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爲什麼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爲皇帝,而是選擇了咸豐?

擱淺港灣


【一句話答案】好好的遊牧民族,被儒家文化帶歪了。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個兒子,而咸豐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咸豐比奕訢大了兩歲。

1846年,道光皇帝秘密寫下遺詔,要傳位給咸豐皇帝。這當然是後來大家才知道的事兒。當時這件事是保密的,因為自從雍正是靠打敗自己的好些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他就要防範自己的兒孫之間出現類似自相殘殺的情況,所以固定了秘密傳位制度。皇帝生前不封太子,而是將遺詔寫好放在一個盒子裡,再把盒子放在乾清宮那塊寫著“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那裡整個紫禁城最高的地方。要等到老皇帝去世,大臣們一起打開盒子讀遺詔,才知道皇位傳給了哪位皇子。

傳位這件事,怎麼選接班人,是所有王朝所有皇帝都特別頭疼的事兒。當道光皇帝1846年立下遺詔時,他肯定沒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行使這種秘密傳位的制度,因為後來咸豐傳同治,只有一個兒子,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而同治和光緒乾脆都沒有兒子,他們的繼承人是誰,完全看慈禧太后的好惡。

(道光這人不錯,也不能說沒眼光,就是沒啥定力,選嗣也好,戰爭也罷,都是)

道光皇帝立下遺詔之前,也很猶豫。清朝是少數民族王朝,傳統上是在兒子裡面選最能幹那個當皇帝,這也是部落裡的生存之道。但是建立王朝之後,多少受儒家的影響,對於是不是嫡子——就是兒子的媽是不是當時的皇后,是不是長子,還是比較看重的。但也不是硬性的規定,基本上道光之前的皇帝,沒有一個是長子。

從道光本心來說,肯定是喜歡六兒子奕訢,因為奕訢從小出了名的聰明伶俐,不但能夠每天記住一千個字以上,又拜狀元翁心存為師,精通滿蒙漢三種文字,還自己創造過刀法和槍法,稱得上文武雙全。如果要選最能幹的兒子當皇帝,那肯定該選奕訢。

(鬼子六這倒黴孩子,一點兒不知道猥瑣發育的道理)

這種情勢,道光知道,奕訢知道,咸豐也知道。咸豐的老師是漢人杜受田,他教咸豐說,如果比騎馬射箭,帶兵打仗,分析時政,談論治國之道,你都不如你弟弟。你唯一的機會,就是讓老皇帝認為你品德上勝過你弟弟。

有一次,道光帶著幾位皇子去打獵。咸豐故意一箭都不射。道光很疑惑,就問他為什麼。咸豐就說:現在正是春天,萬物生長,鳥獸也在生育子女,我不忍殺生,免得傷害了上天好生之德。道光聽了非常高興,覺得這個兒子雖然才幹不足,但內心很仁慈,這種人才該當皇帝啊。

道光這種思路,不是關外少數民族選擇強者的標準,而是儒家崇尚仁君的主張,可見到了道光,清朝帝王的漢化程度有多深。

當然,我們後人知道道光皇帝完全想錯了,因為他決定立咸豐為下任天子的兩年後,就是改變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從此中國陷入內憂外患一百年之久。大清帝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身體健康,而且要有國際眼光的領導者,這三條奕訢都有,而咸豐一樣都沒有。

(西方漫畫家筆下的道光、咸豐兩父子。清朝之亡,道鹹即已註定)


楊早講史,不一樣的回答

楊早講史


道光帝在清朝皇帝裡子嗣不算多的,但照後面幾個皇帝絕對是多的了,道光一共九個兒子,老大奕緯出身極為低賤,據說是道光十幾歲時心血來潮幸了一個宮女生下的,道光對這個孩子絲毫沒有好感,但老皇帝嘉慶非常喜愛這個孫子,因為隔代親嘛,還是第一個孫子,道光也無可奈何,那時候道光也是皇子,所以對奕緯並不怎麼上心,過了發矇的年齡還沒找老師。所以奕緯打小就養成自由散漫,頑劣成性的性格,道光即位後才開始重視對奕緯的教育,特地給他找個品行端正的飽學之士當老師,無奈奕緯頑劣的性格讓老師很頭疼,有次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誡他說如果將來為君的話要怎樣怎樣,奕緯不聽還好一聽火冒三丈說出一句讓老師瞠目結舌的話來,他說將來我要是當了皇帝第一個就把你殺了,老師惶恐萬分,趕緊求見皇帝,說起這孩子如何如何,自己要告老還鄉,道光帝一聽就火冒三丈,立馬讓人把奕緯喊來,照著他小肚子就踢了一腳,也不知怎麼就那麼個寸勁兒,不是踢得脾破裂就是踢命根上了,第二天就死了。這奕緯也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皇帝直接打死的皇子。要說道光後不後悔,那肯定後悔啊,一時盛怒還可以理解,出手重了踢死孩子,再冷血的皇帝也不能無動於衷啊。

  •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1808—1831年), 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
  • 皇次子 愛新覺羅·奕綱(1826—1827年) ,順和郡王,幼殤。
  •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1829—1829年),慧質郡王,幼殤。
  •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咸豐帝,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不予贅述。
  • 皇五子 愛新覺羅·奕誴(1831—1889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
  •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年),恭忠親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1840—1891年),醇賢親王,光緒帝生父,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1844—1868年),鍾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1845—1877年),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是道光的兒子簡介,老大奕緯死後,道光帝當時馬上五十歲了,但是膝下沒有一個兒子,都是女兒,老二老三都是幼殤,道光很著急,暗自祈求上蒼,或許是感動了上天,之後道光帝妃子一連串給他生了六個兒子,均長成年,老四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奕詝是在當年的七月初出生的,老五被道光帝過繼給了自己的弟弟綿愷,老六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奕訢。老七奕譞,是慈禧的親妹夫,慈禧的妹妹是奕譞的嫡福晉,他們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光緒帝。溥儀是奕譞的親孫子。

老七醇親王奕譞

老四是孝全皇后所生,老六是靜貴妃所生,按清室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位輪到老四是板上釘釘的事,但道光帝遲遲沒有立儲,這就給人以無限猜想的空間,在1831年以前,皇長子只有奕緯一個,沒有別的皇子跟他競爭,奕訢的生母靜貴妃十四五歲就產了兩子,均早殤,道光覺可能覺得立儲只有這麼一個人選,況且也不招自己喜歡,所以就把立儲這事擱下了,等到長子奕緯一死,道光有些慌了,畢竟那時候快50的人了,沒有兒子,怎麼繼承大統呢?前文說過,道光虔誠地祈禱過,然後他的幾個妃子接連給他生了六個兒子,孝全皇后生奕詝(也就是咸豐帝)的時候也剛剛24歲,但他的兒子此時是嫡長子,地位是無疑的。我看到有文章說咸豐的生母生怕奕訢生在自己孩子前面,求了太醫一副藥,讓不足月的咸豐先降生下來。這說法簡直就不走腦子,首先那時候沒有B超,誰也確定不了未降生的孩子到底是男孩女孩,其次,咸豐和奕訢差了兩歲,就是說咸豐必須搶在奕訢龍種種下前一年多生下來。再者,孝全皇后當時是貴妃,兩年後,道光的孝慎皇后當年死了,全貴妃被晉封為皇貴妃統管六宮,不久後直接晉封為皇后,那年孝全皇后才27歲。地位如此顯貴的她,完全沒有必要拿自己和孩子的健康當政治籌碼。唯一能印證這種猜測的是,老五奕誴的降生,比咸豐小了七天,生母是祥妃,這個孩子後來過繼給了道光的弟弟綿愷,奕誴有個兒子後來又過繼給了咸豐的堂弟奕志為子,並承襲了郡王封號,他就是義和團禍首—愛新覺羅.載漪。

端郡王載漪 (正中)

孝全皇后的晉封速度在有清一朝是非常罕見的,這足以證明道光帝對她的寵愛程度之深。後來的奕訢生母靜貴妃,入宮也很早,也比較受寵,但晉封速度就差了一些,早殤的皇二子、皇三子就是她生的,那時候靜貴妃才不過十四五歲,有人說兩個孩子早夭與靜貴妃孕齡過早有關,其實還有一點,清廷內宮,皇帝妃子生產後,孩子照例要找乳母餵養,然後生母喝回奶湯,一來坐月子沒那麼累,二還還不太耽誤皇帝寵幸。這種現象,用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對孩子的健康害處是很大的。再者,當時的醫療條件確實照現在有很大差距,那時候離抗生素的發明還差一百多年呢。後來的恭親王奕訢是靜貴妃所生的第三個兒子。

恭親王奕訢

咸豐帝十歲的時候,他的生母孝全皇后病逝,道光命靜貴妃撫養咸豐,那時候奕訢八歲,可以說倆人是一塊長起來的,感情很深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二人漸漸長大,不同之處顯現出來了,咸豐老成,奕訢好動,這也應了那句老大老實老二精,儘管實際上一個是老四,一個是老六。道光帝格外喜歡老六,或許是老六身上的許多特點正是自己所不具備的,道光帝是清代皇帝裡以簡樸著稱的,自己穿的衣服補丁打了又打,打一個要五兩銀子,搞得大臣們也上行下效,紛紛打補丁,甚至新衣也要弄破了打上補丁,他們打補丁只要三錢銀子。

道光朝大臣曹振鏞

眼看兩個兒子越長越大,道光也越來越糾結,皇位本應傳給老四的,但老六各方面指標均要超出老四一大截,文韜武略方面老六見地頗高,老四水平並無新意。體格方面,老六習武,咸豐體弱。最關鍵的是咸豐有次騎馬摔了下來,腿摔斷了,估計也沒找到好的整骨醫生,落了殘疾,是個瘸子。皇帝是一國之主,道光前的歷任皇帝哪有不良於行的。立太子一事一直拖到道光26年的時候才確定下來,那時候道光留在人間的壽命還剩四年。至於是什麼促使道光帝最終下定決心立老四為太子的,很多文章或影視劇都講過,咸豐有個好老師杜受田,他知道他的學生資質要照老六差一截,但道光內心最容易被觸動的卻是仁孝,於是咸豐在老師的耳提面命下,通過了道光的考驗,順利接班。

咸豐帝師杜受田

這個原因可能是道光帝選擇咸豐即位的原因之一,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有兩點原因,一個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之分,咸豐的母親在生咸豐時是貴妃,但最後被冊封為皇后,所以咸豐是個根正苗紅的嫡子,而且還是長子(前三個都死了),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這是天經地義的,而且不會有人有異議的。奕訢是庶子,雖然他的生母死後被追封為皇后,但在道光朝,她最高地位是靜貴妃。如果有人還是不太理解嫡庶的概念,我再講個事情。袁世凱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時,生母病故,袁扶靈回老家項城,要把生母葬入袁家祖墳,但當時的袁家族長袁世敦,也是袁世凱的異母大哥堅決不同意,原因是袁的生母生前只是個妾,沒有資格進祖墳。袁世敦的理由無懈可擊,因為禮法制度就是這麼規定的,袁貴為疆臣之首,卻也無可奈何,只好把生母葬在離項城幾百公里遠的彰德(今安陽),併發誓不再回項城。還有一個例子是,民國大人物譚延闓,他父親也是督撫級人物,但自己是個庶出子,家裡地位就不高,他母親地位就更不高了。所以譚的正妻死後,老蔣提出要給他續絃的時候,他很堅決地謝絕了,因為他不想再讓嫡庶問題攪擾他了,更不想讓他的後代因嫡庶問題痛苦一生。民間封建禮法制度尚且有這麼大的約束力,何況皇家作為百姓典範,尤其要遵守這些禮法制度。再者道光帝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真正的嫡長子繼承大統的皇帝,多少也會有一種捍衛這種制度的心理。

譚延闓

選咸豐為繼任者的第二個原因就與道光帝個人情感有很大關係了,咸豐表現出的仁孝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咸豐的生母孝全皇后是道光帝最有感情的妻子,從她火箭般躥升速度就可以看出道光帝對她的重視程度。孝全皇后身後事也備極哀榮,她的諡號是道光帝自己定的,一般后妃死後上到諡號都是相關部門議定後給皇帝一個結果,皇帝同意才算完。這次道光一反常態,親自出馬,可見愛護程度。守靈期間道光帝連續十幾天穿素衣親自祭奠,正式葬入清西陵,道光帝也全程參與了,這在有清一朝是極其罕見的。所謂愛屋及烏,心愛的女人死了,但兩個人的結晶還在,或許咸豐的相貌像孝全皇后多一點,所以道光最終選擇了他。

咸豐帝畫像(皇帝均無照片只有畫像)


天涯蚊子大師


其實道光皇帝比較喜歡奕欣,說實話奕欣這人是個文武全才,在自身的任何一方面都比咸豐好。但是,咸豐(奕詝)比奕欣(鬼子六)大,古代的封建皇帝制度是“嫡長繼承”,咸豐沒犯下什麼大錯是不會被廢太子的,其次是咸豐的母親比較的道光皇帝的寵愛而且還是皇后,可惜紅顏命薄。所以說,道光立咸豐為皇帝有一小部分是看在他和他母親的舊情上,再其次就是咸豐有一個好老師。

不過,就算是鬼子六登上皇位,又有什麼用,只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咸豐也很不容易的,曾國藩是在咸豐時嶄露頭角的。還有,清朝每一位皇帝都很努力的,都很不容易的,除了同治。其實清朝,中國腐敗的真正原因是乾隆和和珅。乾隆你閉關鎖門,大大花費國庫,重用大貪官和珅,引發農民起義,不腐敗才怪呢。

而且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命運不好吧。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有個洋務運動自己還沒有趕上~

不管你們信不信命運,我個人是相信的,天要滅清王朝,要不然為什麼道光不選身體好、能力強的鬼子六,非要選身體差、能力差得咸豐呢。雖然歷史上有一段咸豐帝老師教咸豐裝孝順孩子這一段,但是在道光59歲這年經歷過鴉片戰爭這段屈辱,他應該明白中國需要一個健康和能力強的皇帝。但是他還是選了咸豐,只能說天要亡大清。


三拳歷史雜談


先談野史當中的說法。據當時的文人筆記記載,咸豐的能力較弱,他的老師明白,如果光比才能肯定贏不了奕欣。於是就告訴咸豐,不要在道光面前賣弄才學,要特別在道光面前展現自己的忠孝仁義。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藏拙示孝和示仁的故事。道光在召見兩人詢問政事的時候,奕欣對答如流,而咸豐則一言不發。道光詢問之後就痛哭流涕,表示只希望道光身體健康,自己可以永遠不管政事。外出狩獵的時候,沒有獵取一個獵物。道光詢問的時候,咸豐回答說不忍心殺生。這兩件事情博得了道光的好感。最終讓道光下定決心讓咸豐繼位。

再談正史的記載。道光去世以後,他的遺詔當中,不僅下令讓咸豐繼位,同時也冊封恭親王奕欣。這在清代的遺詔當中獨此一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道光在繼位人選上確實做過反覆的思量。雖然最後選擇了咸豐,但是他依然認可奕欣的才能,並且對他有一定的愧疚,所以才專門對他進行了冊封。之所以選擇咸豐,可能和道光本人性格導致的偏好有關。咸豐相對保守沉穩,奕欣活潑開放一些,相對來說道光更喜歡咸豐這樣的性格。

最後,就算是奕欣繼承皇位,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清王朝的命運。清代政治改革的主要障礙就在於存在著一個特權政治階層,滿清小集團。要進行政治改革,勢必要消除這個階層的政治特權。而這樣又必然使得清政府的政治根基被拔除。所以晚清時期的政治改革均以失敗告終。改革,慈禧做不了,奕欣也做不了。在內部無法解決困局的情況下,勢必會通過外部強力措施來完成這個歷史的必要工作。辛亥革命的出現,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換句話說,清政府的倒臺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必然性。不是換一個統治者就能避免的。


zyb38537240


因為咸豐帝有一個封建帝王最應該具有的品質:“心臟”,或者說叫對這個世界充滿惡意。


道光帝雖然是一個老實人,但是他所面對的是所謂的“三千年之大變局”的時代,雖然他未必知道這對於清朝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但是以他封建帝王的直覺,為這個老大帝國選一個能夠駕馭複雜局面的繼承人是肯定沒錯的。


但是,道光帝選擇並不多,首先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被淘汰出局,這三位皇子都太小。


就剩下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


皇五子奕誴,道光帝很不喜歡他,認為奕誴浮躁,不是一塊做大事的料子,所以果斷的把奕誴過繼給了自己已經去世八年而無後的三弟惇恪親王綿愷,降襲為惇郡王。那麼就剩下皇四子奕詝(咸豐帝)和皇六子奕訢。


說實話,皇四子奕詝外型上並不討喜,因為根據史料,奕詝年輕的時候打獵摔瘸了一條腿,是個瘸子。而皇六子奕訢則看起來高大英俊,並且非常聰慧。


那麼,道光帝為什麼會選擇奕詝做皇位繼承人呢?現在沒有準確的史料可以證實,雖然有野史認為是奕訢師傅卓秉恬棋差一招,但是從正史資料看,卓秉恬並不是奕訢的正式師傅,而清朝自乾隆帝開始,最忌諱皇子結交大臣,所以奕訢應該是沒有可能頻繁接觸卓秉恬,更別說接受卓秉恬支招了。


雖然現在有很多聲音認為道光帝選擇錯了接班人,但是僅從咸豐帝和恭親王奕訢之後歲月的所作所為來看,道光帝的選擇並沒有錯誤。



因為對於傳統王朝而言,一個在人事鬥爭領域的聰明人比一個很有做事能力的人更適合做封建皇帝,更別提咸豐帝另一個優點就是因為他有殘疾,所以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惡意,直白點說,咸豐帝比奕訢更冷血,更堅韌。


咸豐帝繼位之初所作所為和他的爺爺嘉慶帝、曾祖父雍正帝一般無二,他廢黜了道光朝老臣權傾朝野的穆彰阿(曾國藩老師)和耆英,重用閒散宗室肅順,這多麼像雍正重用鄂爾泰,嘉慶帝賜死和珅。


而且他藉著咸豐八年的科場舞弊案處死柏葰更能看出咸豐帝內心的冷血,柏葰其實是道光朝難得的清官,清史稿說他“素持正”、“勤慎無咎”,但是柏葰很反感肅順施政方針,經常帶頭抵制,由於他為官清正,咸豐帝和肅順都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結果藉著科場舞弊案柏葰的傭人收受賄賂的由頭,殺了柏葰。


咸豐帝還在柏葰被殺案中充分表演,一會“垂淚”,一會詢問各親王大臣“柏葰有無屈抑”,還表現被肅順“威逼”,不得不殺柏葰。其實大家仔細想想,肅順是閒散宗室,全靠咸豐帝提拔才能最終主持朝政,肅順明顯就是咸豐帝樹立的幌子;而且清朝最重上下名分,肅順何德何能敢“威逼”咸豐帝?


咸豐帝死時讓肅順等八名大臣輔政,同時又給予慈禧與慈安兩枚印章,這是很明顯讓兩邊互相牽制,這也說明咸豐帝“心臟”,但是他的這種“心臟”對於帝王來說又是非常可貴的品質。



反觀奕訢,在甲申易樞之前,很多時候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不覺之間犯了慈禧的忌諱,對於手下收受賄賂也是聽之任之;然而甲申易樞之後,似乎一下子被打擊殘了,遇事敷衍搪塞,行事拖沓,用歐美學者的話說“改革似乎一下子就停滯了”,很明顯感受到奕訢抗壓能力很差,比自己哥哥咸豐帝差遠了。


因為咸豐青年時期的殘疾,所以他的抗壓能力和心眼都比奕訢多不少,而奕訢則更像是溫室裡的花朵,受不了一點兒打擊。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道光帝沒選擇奕訢而選擇咸豐帝,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是正確的。


蘭臺


根據清朝人的筆記記載,道光皇帝最終立咸豐為帝而不立恭親王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父子幾個人去打獵時,恭親王打了很多的獵物,每發必中,但咸豐卻一隻兔子都沒有打到,道光皇帝問他為什麼一個獵物都沒有打到。咸豐說看到那些獵物都是父母子女在一起,自己實在不忍心把他們打死。道光皇帝聽了之後很感動,把自己的弓箭都扔了。他覺得咸豐是仁愛之人,可以成為一個好皇帝,於是下定決心立他為帝。而沒有立無論在那方面都比咸豐要強的恭親王為帝。這一決定也為清朝的衰落打下了根基。如果恭親王能夠為帝,從他後來的政治才幹來看,他肯定能夠成為像康熙皇帝一樣能幹的帝王。而且他也比較長壽,對於清朝當時的政局來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清朝當時的權力也就不可能落入到沒有讀過什麼書的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實際上統治了中國半個世紀,清朝也就是在她的手中衰落的。一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竟然連最基本的外交原則都不懂。聽任義和團去攻打外國使館,造成了八國聯軍佔領北京,而她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的奇恥大辱,實在是可笑之極。


純齋


咸豐這個人其實情商非常高,對著道光帝他非常能演而且演的都非常和道光帝的心意。

咸豐的母親是道光的皇后,兩人的關係相處的非常融洽,而恭親王的母妃只是一個寵妃,地位而言恭親王明顯不如道光,而咸豐作為道光的第四個兒子,但是道光帝前三個兒子都早死了,咸豐其實就是嫡長子,雖然滿清沒有嫡長子制但是對於咸豐而言只要不犯大錯誤,以他的地位繼承皇位是很正常的。

咸豐這個人非常會說話,咱們舉個例子:

一次道光帝帶著一幫皇子去打獵,其他皇子比如恭親王收穫頗豐,但是唯獨咸豐就啥都沒有,但是到了道光帝問他為何之時,咸豐就拿著他老師的話就說:“時方春,鳥獸擎育,不忍傷以幹天合。”這一答就非常有水平啦,瞬間抓住了道光帝的心。

等到道光生病之時再次召見兩位皇子入宮,這次就是定下儲君了,道光問了兩位皇子如何治國,老六回答的非常順溜,咸豐呢聽了自己老師的話就只是在那裡一直哭不說話,這就讓道光確認了儲君的人選,虛偽的咸豐感動了道光接了大清國的接力棒。


Sylar弈


道光皇帝之所以選擇咸豐當皇帝除了咸豐是嫡子,是君主繼承的準則,道光也遵守這條規則,當然也不一定要遵守,還有就是咸豐演技一流,用自己的演技征服了道光的陰,最終讓道光下定決心立咸豐為帝。

道光晚年,最有資格爭奪皇位的只有道光的四兒子和六兒子。咸豐本名叫奕詝,排行第四,他是皇后所生在爭奪皇位上這個很有優勢,而恭親王也就是奕欣在身份地位上是差了咸豐一截的。可是奕詝有自己的問題啊,他的腿腳不好,有點拐角,形象不是很好,當皇帝至少有副好的面貌嘛。奕詝的才能也比不上奕欣,就因為這兩個因素,奕詝和奕欣同在一個起跑線上,奕欣甚至比咸豐還佔點上風,因為道光更喜歡奕欣。道光為了決定誰繼承皇位,也對他們進行考察。一次叫上他們一起打獵,他們知道這是道光考驗他們啊,於是他們分別請教自己的老師。奕欣的老師認為只要奕欣發揮正常水平絕對贏定了瘸腿的奕詝,就建議奕欣發揮正常水平就行了。而奕詝的老師則劍走偏鋒,知道奕詝這個瘸腿的皇子,別說打什麼梅花鹿了,也許連個兔子也打不了,於是給奕詝出了個主意,讓奕詝充分發揮他的演技就能贏了奕欣。打獵那天,奕欣發揮的很好,收穫頗豐,道光很高興。而奕詝呢,手上一根毛都沒有,於是就問奕詝怎麼回事。奕詝那時充分發揮了自己演技,用悲天憐憫眼泛淚光的表情對道光說,春天到了正是動物繁衍生育的時候,自己不忍心下手啊!道光對奕詝表現出的仁愛之心很欣賞,說他有仁者之風,奕詝在道光的心裡大大的加了分。奕詝的表演都是老師教的,有時偽裝的好也是可以加分的。

有一次道光重病,決定對他們來一次最後的考察。他們也分別請教了自己的老師,各自有了主意。那天兩人在道光的床前,道光就說要他們分別說出怎樣當一個好君主如何去管理國家。急於表現的奕欣按照老師教的立刻先說了起來,奕欣的才能確實不錯,他洋洋灑灑,滔滔不絕的說了很多治國的道理和方法,道光聽了很滿意。到了奕詝這個時候,奕詝知改說的都被奕欣說完了,自己還能說什麼呢,說再多也比不了奕欣。因此他按照老師教的方法,立刻痛哭流涕,淚水滿面,很傷心的對道光說自己從父親生病哪天起悲痛欲絕就天天祈禱上天讓父親儘早安康,哪來顧的上學習什麼治國之道啊,只要父親能安康,就算奕詝折壽都行。奕詝出色的演技感動了道光,認為自己這個兒子真是性情中人啊,以後將是個仁者之君。所以道光最後立了奕詝當皇帝,立奕欣為恭親王。

奕詝做咸豐皇帝時,清朝已經衰落了,他也無力去援救了,再厲害的演技也替代不了能力上的不足,清朝在咸豐的手中逐步走向死亡。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道光一生有9個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奕緯,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叫奕誴,皇六子叫奕訢,皇七子叫奕譞,皇八子叫奕詥,皇九子叫奕璤。

不過,到道光立儲的時候,皇長子、皇二子、皇三子都已去世,皇五子過繼給了惇親王綿愷,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才幾歲,不具備成為儲君的能力。

所以,道光真正可以選擇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道光和他的兒子們)

那麼,這兩個皇子的條件分別怎麼樣呢?

首先看看皇四子奕詝。

奕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

奕詝自幼出過天花,一臉麻子。

另外,奕詝在做皇子的時候,有次在南苑打獵,不慎從馬上跌落下來,傷了腿骨。雖說得到御醫的救治,但卻落下了跛足的殘疾。

除了外形欠佳,奕詝資質平庸,在學習和騎射上也毫不出眾,實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

再看看皇六子奕訢。

奕訢的生母是靜貴妃,也是在孝全成皇后去世後,統攝後宮多年的實際掌權人。

奕訢生得一表人才,且“天資穎異”,文武皆備,就連奕詝的老師杜受田也承認他是萬里挑一的好苗子。

這樣一比較,奕詝和奕訢誰優誰劣那就一目瞭然了。

(資質平庸的奕詝)

那麼,為大清江山著想,道光用腳指頭也知道該立誰為儲君了吧?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卻立了不論外形還是才幹都不出色的奕詝呢?

我認為道光之所以要立奕詝,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奕詝子憑母貴。

孝全成皇后並非生了奕詝之後才受到道光的寵愛,而是她從進宮始,就一直很受眷顧。

據《清史稿》記載,孝全成皇后16歲的時候,以秀女的身份入宮,憑藉清麗脫俗的氣質吸引了道光,並從嬪的起點開始晉級。

按說不少能選進宮的,基本上也就是從答應開始,也就比宮女好那麼一丟丟的身份做為起點,實在長得不錯的才被封為貴人。

此後她又不斷得到晉升,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晉升為僅次於皇后的貴妃了。

所以,孝全成皇后起點比別人高的原因,全靠她自己。整個清朝論誰晉封得最快,那非她莫屬,並且人家還真是沒有靠什麼育嗣有功啊這樣的由頭。此情此景,只能說道光對她是真愛啊。

正是因為道光寵愛孝全成皇后,所以道光十一年,孝全成皇后生下奕詝,道光老來得子,對奕詝的關注和疼愛那就非同尋常了。

後來,由於道光是個直男,凡事都要他說了算,孝全成皇后統攝後宮後,工作上諸多讓他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說大事小事都要他說了算,孝全成皇后天天被批評,內心極度壓抑,最後鬱鬱而終。

這事讓道光頗有些覺得對不起她,所以在立儲的時候,立奕詝為儲君,難免有這方面的原因。

(頗得寵愛的孝全成皇后)

第二,奕詝是實際意義上的長子。

清朝在立儲的制度上,一直是立賢不立長。但由於受儒家文化影響,自康熙起,都曾有過立嫡子為繼承人的舉動。

道光自己就是嫡次子,由於嫡長子早夭,他便成為了實際的嫡長子,而他之所以能繼位,正是守成的嘉慶帝特別看重嫡子的緣故。

因此道光繼位後,由於皇長子、皇二子和皇三子的相繼去世,皇四子奕詝成了實際上的長子,再加上生母又被晉封為皇后。因此奕詝的嫡長子的身份在無形中得到了大家的默認。而道光亦將他視為自己嫡出的兒子,選他為繼承人,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第三,遵守“立賢”祖制。

前面說到清朝有“立賢不立長”的祖制。

康熙立儲的時候,先是立嫡子胤礽為太子,後來廢掉他後,又以賢為標準,最終立了“仁孝”的皇四子胤禛為接班人。

由此可見,“仁孝”也是作為接班人的考核之一。

奕詝雖說資質平庸,各方面都不如奕,但他有個好老師杜受田,另外他還是個好演員。為什麼這樣說呢?

有兩個故事可以說明。

一個故事說的是道光帶皇子們去打獵,想看看他們的騎射能力如何。

這是奕訢的強項啊,所以奕訢擼起袖子使勁幹,等活動結束的時候,成了當天捕獵最多的皇子。

奕詝兩手空空,根本就沒有去捕獵。

道光很納悶啊,於是問奕詝。

結果奕詝說,正是萬物生髮的春天,許多動物的腹中都有幼子。此時去捕獵,不光死掉了成年的獵物,而且連它腹中的幼子也遭遇不幸,想想,實在是於心不忍。

道光一向想做個明君,聽了這話,當然覺得好有道理,奕詝仁愛。反過來捕獵最多的奕訢就成了殘忍的代表。

(名師杜受田)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道光重病,覺得自己就要嚥氣了,所以把奕詝和奕訢召來問話,也是想最後敲定立誰為接班人。

奕詝和奕訢來後,道光問了點治國安邦的問題。

這是奕訢的強項啊。所以奕訢滔滔不絕,說得有條有理有見地。

反觀奕詝呢?光是跪在地上涕淚不止,痛切非常。

道光看到奕詝哽咽不止,連話都說不出來的樣子,心裡很感動,覺得他孝道。這樣一來,強於條陳時政的奕訢的表現就變得不近人情了,想嘛,爹都重病不起了,不去噓寒問暖,還在那滔滔不絕說什麼政務,這不白眼狼嘛!

然而,奕詝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正是老師杜受田給出的主意。

因此,資質平庸的奕詝就靠著“仁愛”和“仁孝”打敗了文武全才的奕訢,最終得到了道光的認可,成為清朝第七任皇帝,是為咸豐皇帝。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拋開一切野史,來講一講道光立嗣問題:

道光共有九子

第一子奕緯,生卒時間: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壽命:24歲,無子。

第二子奕綱,生卒時間: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初八,壽命:4個月。

第三子奕繼,生卒時間: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壽命:一個月。

第四子奕詝(咸豐帝),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日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壽命:31歲,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六月被其父道光帝密定為皇儲,子2人。

第五子奕誴,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十五日至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十九日,壽命:59歲,子8人。

第六子奕訢,生卒時間: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壽命:67歲,配享太廟,子4人。

第七子奕譞,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壽命:51歲。

第八子奕詥,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月二十六日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初四,壽命:25歲,無子。

第九子奕譓,生卒時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壽命:33歲,無子。

首先,道光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是年齡跨度非常大,長子和幼子相差37歲。其立嗣是在1846年,第七子6歲,第八子2歲,第九子1歲,存在太多不穩定因素,也無法預料其資質,所以這三位可以忽略。

剩下的皇子中,第二子只活了4個月,第三子只活了1個月,且出生時道光長子奕緯已經18歲+了(按照清例已經結婚),這種年齡差那麼大且旋即夭折的孩子,不可能照野史說的一樣,因為他們的幼殤影響了對奕緯的培養,故而奕緯記載被踢死一說的《老太監的回憶》其實不太值得推敲。

言歸正傳,在此情況下第2.3.7.8.9皇子均無繼位可能,剩下1.4.5.6皇子。

如果道光在1830年去世,那麼他的繼承人是無法選擇的,彼時他的兒子只有奕緯一人,然而命運讓他活到了1850年,這選擇發生了變化。

奕緯大約在少年時得了愛新覺羅家的遺傳病,即跗骨瘡,這一疾病在愛新覺羅覺羅家很常見,著名的怡親王胤祥、榮親王永琪身上都有,但讓道光沒法接受的是奕緯的生育能力也可能因此受到了影響,所以其在去世前幾年已經完全失寵。另外其雖然武力出色,但是文化水平不行,資質也一般,隨著疾病一步步吞噬著他本來出色的武力,他身上已經沒有什麼閃光點了,因而他和道光的父子關係並不好,也就有了傳聞的源頭。

最終在1831年,奕緯去世,結束了他悲劇的一生,道光也因此沒了繼承人的人選。

兩個月後,事情發生了變化,道光又有兩個庶子出生,早幾天出生的第四子是寵妃全妃所生,晚幾天出生的第五子是祥妃所生,不同於野史所說的出生早晚影響了他的繼承順位,他被過繼出去同樣是在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道光已經確定儲君的時候,清朝向來有這樣的慣例,比如確定弘曆為繼承人時過繼了弘時,確定永琪(沒當上皇帝)為繼承人時過繼了永瑢和永珹。

不說廢話了,剩下三個孩子的優劣勢是:

皇四子:老實善良,穩重謹慎,年齡居長,其母受寵,並在其四歲時被立為皇后,不過此時已經去世,皇四子在政治上明顯是一個保守派,但他身體是最差的,並且因為一次打獵摔斷了腿,另外,他長得最像道光。

皇五子:身體最好,頗受底層人愛戴,但學業最差,也無心帝位。

皇六子:勤奮好學,人最聰明,母親在世且得寵,文武雙全,他有典型的改革傾向,擅於接受新事物。

一、道光帝本身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並且前代已經出現過乾隆推倒康熙的政策,嘉慶誅殺乾隆的寵臣這樣的事件,並且在1840年剛剛經歷過鴉片戰爭的道光對改革派有非常嚴重的牴觸心理。

二、母親在世的未成年人又有另一個問題:子少而母壯,這是歷代都儘量避免的一個情況,這一情形在皇四子身上已經不存在(母親去世),而皇六子身上存在。

三、少年賢明而長大改變的例子很多(如胡亥、隋明帝、宋光宗等),嫡長子繼承製在封建王朝有先天優越性,皇位更為穩固。

故而為了自己的身後事,也為了皇權的良性傳遞,選擇了皇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