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本文约1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意正在渐渐浓郁,身在北京的助教君有点怕冷,已经开启了初冬的穿衣模式。老师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啊!

助教君很好奇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人们都想出了哪些御寒的办法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助教君还真的找到了一些资料。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衣物: 穷穿麻,富穿裘

明朝以前,普通百姓冬天大多穿“褐”。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观。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有钱人则可以穿裘。可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虽然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至少是中产阶级才能穿的起。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古人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层,就叫“裌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裌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垫上絮类。垫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垫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据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此外,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 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地炕与手炉

条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贵族有更高级的采暖设备——地炕。

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廊下、檐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灼热的烟气把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供室内采暖。这种方式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热气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内供热十分均匀。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就可放在袖子里暖手了,小巧易携带。清代文学家王永彬写过一部小品文书籍,就叫《围炉夜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给刘禹锡,让他没事儿可以过来聊聊天。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御寒绝招

1. 花椒涂墙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更为严寒和漫长,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古代,古人想出一个超级奇葩的驱寒之法:用花椒涂墙。汉武帝时建有温室殿,冬天时供皇帝居住。《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皇后的温房更是直接称为椒房,椒房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是为“椒房殿”。 后来,“椒房”几乎成了皇后的代称,成为后宫女权的象征。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2. 棉被不够纸来凑

唐宋时期,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其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有效抵挡风寒,关键是造价也便宜。除了纸衣,还有“纸被”、“纸帐”。陆游的好友朱熹曾在过冬时以纸被相赠,为此陆游还作诗感谢:“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3. “汤婆子”

除了刚才提到的“手炉”外,古人暖脚还有“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

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当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4. 自动加热办公桌

清代的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闲情偶记》里专门介绍了李渔设计“暖桌”的经历:在桌椅下面设计一个抽屉,抽屉里放入炭炉,相当于一个移动火炕。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5. 画画驱寒

按古代历法计算,从冬至算起,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于是,明朝出现了“九九消寒图”。人们在冬至日画一枝素梅,枝上画九朵梅花,每朵九片花瓣,共八十一瓣,每过一天染一瓣。等全部涂完,便是冬去春来之日。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6. 避寒香

相传有一种”避寒香“,具有显著的药用功效,在室内焚香,便可祛除体内的寒气和湿气,身体自然就会感觉暖暖的。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感谢每一个轮转的节气,它让我们有很多次机会去实现对历史的触摸,体味文化的回归。

内容来源 | 新华网新华炫闻公众号与网络素材

图片来源丨网络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