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俠客吃飯都是2斤牛肉一斤酒?

生活在左


這種說法太過於籠統了,說對也對,錯也錯。對的是吃牛肉的橋段確實不少,錯的是過於片刻看法,過於印象流了,為什麼這麼說?

稍微有點歷史知識,都知道古代吃牛肉是違法的。歷朝歷代都是以農業為本,牛作為農耕的“一哥”,可想而知其重要性有多大。私自宰殺牛,是要處於死刑的。但這是明文規定而已,雖說吃牛肉是違法的,並不代表就沒人敢吃,俠客是其中之一。


不止俠客喜歡吃牛肉,商人、官員、有錢的老百姓也喜歡吃,因為牛肉在古代是“上味”,比其、它肉類珍貴美味(牛肉是豬肉價格十倍以上)。難道他們都不怕死?不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千古不變的定律。

看過《水許轉》的便知其曉,提供牛肉的地方無非有4種地方。莊子、野店、黑店、偏店,這類地方要不是野外黑店,要不是地主莊園,要不是偏僻的地方,都是法律管不著的盲區。


但是,俠客們主動要求吃牛肉橋段並不多,只是小二推銷的微妙而己。

以武松為例,大家還記得武松打虎橋段嗎?在景陽崗,武松叫道:“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來吃酒。”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只見那婦人笑容可掬道:客官,打多少酒?”

武松道:不要問多少,只管蕩來,肉便切三五斤,一發錢不少你。


鴛鴦樓,武行者過來那土崗子,徑奔酒店裡坐下。喝道:“主人家,先打兩角酒,肉便買些來吃。”最後,吃的是雞肉。

武松第一次吃牛肉,還是小二推銷的。此橋段還有許多,《生辰綱》那回,阮小七道:“有甚麼下口。”小二道:“客官,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

還有魯智深第一次吃牛肉也是,林教頭、宋江等人也是如此。


所以在印象中,就變成了俠客都愛吃牛肉一樣,難道看不出來是小二巧妙的推薦嗎?

不要疑惑了,兩斤牛肉好多啊,吃得完嗎?在俠客眼裡並不多,實際上還嫌少了呢。李逵一次吃三四斤呢。

回到題主所說的俠客都愛吃兩斤牛肉一斤酒,其實在古代並沒有一斤酒這種說法。都是按壇、碗來算的,或者是按幾鬥、幾角、幾升等等。如果換成現代的算法,吃白酒如止一斤(ps:古代喝酒稱為吃酒),武松一次十八碗都不醉。李白所說的“千杯綠酒何辭醉。”


足以證明古人喝白酒的量不少,只不過酒的度數很低。由於釀造技術的不完善,那時,白酒還不是蒸餾酒。造成了酒麴品質難以保證,往往不能全部發酵,參雜了許多雜質。成品酒濁,一眼望去,通常有點發綠,而且口感不辣,普遍帶著甜味,類似於“糯米酒”。即使到了宋朝時期,釀酒的工藝也是進步了少許,酒的度數依舊不高,相當於啤酒。所以古人才那麼能喝。

俠客們愛吃牛肉,僅僅因為美味而己。



如果是武俠小說,就另當別論了。按照小說的金科玉律,俠客必帶是瀟灑不凡,利行利落,為了體現出英雄們的氣概!衣宿食行,必定要反應出此人的個性。好比常山趙子龍,瀟灑利落,那麼長槍便歸你耍。陳咬金虎背熊腰,板斧拿去用。那麼吃肉肉才顯得血性方剛!豪放不羈!特別是牛肉!

因為牛肉象徵著力量和瀟灑不羈,同時也代表著違法。

想象下,俠客們去吃飯,點花生米配白酒,慢悠悠的品嚐。或者抄凳而坐,叫道:小二,來兩斤五花肉,一隻鴨,上好白酒儘管上。”不覺得畫面好奇怪嗎?不符合俠客的形象啊,豬肉、鴨肉之類的太常見了,太平凡了,豈不淪為跟平民百姓一樣。再說花生米、毛豆之類的配白酒,屬於慢節奏生活的人,或者可以說是鍵盤俠的標配啊。俠客吃這類,有丟本分,不能體現出豪放的氣質。

各位看官,此回以完。(佘小廚


佘小廚


古代俠客不大會這麼個提法,到了酒家吆喝來“二斤牛肉一斤酒”的。就拿宋朝來說,牛肉論斤不假,但是酒不一定論斤,一般的以壇和碗計量。這種酒的計量方式一直的延續到解放後,散酒論壇,酒提子計量,沒說用秤稱著賣的。



其實到了宋代,我國已經有了蒸餾酒,釀酒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也就是說,在以往很多年黃酒基礎上,酒的度數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只是過濾技術還沒提高,儘管白酒的度數由黃酒的幾度十幾度提高到三十幾度,但是酒體渾濁,仍屬於白酒釀造的初級階段。



再說牛肉。中國屬於東方農耕文化,自古以來種糧為主,典型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在歷代的農業生產中,耕牛是主要的農業工具,主要勞動力,因而始終受著官府的保護,更是農民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都知道牛肉好吃,就是沒人敢吃,因為你要敢殺牛吃肉,除非不想活了,鄉鄰不饒你,官府要嚴懲。



本題大概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眾好漢們到了酒家必然的吆喝一聲:“小二,切二斤牛肉,搬一罈酒來!”不錯,古時候吃牛肉的除了綠林好漢,別的人打死不敢。敢殺牛賣肉的也不是規矩生意人,都荒郊野外,官府夠不著的野酒店。



說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吧?規矩人家是不吃牛肉的。敢賣牛肉的和敢吃牛肉的,都是不怕殺頭的牛人,這也正是這類人的江湖語言,只要是敢賣、要買,暗號就對上了,大家都一路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普濟


這個問題裡的錯誤比較多,首先古代飯店不可能公開賣牛肉,其次古代的斤也跟現在的不一樣重,最後古代的酒度數也比較低。

我們先說牛肉的問題,我們印象最深的應該都是水滸傳中有這樣的描述了。比如下面這段:

林沖又問道:“有甚麼下酒”酒保道:“有生熟牛肉,肥鵝,嫩雞。”林沖道:“先切二斤熟牛肉來。”

但是我要說的是!在古代是沒有人敢這麼明目張膽的賣牛肉的,因為古代不允許殺牛,賣牛肉是犯法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國一直是農業大國,在古代更是以農業為主。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在耕種中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在很多朝代都是禁止殺牛的!更加不允許殺牛賣肉!宋朝規定私自殺牛的可是要判死刑的!

今後應有盜官私馬牛雜畜而殺之,或因仇嫌憎嫉而潛行屠殺者,請併為盜殺。如盜殺馬牛頭首處死,從者減一等……如有盜割牛鼻,盜斫牛腳者,首處死,從減一等,創合可用者,並減一等。

當然也有些偷偷殺牛來賣的,這個沒辦法完全禁止的。但也絕對不會公開來賣,都是偷偷摸摸賣的。想這種走進酒店,直接讓小二上兩斤牛肉的,小二一定會義正辭嚴的說“小店是守法經營不賣違禁品”的!

然後說這個斤的問題。每個朝代的重量單位都略有不同。

在秦漢時的一斤大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250克左右。南北朝時期一斤大概是220克。往後的朝代大致上都是一斤200多克,也就是差不多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半斤。

這麼換算一下的話,古人的飯量也不算大的太離奇了,還算是在正常人的範疇。

最後再說一下古代的酒。

古代釀的酒大多是蒸餾酒,這種方法釀出來的酒度數一般都不超過20度。基本上和我們現在和的啤酒差不多。這種度數的酒喝了兩斤也不稀奇,現在的人喝啤酒能喝五六瓶的不是很常見嗎。


漂浮菌


樓主問為何古代俠客吃飯都是2斤牛肉一斤酒,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並沒有什麼歷史記載證明古代俠客都是2斤牛肉1斤酒。

即使在以吃喝聞名的《水滸傳》裡面,首先牛肉確實選擇的比較多,但其他肉也並非沒有。李逵在潯陽江樓吃的羊肉,武松在白虎山吃的雞肉和精肉(豬肉),在飛雲浦吃的鵝肉。至於吃牛肉的為何比較多,大約牛肉是比較豪邁的,筋條粗,有嚼頭。2斤的量確實比較多,那一般是展現俠客們胃口大,作風豪邁。要是說一斤,半斤,大約本身都會顯得小氣巴巴(儘管實際上半斤牛肉切下來也有一大盤了)。

至於說酒,水滸裡並非論斤,而是論壺,論角,論碗。比如武松在景陽岡打虎,喝的三碗不過崗的酒,就是論碗。那時候的酒是米酒,比現在的白酒濃度低得多,所以喝十多碗雖然是海量,也不至於太誇張。順便,題主題目說的一斤酒,其實放在宋代,太少了。一斤也有礦泉水瓶一瓶的量,倒在碗裡,估計大碗就兩碗,小碗也不過四五碗。俠客們都不屑於喝的。你看《天龍八部》中蕭峰進店,是兩斤牛肉,一隻肥雞,十斤酒,再打五斤來備著。


巴山夜雨涮鍋


似乎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國歷史上古代的大俠都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這樣的人才能被稱之為豪傑。這個說法,說實在話令人不敢苟同,只能說是他放蕩不羈吧。難道說不大口喝酒,不大口吃肉的人,就不能成為英雄了?

言歸正傳,在小說或者影視劇中,大俠們每次吃飯必點的兩樣東西,牛肉和酒,這是為什麼呢?尤其是《水滸傳》裡面,似乎牛肉都已經成標配了,那麼真實的歷史中也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小說和歷史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真正瞭解歷史的都知道,牛肉在古代是禁品,絕對不允許吃的,耕牛是絕對不允許宰殺的,每個朝代都有相關的規定,農業大國耕牛可是寶貝。在漢代的時候,如果殺了牛,那可是要償命的,即使牛是私人的財產,也不行。

據說清朝的時候,慈禧吃盡了山珍海味,愣是沒吃過牛肉,不是她吃不到,而是她不能吃,她是個表率,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看著呢。歷朝歷代都在保護耕牛,要知道,在古代,一頭牛的價值,可是比一個成年的勞動力價值高很多的。

那麼小說中為什麼非要說這些大俠吃的是牛肉呢?其實說白了就是突出這些大俠們藐視法律,和統治階級,和朝廷對著幹,這就是一種對抗行為。

至於大口喝酒,這個很正常,古代酒的度數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別,能喝那麼多一點也不意外。如果換個能喝的現代人去了古代,估計能將這些好漢們喝的懷疑人生。說白了說大俠們喝酒吃肉,一是顯示他們的英雄本色,另一方面就是顯示他們敢於抗爭。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古代的遊俠劍客都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為自由灑脫的人生追求。古代人愛喝酒好像更勝於今人,個個都是豪爽的真性情。如果一個大俠不會喝酒或者不勝酒力,基本上就人設坍塌了,所以比功夫更要的是好酒量、好飯量。喝酒時還獨愛配牛肉,不需要別的下酒菜,就大肉最帶勁!

1.古代的斤兩

古代的一兩跟現在的一兩不一樣,古人講半斤八兩,其實一兩隻有30多克。兩斤是生牛肉兩斤,做完也就多半盤,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遊俠劍客並不個個都是能吃能喝的大胃王。

2.古代的酒度數低

首先,古代人喝的酒可不是我們現在常見常喝的高度白酒。古人們愛喝的酒有汾酒、竹葉青、菊花酒、花雕酒、米酒等多種。以汾酒為例,古時的汾酒屬於黃酒類,因為古人並不知道如何製造蒸餾酒,後來蒸餾的工藝傳入中國後,汾酒才發展演變為白酒。古時的酒的共同特徵就是度數低,別說喝上一斤了,就算喝它一大缸也不見得就能醉的不省人事。

3.古人喜歡誇張

古人喜歡誇張的表達自己情感,這一點在古代文學中尤其得以體現。浪漫派詩人代表李白如果不善誇張,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名句;要不是“三碗不過崗”的拋磚引玉,也無法如此生動地凸顯出武松的豪爽、英勇。所以很多古代大俠的酒量和飯量都是為了烘托人物和場景吹的牛哦 ~ 其實古人並不都是海量哈。

更多奇葩內容請關注好奇心食堂~ 歡迎大家向堂姐、堂妹提問各類美食問題~


好奇心食堂


看到這個問題,又勾起了我上學期間的回憶。別看小法是個女生,但卻是個女漢子,上學時女同學們都喜歡看時尚雜誌、言情小書,我除了也看言情小書外,武俠小說和中國傳統小說也愛不釋手,像笑傲江湖、天龍八部、水滸傳等等古代和現代小說都看了不少。

這些小說中,作者尤其喜歡描寫主角進了客棧,點上兩斤熟牛肉一斤酒,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場景,彷彿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英雄好漢~其實水滸傳小說中,對英雄喝酒吃牛肉的描寫最頻繁,現當代的很多武俠類小說,都會受水滸傳的影響。

因為看的多了,我曾經一度想嘗試喝酒到底是什麼感覺,結果喝了一口52度白酒,就辣的立馬吐了出來,心想:古代好漢真能吃辣~

這個問題的背景實際是這樣:古代白酒的技術還不發達,到了宋代才有蒸餾酒。酒的度數比較低,不比現在高度數的白酒。因此當時很多人都有喝酒的習慣,而且喝酒的量也比較大,跟現代喝啤酒的人更多是一個道理,因為度數比較低。

肉在古代屬於稀缺商品,尤其是在農耕社會。而牛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力,古代法律會保護耕牛,甚至有的朝代會處罰擅自殺死牛的百姓。因此,在古代,吃牛肉實際上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雖然牛肉好吃,而且營養價值極高,但真正吃的人卻很少很少。水滸傳本身就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小說,與當時的社會現實衝突越大,越能體現叛世背道的精神,小法猜測正是因為這點,所以書內經常會出現吃牛肉的場景。另外,如果當時的英雄好漢不吃牛肉而是吃豬肉,則犯了大忌,因為水滸傳成書於明朝,明朝皇帝姓朱,民間避諱極多,是一定不會在書內過多出現吃豬肉的。


跟著小法吃吃的


這種說法其實不準睡,先來分析一下重量。二斤牛肉,對於一般人來說,通常是吃不完的。而一斤酒,就有點少了。古代的酒精度數並不高,十斤白酒,二斤牛肉,一隻肥雞還差不多。所以,簡單一點,古代俠客通常都是要一罈酒,一罈酒大概有好幾升吧。

其實,不論是二斤牛肉,還是一罈酒,都是為了表現英雄的豪爽、大氣、不拘小節,我要二斤牛肉,其實我吃半斤多就膩了,但是我有錢,我要一罈酒,其實喝上三兩就醉了,但是我仍然要抱著罈子喝,我任性。



那些俠客點菜的套路是這樣的,不看菜譜,直接說:“小二,把你們店裡拿手的好菜都拿上來!”然後再要一罈酒,走的時候菜幾乎沒怎麼動,也不打包,絲毫不擔心浪費,這主要是為了襯托英雄的豪情萬丈。


牛肉在我國古代其實是不允許宰殺的,所以一般古裝影視劇中點菜只是說要好酒好菜,不點名要牛肉。因為牛作為小農經濟下最有用的耕種好幫手,法律規定不能食用,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既然不能吃,也就間接阻止了宰牛。《水滸傳》中,梁山好漢點二斤牛肉,是為了突出他們的反叛性格,其實如果公開買賣牛肉,店家和顧客都會被官府抓起來的。所以,根本不存在要二斤牛肉的說法,即使敢買,也沒人敢賣。


歷史密探


首先要說,古代都是用酒罈來裝酒,並沒有明確的斤兩,基本上要酒都是“來一壺酒或來一罈酒”。就跟今天一樣,你也會說給我來一瓶酒,或者來一箱酒,很少有說來一斤酒的。

牛肉代表俠客

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武俠小說,都是學習民國時期的小說筆體,而民國小說模仿的是明清小說,而中國武俠小說盛行還是來自於施耐庵的水滸傳。水滸傳刻畫的是宋朝故事,那個時候牛是禁止宰殺的,因為牛是重要的農作工具,殺牛吃牛肉都是犯法的事兒。

因此當描寫一個虯髯大漢上來就要“兩斤牛肉”的時候,只是在著重描述它不服天朝管教,敢於叫牛肉,而給他提供肉食的店家,也只是順嘴答音,給的不一定是牛肉,很有可能是羊肉或豬肉,因為你敢吃,我還不敢宰呢。


也正是因為對水滸英雄的這種描寫,奠定了後來武俠少說對俠客的描寫手法,至於是否符合史實已經不重要了。

古代的酒跟雪碧差不多


除了吃肉,就是喝酒,現代白酒的蒸釀技術是從元朝傳入中國的,但當時並沒有統一的技術培訓和推廣教育部門,因此到了明末清初,才大量的有了蒸釀白酒。那個時候就連茅臺也是米酒,而非現在的茅臺酒。

因此在明朝以前,中國人喝的要麼是果酒,要麼是米酒、高粱酒,也就是咱們現在還有些家庭自己發酵釀造的酒,度數從幾度到十幾度不等,而且酒鋪裡摻水很嚴重。

喝米酒在當時就如同喝飲料,因為米酒是甜的,如同今天的雪碧吧。你說你和一斤雪碧有啥可被賠付的。武松當年三碗不過崗,他喝了18碗,相當於喝了4斤左右,正好是2L裝的大瓶雪碧。

飯量和酒量是衡量武力的重要標準

所謂窮文富武,練武的沒有家裡窮的,因為練武是十分耗費體力的。凡是練健身的都知道,一趟全身的無氧運動,幾分鐘就能讓你低血糖,耗費非常巨大。而練武就類似於健身,而且那個時候人沒啥事兒,練武的就是不停的連,一天吃個5/6頓飯也有可能,每頓飯食量都特別巨大。吃的多少直接可以換算成他練功的投入多少,因此俠客能吃就是小說家對他們的功夫最好的描述。

喝酒也是如此,身體弱的人,越喝越弱,身體強健的人,喝多少都不會影響他的戰鬥力。敢於喝酒喝醉的人,也說明他的功夫特別牛掰,不怕任何人對他的威脅。


白希文


在古代,俠客的意義就是不要中規中矩、窩窩囊囊地活著。所以俠客吃不是飯喝的不是酒,那吃的仗義喝的是豪情。

普通老百姓是很難培養出那種一頓飯幾十兩銀子的那種豪氣的。古人大都“窮讀書,富練武”,所以千百年來文官政治告訴大家文人有身份,武人無地位。但是誰也沒告訴你和平時期的武人都是有錢的世家子弟啊!而普通的平民百姓,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去種地,天黑了還未歸家,打了糧食要繳租納賦,一年還有出不完的勞役。能勉強勻出一個人的口糧來,讓孩子讀書考功名,那就算是走了正道了。

所以誰也承擔不起這種豪情。有個笑話,一個老農養了個兒子,為了兒子的將來娶妻生子,省吃儉用,每天二兩鹽豆子,就碗水。一天鄰居說老農的兒子在城裡下館子。氣急之下,老農說,我省吃儉用為了你,既然你這麼不知道好,那我也豁出去了,日子不過了,也要鋪張浪費一下。結果老農當晚多吃了二兩鹽豆子,都喝了兩碗水。

有人說2斤牛肉一斤酒只能出現在武俠小說或者《水滸傳》裡,誰能有這麼大的胃口吃得了這麼多酒肉啊?

當然以一個素食培育大的胃是無法想象那種飯量的,就像古代日本人,因為肉食匱乏,久而久之,全民茹素,結果竟然培育出1.6米高的巨人。但君看當下,像密子君、貓妹妹這樣有著一個月幾萬甚至十幾萬的伙食費的支撐,瘦弱的密子君一頓都可以吃下十幾公斤的食材。

更何況古人那種高強度的運動量下,2斤牛肉,一罈酒(通常是8到15升)正常而言10來斤。酒會揮發和排洩,所以這點量對一個七八尺的練武漢子而言,真的還沒到哪,所以通常可能還得再來個燒雞和一條魚,加一盆高粱米飯,才勉強算是吃飽!

還有人說,在古代吃牛肉是不現實的。在古代牛是重要生產資料,所以受到歷代王朝的立法保護,禁止屠宰。非也非也!

牛不是不可以殺,而是殺牛需要有正當理由,比如牛受傷了,生病了、老了,總之不能耕地了,那樣就可以向官府申請殺牛吃肉了。只要開口子允許殺牛,想賺錢的人總是有辦法讓牛受傷生病的,這個你放心。

從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描寫十字坡下,孫二孃的用蒙汗藥麻翻了人之後,那個部位什麼肉當做水牛肉賣,什麼部位的肉當做黃牛肉賣。

你就可以知道施耐庵絕對有長期食用牛肉的經驗,他可以清楚分辨出黃牛肉和水牛肉的不同口感。

當然古代俠這種豪情,更多的還來自於有今天沒明天的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

畢竟大家走的都是邊緣路線,武林腥風血雨,誰知道當一個大俠出場的時候,還在高呼小二,來二斤牛肉,一罈酒,結果牛肉尚未吃完,酒未喝足,便幾人“你愁啥?瞅你咋的?”一言不合便開打,結果血灑當場。終於不用為自己買單發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