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时场面有多惨?为何十万军民集体投海殉国?

文史砖家


公元1278年四月,在颠沛流离中患病的宋端宗去世,年仅十岁。杨太妃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群臣建议下,立度宗遗子、时年八岁的赵昺为帝。此前,宋廷君臣本议定前往占城国(今越南南部)避难,且已派出陈宜中等重臣前往占城准备,但因宋端宗病体不愈,加之军中不少将领对远去异国他乡也很不情愿,故此迁延日久、耽搁了下来。

到了五月,广西元军阿里海牙部突进雷州,一举控制了西去占城的咽喉——琼州海峡,张世杰大惊,遣将张应科等攻打雷州,但两战皆败,至此,宋廷欲西迁占城的计划彻底破灭,张世杰只好率全军东返广东沿海,屯于崖山。此时,元世祖忽必烈派出的灭宋大军,已在汉人张弘范和党项人李恒率领下,分两路向崖山逼来。

崖山水域乃珠江出海口之一,通向大洋的出口仅一里左右,而里面的港湾却比较宽广,可以屯住舰船,张世杰认为这里适合扼险坚守,遂打造营垒行宫,准备长期驻守。另外,由于此前与元军水师的几次遭遇战中,宋军都未能取胜,因此,张世杰对部将士卒渐渐失去信心,为防止他们临阵再次溃逃,下令链接战船为阵,遇敌非死战而不能退。但多年前,张世杰在焦山水战中用过此招,结果被元军用火攻击败过,所以军中部将们对此颇有微词,士气出现动荡。

公元1279年正月13日,张弘范水军到达崖山附近,见宋军舰队放弃外洋,龟缩于港湾,大感意外,遂泊于崖门外水域,堵住宋军的出口。二十二日,李恒率一百二十艘战船,沿珠江而来,与张弘范军形成南北夹击之态。

崖山屯住的南宋流亡宫廷和军将,共达二十万人之多,战船一千余艘,且大半为大型海船。而元军方面,水师万余人,岸上步骑兵三万余人,大小战船三百余艘,其中一半左右为江河战船,无法进入大洋作战,且水手多为闽浙间的俘虏,心向宋军。因此,综合比较而言,宋军在兵力上本占有相当优势,但张世杰刚愎自用,既放弃了外洋治海的控制,又结船自固于狭窄的港湾,被敌军轻易封锁于内,实在是作茧自缚的蠢招。



元军首先从南北两面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因宋军船阵高大坚固,元舰无功而返,有部将建议张世杰派出部分战舰乘胜突击,打破元军封锁,但张依然不为所动,下令固守不出,终成一味挨打的局面。而元军张弘范,一面逼迫被俘的文天祥等人写信去招降,一面派出小船进行火攻,但张世杰显然已吸取了当年焦山之败的教训,船阵四周均抹上了湿泥,并悬挂很多水桶,致使元军的火攻依然无效。

数战无功的张弘范在仔细观察宋营几天后,终于找到了破绽,那就是宋军的淡水供应,完全依赖于崖山西面山上的泉水,于是派出精骑步卒予以突袭,击溃了守山宋军,切断了大营的淡水供应。以下连续几天,宋军派出的数次旨在夺回水源的攻击,皆告失败,全营陷入缺水状态,这下试图长期固守的南宋君臣们失去了战役主动权。

在判定宋军已完全因断水而军心浮动的情况下,张弘范认为决战之机已到,有部属建议在山上架炮轰击宋军船阵,可一举破敌。但张弘范以为不可,“炮攻,敌必浮海四散,吾军船少,分追非所利,不如聚留与我战也”。副帅李恒建议,就以涨潮之机,全军急攻,张弘范以为然,二月六日清晨,南北元军分四路空营而出,对宋军船阵进行破袭,宋军虽仓促迎战,但毕竟声势浩大,双方鏖战、杀声震天。

午后,军心不稳的宋军渐渐不支,几天缺水的士兵们疲惫不堪,多有降敌者。眼见形势危急,陆秀夫等试图保护小皇帝离开,但船只相互连接,一时无法脱身,此时元军已迫近中军,护卫将领翟国秀、刘俊等先后降敌,皇帝的御船也已着火,陆秀夫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为了免遭被俘之辱,他下令将船中宝物投掷于海,仗剑逼妻子蹈海自尽,然后自己背负娃娃天子,纵身投海。见此惨状的后宫嫔妃、宫女、太监及侍卫将士们也纷纷随之蹈海自尽。。。。眼见战事终不可为,张世杰、苏刘义等只好砍断缆绳,率十几艘战船冲出重围,逃向外洋。七日白天,元军开始打捞战利品,发现出没于波涛中的浮尸,竟多达十余万人,其中发现一具身负玉玺的黄衣小孩尸体,取呈张弘范后,方知南宋末帝赵昺已投海而死,遂下令于崖山北面一巨石上书镌“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后,班师北还。

张世杰等脱逃后,欲奉杨太后再寻赵氏之后拥立为帝,但杨太后已心如死灰,号啕大哭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 遂也投海自尽。张世杰将其安葬于海滨后,意欲西窜占城,但军心已变,无人愿往,只好再返广东,五月初,张世杰等在躲避元将刘自立部追击时,遭遇风暴,船夫、士卒纷纷逃散,张世杰船翻溺水而亡,至此,“岭海间无复宋军旗帜矣”。


史海悠游闾春晖


虽然说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但等到一个朝代或帝国灭亡时刻真正到来时,其画面之惨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恐怕没有几人能承受。比如南宋灭亡时的场景堪称“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即使七百多年后,依然令人不忍卒读。


德祐二年(1276年),蒙元大军包围南宋行在临安,太皇太后谢氏自知无力回天,便以恭帝赵㬎的名义向敌军统帅伯颜投降,至此,宋朝在实际上已经灭亡。但与此同时,不愿降敌的大臣们以丞相文天祥、陈宜中、陆秀夫及大将张世杰为首,先后拥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为帝,并在闽粤一带抗击元军,但在对方的猛攻下,却只能接连败退。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流亡到崖山的南宋小朝廷迎来最后一战。



彼时,蒙元大将张弘范率军2万人、战船400艘,对崖山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意在一举歼灭残宋军队。反观宋军,虽然号称20万人、船只1000艘,但大部分都是官员、太监、宫女及士兵的家属,真正用于作战的士兵和战船很少,所以在战争尚未打响之际,力量的天平便已经向蒙元倾斜。


战争开始前,面对不利的局面,有幕僚向主帅张世杰建议,应该先行占据海湾的出海口,以便战事万一失利,可保护残余舰船向西撤退。然而张世杰考虑到一旦这样做,被元军吓破胆的士兵可能会就此逃亡,所以坚拒此议。为了跟元军背水一战,张世杰下令将陆地上的建筑物全部焚毁,又下令将全部船只用铁索连接在一起,以增强行动的稳定性,并将小皇帝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战争开始后,元军用小船满载茅草、膏脂等易燃物,乘风纵火冲向宋船,意在火烧宋军船队。然而宋军早有提防,事先已在船上涂抹淤泥,并且在每条船上都横放一根长木,以防止敌船靠近,由此使对方的火攻“流产”。张弘范见火攻不成,便封锁海湾并命令路上元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意图将宋军渴死、饿死。与此同时,张弘范还三次派人招降张世杰,但都被对方严词拒绝。


二月初六(3月19日),面对着愈发不利的局面,张世杰只能冒死出击,希望能杀出一条血路。元军多是骁勇善战之人,等到两军一接触,便在箭雨的掩护下猛攻对手,夺走敌船七艘,一路直扑宋军正中央。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纷纷效仿,自知大势已去,便率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主帅既已逃遁,宋军便形同“无头苍蝇”,只剩下被屠戮的份儿。此时,左丞相陆秀夫在龙舟上护卫小皇帝,见此时敌船渐渐逼近,自知已无出逃希望,为避免被俘后受辱,便决意劝说小皇帝殉国(此前,文天祥已在江西被俘,陈宜中逃至海外)。陆秀夫首先驱使自己的妻子、儿女投海自尽,随即将玉玺系在腰间,背起八岁的赵昺奋身跃入大海,就此以身殉国。


在听闻皇帝投海殉国的噩耗后,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顿时哭声震天。在此绝望时刻,追随小朝廷的十余万军民,因为不愿遭受蒙元的凌辱,便相继跳海自杀,以最激烈的方式,来表明自己誓不做亡国奴的意志,其场面之悲壮,真可谓“天地同悲,日月同泣”。



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见《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


张世杰逃出包围圈时,把小皇帝的养母、皇太后杨氏带在身边,希望小皇帝万一遭遇不测后,还能侍奉太后继续寻找皇室之后,以图再举。然而等到杨太后听闻赵昺的死讯后,却是万念俱灰,对侍从们说:“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至此,就是为的保护赵氏一块肉罢了,如今皇帝既已殉国,我还有什么指望呢?”随即,杨太后也投海自尽。



张世杰在草草掩埋杨太后之后,随即也投海殉国(一说为遭遇风暴而落水溺死),立国319年的宋朝至此灭亡(“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引文同上)。



文史砖家


在崖山海战之后,南宋政权彻底灭亡,但这次南宋的灭亡却有其十分不同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南宋灭亡,意味着汉人正统的大一统王朝第一次正式结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这意味着什么呢?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的发展就远远比游牧民族先进,所以国民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身为汉人的信仰。在南宋灭亡时,这种自豪感,这种信仰一下子破灭,再加上宋末帝蹈海身死,因此有无数军民、內监、宫女跳海殉死,这或许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吧。


史海品茗


因为就算自己不死,让元军抓去也是一死!与其死的悲催,不如死的伟大!再就是国家君主都败了,国家政权灭亡了,他们是为了国家为了君主去殉葬了!都说崖山海战之后无中华!大家说说多么惨烈,十万军民虽死,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大家对崖山一战有什么看法呢,你觉得十万军民死的有骨气吗?请说出你的看法!谢谢!


翠楼看天下


这是一种信仰崩塌的结果。人的信仰一旦崩溃这种殉葬在所难免。就像如果明天中国毁灭。最少会有100万人自杀为中国殉葬一样。日本投降时最少有两万日本人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