先進的教學理念,但各地統一需很長時間——中國教育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各地資源分配不均,通過理念輸送來實現協同效應,需要充足的時間才有成功的可能。

8月23日,樸新披露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2018年第二季報。財報顯示雖然其營收同比增長逾100%,但淨虧損也擴大了300%;尤其是成本項中的銷售費用大增近200%——整合的“後遺症”已初現端倪。

從資本層面的角度出發,有三個細節需注意。

第一,樸新2018年二季度報顯示,截至6月30日樸新教育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額為9.41億元(合1.42億美元),但樸新教育在上市時融了1.44億美元。也就是說,扣掉融資部分,樸新教育截至2018年上半年其現金及等價物基本為負。

第二,據財報顯示,樸新教育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資產負債率為86.08%;截至2017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率升至107.61%;截至2018年3月31日,其資產負債率高達117.37%。

第三,相關報道指出,2017年樸新與江陰華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達成可轉債投資協議,共計約1.9億元。其年化利率要達到12%,退出年化收益也要有18%保底,若未能達成,則沙雲龍和Puxin Education將予以補足;當年9月,其又與中金甲子簽下約1.5億元可轉債投資協議。中金甲子要求上市後

退出年化收益甚至要不低於25%,否則沙雲龍也需予以補齊。

焦桐(上海)共享金融研究院籌備組負責人左劍明對藍鯨教育指出,公司選擇利用高利率資金加槓桿做規模擴張,無外乎四種原因。

第一是“拿到錢就沒準備還”。不少快速發展的公司資金緊張,又急需資金驅使公司快速發展,“只要給錢,那任何協議都可以籤”,簽完之後想辦法讓資金方成為自己的股東,“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就無需關注資金的價格”。

第二是我們看不到融資協議的具體內容,“但條款中資本對公司規模擴張可能有很多訴求”。可能公司在A輪甚至更早,在融資條件中就簽訂了收入、擴張速度的要求。如果沒有達到,創始人可能失去控制權,“這可能倒逼企業想辦法加速奔跑”。雖然可能收來的資產不一定在一兩年內於體內即可孵化盈利,但公司必須把盤子做大。“即使時機還不合適,也可能進行強推”。各行各業中的很多公司,都有這種被資本驅趕的盲目動作。

第三是收購過程中可能很多買來的資產並不十分優質,但依舊會出現高溢價形式收購,“收購的意義在於靠內生增長的速度很難達到股東利益訴求,而把盤子做大,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迅速將一大塊資產併到財務報表中,做1+1但不考慮能否大於2”。

第四就是“有更多的資本訴求,需要迅速做大講一個優秀的融資故事”。公司要找到一個方向或企業,雖然該方向或企業並不一定能給自身帶來直接的收益或化學反應,“但公司依然強行併到自己的報表中”。

結合前文提出的三個細節,從資本的角度出發,我們不難作出一種較為貼合其資金狀況的假設:樸新最急需的可能並不是將資產品牌化,而是將經濟火熱時期拿到的高成本熱錢替換掉,降低資金成本使其商業模式可持續。

問題在於,如今從市場大環境的層面出發,樸新或難將高成本熱錢替換掉。一方面,A股市場2018年持續走低。上證指數顯示自2月初出現52周最高點後,就一路下跌,甚至跌出了10月中旬的52周最低點——

A股市場2018年開年起即走向寒冬。

另一方面,納斯達克指數自10月1日起,也出現了持續半個月的下跌。巧合的是,納斯達克指數近2個月來的最低點(7274.04)所出現的時間,與樸新教育股票跌成上市以來最低價(7.06)是同一天。

樸新運營成本、負債率“雙高”,現金流“一低”,結合A股/美股市場大環境趨於低迷,未來前景如何?

“靠併購壯大的公司玩資本的套路大多分為兩種”,左劍明表示,“一是債務融資擴張,二是股權融資擴張”。

“如果是債務融資模式,那公司未來所有的壓力都需老闆扛起,賺了就是暴利,虧了就是全軍覆沒。但若出現經濟下滑,全軍覆沒的可能性更大一點”,他說道。

“如果是股權融資模式,也可以分為兩種”,左劍明指出,“一是向上下游,或者同行業龍頭老大尋求股權融資,這樣未來公司不僅有了充足的子彈,更可使融來的錢與自身業務形成協同效應,保證公司的合理增長速度”。

“二是融的都是與產業鏈無密切協同效應的資本市場的錢,那錢燒沒了也就沒了。相比於債務融資會好很多,因為公司與資本方被利益捆綁到一起。所以創始人不要擔心出現太大的風險,最起碼公司不會倒掉,損失更多的也是由資本市場買單”,他表示。

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極大地影響樸新股價

藍鯨教育近期與數位教育行業資深投資者、審計師和證券分析師深入交流,瞭解教育市場的宏觀現狀,及高槓杆併購公司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如何發展。

焦桐(上海)共享金融研究院籌備組負責人左劍明表示,“A股靠資本運作併購的公司很多,但目前國內投資者已經不怎麼認可了”。因為在A股,靠併購往體內裝資產的上市公司做得最多的就是套利,“這種操作在2015年行業還比較信,但現在已經到2018年了”。

“真正靠併購重組形成良性發展壯大的公司,例如通用,它併購的標的永遠是行業裡數一數二的資產,而不是一堆中小標的”,他說道,

“併購中小標的的目的是什麼?可能也就是把公司迅速資本化,需求變現。這種模式在更為成熟的美股資本市場中出現的歷史更久,美國投資者看得更明白,所以這種操作模式想真正成功很難”。

分享投資董事總經理丁林生對藍鯨教育指出,今年一級市場對教育標的的投資,相比去年有所減少。“並且投資機構對大部分行業的投資,相比去年都要不景氣”。在他看來,因為大盤低迷,不少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上市公司本身也有各種借款,股價下跌對自身還債能力是一種考驗,可供調配的資金明顯減少。而投資機構的募資對象,上市公司佔相當的比重,“因此大家對外投資更加謹慎”。

而併購的話可能風險更多,“一般來說併購會有整合,因為在併購時收購方往往是以現金+股權的方式操作。而併購方上市後股價若一跌再跌,那原標的所有者手裡的錢也一直在縮水”,丁林生表示。此類情況的出現,對收購方整合進程的配合度會產生較明顯的影響。

普華永道合夥人莫斌則對藍鯨教育表示,“對樸新這樣的公司而言,不僅是經濟下行和槓桿的風險”。在她看來,當年併購第一股安博上市後,美股大環境並未出現疲軟,但其個股表現依舊難看。因此相比於大盤對樸新的影響,其自身發展狀況更需重視。

“如果選擇的模式發展欠佳,即使大盤向上,個股股價依然有下滑風險;股價一旦下滑,其操作的槓桿就很難去掉”。

併購上市依靠槓桿的話,“公司上市後股價表現十分重要,在大盤不好的趨勢中,公司的經營風險可能被放大”。對樸新來說,今年不僅是大盤低迷,還有數個法律法規出臺。無論是宏觀經濟形勢還是政策,對其股價都有一定影響。在自身發展模式、市場和政策三方因素推動下,“樸新的股價短期內很難實現市場對其期望的價值”。

另有一位教育行業資深證券分析師,對藍鯨教育更為詳細地闡述了當前經濟環境對樸新發展的影響。“跟樸新未來發展優劣相關性較強的,更多來自於經濟環境變化後的風險偏好”,他說道。宏觀市場向好時,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反之下降。投資者對併購的認同度一般跟風險有關,“牛市時槓桿大、風險大、增長空間也大,此環境下投資者青睞此類上市公司;但牛轉熊時,投資者轉為風險厭惡者,更趨向於投資穩健的、現金流更好的公司”。

“這種情況在A股尤為明顯。歷史上併購類教育股曾有過80-100倍的驚人PE,但目前併購類教育股的PE大多也就是十數倍”,在他看來市場低迷的現階段,較純粹的教育股更受投資者青睞,“不靠併購、資本結構相對簡單的教育上市公司估值能撐住,例如中公教育借殼的亞夏汽車”。

而在美股市場中,由於前一段時間美股整體表現尚佳,因此樸新的股價下滑不能說主要由市場因素導致。“美國市場現在還不像A股一樣處於風險偏好很低的狀態,雖然其現在有下行趨勢,但它之前漲勢不錯,處於歷史上估值較高的點位”,因此投資者對樸新的看法,並不是對在美教育中概股板塊的看法,“樸新更多地是要從投資者對其自身模式的看法,考量未來的發展”。

在這位分析師看來,經過最近三年上市公司併購教育標的的成效看,對教育行業而言併購並不是那麼適合的發展手段,“故投資者逐漸開始不信任倚靠併購發展的公司”。而且在美中概股更多地是國內資金參與,投資者以國人為主,對併購模式的信任度更為缺乏。

他指出在下行週期中,隨著投資者風險偏好的下降,靠併購發展的公司估值會隨之下降,尤其如果上市公司採用的是高槓杆併購,那對股價的影響會更大,有可能出現負向的連鎖反應。

“因為併購一般靠融資支撐,而融資難易與公司股價高低關係很大。股價上漲估值才能成立,否則越融資股權稀釋得越厲害;況且股價下跌本身就很難融到錢”。

公司在市場好的時候利用高槓杆高質押率,通過融資迅速擴張,前提是公司股價能持續上升。“如果股價持續下跌,其估值就不再成立。若前期公司又把槓桿加得過高,那資金鍊怕是容易出問題”,該分析師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