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后真是「選美」嗎?明英宗是怎樣娶到錢皇后的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此時他的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主少國疑,所以宣宗在遺詔裡把國政交付給母親張太后。張太后政治經驗老到,她曾親歷公公燕王朱棣靖難之役、輔佐丈夫仁宗守護皇太子之位。她的丈夫明仁宗去世後,兒子宣宗皇帝登極,宣德遇到軍國大事都和母親一起商量,因此不僅宣德,整個朝廷對張太后豐富的政治經驗都很信服。這時朝臣們建議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但她以不合祖製為由拒絕。張太皇太后雖然拒絕了大臣們垂簾聽政的建議,也不主動插手政事,但朝廷每天都要把朝政彙報給她,朝政的最高裁判權仍然牢牢抓在她的手裡。因此明朝最高權力由英宗祖母張太皇太后在幕後把持,賢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在前朝主政。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明朝社會朝著繁榮穩定的軌道平穩發展。

明朝皇后真是“選美”嗎?明英宗是怎樣娶到錢皇后的

正統六年,英宗已經十五歲,在古代屬於成年了,而上了年紀的張太皇太后這時也逐漸感到體力不支,於是開始給還政給孫子做準備了。古人云“成家立業”,在中國社會,結婚往往被認為是一個人成年且承擔起責任的標誌。因此,在英宗十五歲這年,張太皇太后給禮部尚書下了一道敕諭,要求朝廷要開始著手為皇帝挑選皇后,準備皇帝的大婚了,太后還特意強調自己會親自察看候選淑女。由於具體的選後事宜往往由內廷宦官承擔,張太皇太后又特別給負責選婚的太監洪保下了道諭旨,對皇后的家庭、年齡、外貌、身材和性格等做了相關具體要求。

明朝為了避免後宮和外戚干政,影響到皇權的穩定,因此自成祖朱棣開始,皇帝后妃和宗室王妃們往往選自民間。通過張太后這道諭旨,我們可以看到明朝宮廷對採選后妃的具體要求。張太皇太后的要求有:皇后應該出身良善有德之家,父母賢行,素有家法,人物敦厚,家無重過;皇后年齡在十三到十五歲之間,人物豐偉、頭面端方、眉目清秀、耳鼻周正、牙齒齊整、髮鬢明潤、身無疤痕;性格方面要求天性純美、言行有禮。

明朝皇后真是“選美”嗎?明英宗是怎樣娶到錢皇后的

明英宗錢皇后

由這些標準可見,皇室選擇皇后的標準主要看這麼幾個方面:家世家風、外在形象和性格作風。很顯然,明朝皇室對皇后的首要要求並不是美貌,更重要的是道德品格、面相端正和身體健康。而這份諭旨裡太皇太后特別要求孫媳身材“豐偉(即豐滿高大)”,可能是覺得這種體態的女子生育能力比較強,期待未來的皇后能早日為太明王朝誕下嫡子江山萬年。

張太皇太后於英宗正統六年正月諭旨為皇帝選後,正統七年春,來自海州十六歲的少女錢氏被太皇太后挑中成為準皇后。七年五月,英宗舉行立後儀式,錢氏正式成為皇后。然而英宗和張太皇太后卻沒料命運如此會開玩笑,張太皇太后眼光確實不錯,她選的孫媳錢氏端莊賢惠、忠貞痴情,在英宗被瓦剌俘虜之後,由於日夜為丈夫祈禱再加哀傷過度,錢皇后哭瞎了一隻眼睛又摔斷了一條腿,可謂是忠貞烈女了。但她有一個致命弱點:竟然不育。這也導致了一個惡劣後果,雖然英宗生前對她很是敬愛,處處護她周全;但英宗死後,她就被憲宗生母周貴妃步步緊逼,幾乎連皇太后地位都不保,死後與英宗合葬的心願都差點被阻。維護錢皇后作為嫡後的正統地位也是明朝官僚集團和皇權以道德倫理為理由的第一次大規模鬥爭。

明朝皇后真是“選美”嗎?明英宗是怎樣娶到錢皇后的

明英宗

英宗選後過程中也有個有趣的意外插曲,當時和錢氏等一起入圍皇后候選人的淑女裡有個史氏。史姑娘不僅符合張太后的那些要求,而且生得特別美貌動人,英宗也中意她。但張太皇太后看到她的姓氏之後,卻皺了眉頭。因為古代女性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自己沒有獨立的人身權,出嫁後自己的姓往往附在夫姓之後。比如錢氏嫁到了朱家,社會上一般稱呼她為“朱錢氏”。如果史淑女成為英宗皇后,那按民間稱呼當為“朱史氏”,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豬屎”一詞,因此張太后認為不雅。所以美麗動人的史淑女就因為姓氏而落選大明皇后。而縱觀大明曆代後宮,確實也沒看見過哪個皇帝有史姓妃子,可能太監們選妃時都不約而同自動避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