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巴蜀鬼才」魏明倫④|秉筆直書 成獨樹一幟的雜文家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像 關天舜

童年失學,九歲登場,魏明倫臺上粉墨春秋,臺下舞文弄墨。改革開放後,他厚積薄發,寫戲便“連中三元”,憑藉《易膽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蓮》等馳騁戲壇。戲劇讓魏明倫一舉成名,卻不想到了1988年,他筆鋒陡轉,開始邁進雜文領域,把自己的真性情、真人格、真語言,以雜文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呈現出來。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④|秉笔直书 成独树一帜的杂文家

“我很小就喜歡讀書。”魏明倫看書從來是快借快看快還,因此自小就迫使自己練就了博聞強記的本領,讀過的書基本上能過目不忘。讀魯迅時,魏明倫被其語言犀利且富於戰鬥性的雜文啟迪,他寫雜文追隨魯迅遺風,“願作迅翁門前桃李之桃李”。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④|秉笔直书 成独树一帜的杂文家

1988年的《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書》,打開了魏明倫的雜文之路,其邏輯上的嚴密,和文采的幽默,不亞於戲劇的影響;《雌雄論》延續《潘金蓮》為女性權利謳歌的風格,對宋慶齡、許廣平、賀子珍等名女人不為人道的辛酸表達了極大的理解與同情;《半遮的魅力》更是體現了“董狐筆, 魯迅風”,他從藝術談起至當今種種現狀,對“求全不如半字好”的欲蓋彌彰的做法給予痛斥,用一種“真實”來表達其獨立思考後敢於言說的祈願。隨後《毛病吟》、《〈河殤〉有幸誰不幸》《小鬼自白》等,不僅題材新穎,藝術個性也十分突出,如行雲流水,抑揚頓挫。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④|秉笔直书 成独树一帜的杂文家

中國雜文-魏明倫集

他的雜文作品以其內涵與形式的雙重特殊引起文壇和社會反響,乃至出現“魏明倫是戲劇第一還是雜文第一”之說。1993年,魏明倫將自己的雜文集結命名《巴山鬼話》,應邀參加參加深圳文稿首屆競價會,競價該書的出版權,“當時四川有三個人的作品參加,顧城的遺稿《英兒》,劉曉慶的書,還有我的雜文。《巴山鬼話》以8萬天價拍賣成功,創雜文酬金新紀錄。”

口述历史·“巴蜀鬼才”魏明伦④|秉笔直书 成独树一帜的杂文家

雜文《巴山鬼話》

如今,《巴山鬼話》多次增添篇章,一版再版。僅上海人民出版社一種版本,一年之內就重印五次,是名副其實的“長銷書”。 “寫戲是有心栽花,作文是無意插柳; 偶爾到文學界客串幾場,數量甚微,就那麼幾板斧。只求少而不粗,短而不淺,從內涵到形式皆斗膽獨樹一面鬼幟。”在原版自序中,魏明倫如是寫道。

【下期預告】

餘秋雨十幾年前撰文評魏明倫:“評論者們面對他,不像面對一個已可大體度量方圓的池塘,而是面對著一條不知今後走向的河流。”當人們在談論他的戲的時候,他改寫了雜文;大家開始議論他的雜文,他卻又另換了招兒,改寫了碑賦。甚至魏明倫自己也不能判斷,下一段時間裡他將要做些什麼事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