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慈菇、慈姑、茨菰、發音都差不多,其實指的也是同一種東西,它與芡實、蓮藕、茭白、水芹、蓴菜、菱角、荸薺並稱為水八仙,也叫素八仙。這東西菜市場一般不多見,除非是在偏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的菜市場中,一到季節,才會小籮小筐的堆著賣,像賣青椒西紅柿那麼自然。

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相對來說,很多人熟悉慈姑卻是在汪曾祺先生的書裡,汪先生書中提到沈從文先生家做的一道菜是慈姑炒肉片,也提到自己不喜歡吃慈姑的“嘴子”,兩方面都讓人印象深刻。

對我自己來說,如果一定要吃慈姑的話,我倒是更喜歡吃嘴子的。吃嘴子比較輕鬆,能吃出葉莖類蔬菜的口感,煮爛了以後,很吸味道,吃多了也不覺得怎麼樣。不像慈姑塊,明明也沒多大,卻感覺怎麼都吃不完,飽腹感特別強,雖然有粉,吃起來卻既不脆也不像土豆那樣有面糯的口感,油鹽也難進入,每次吃慈姑都像完成任務,不吃完不準離席那種。

平常難得買一次來吃,一年中唯一買的一兩次不是燒肉燒湯就是炸成慈姑片,好吃是好吃,卻不會想著第二天再去買來吃一頓,就是這麼冷感,但一到季節還是想著要吃一下。眼下陸續有慈姑上市了,想起來這麼一吃。

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先說炸慈姑片。做這個吃食得費點功夫,難度主要在切片上,慈姑不好切片,處在脆和粉的中間地帶,比較容易切斷。片切好以後,真正做起來倒不難,經常下廚的話,倒小半鍋油燒熱,把慈姑片分幾次放在漏勺裡浸油撈炸幾下就得了,瀝油同時順帶撒上辣椒麵和鹽,當零食吃。如果平時不常做菜,嫌炸過的油浪費的話,也可以用平底鍋弄,在平底鍋滴塗少量油,小火慢煎兩面,調味也是那兩樣就行了。

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慈姑炒肉片,我做這一道菜時,要麼事先把慈姑片焯到半熟,要麼就是慈姑和肉片炒攏以後,加一碗湯加上鍋燜煮到收汁,放鹽和醬油提味,這樣做出來比較適合我喜歡的熟度,慈姑味道也能多有一些。直接入慈姑片幹炒到熟的做法就沒試過,想來慈姑片得切得薄一些才行,但慈姑實在不好切片。


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慈姑還可以挨著紅燒肉一起燒,濃油醬赤的一鍋做出來,再油鹽不進也能多出幾分味道來。

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慈姑燜雞燜排骨,先加幹辣椒姜蒜熗鍋,下雞塊或排骨和切小的慈姑炒香,加調味料初調出個味道來,然後加水或加湯燜煮到自己喜歡的熟爛度,嚐嚐味道,再添加些胡椒粉之類的,出鍋撒點蔥花青蒜面,香。

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嫌麻煩的話,直接熬一鍋排骨慈姑塊湯,排骨稍微選肥一點的,太瘦煮不出油花的那種排骨不適合煮慈姑。

收尾來一道酸醃菜炒慈姑,下飯。酸鹹味適度的溼鹹菜,用來炒慈姑,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慈姑本身沒有什麼味道,用鹹酸的菜葉一潤就豐富起來了,不用放多少油,小火多炒一會兒,把酸菜的味道炒出來,收汁到慈姑裡去才好吃。

慈菇如果這樣做,就不難吃了

如果覺得慈姑太硬,就多加水直接燒成鹹菜慈姑湯,慈姑放得少一些,用那湯泡飯吃,是真不錯。

也有比較小的慈姑品種,那個吃起來感覺壓力就小很多,不過不太常見菜市場裡頭有賣。

你那兒常見慈姑嗎?你平常又是怎麼吃慈姑的呢?

(圖片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