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爲何不願穿「白大褂」?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在今年開學季,記者調研發現,過去異常火熱的醫學專業似乎遇冷,不少莘莘學子對從事醫學專業望而卻步。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一些醫學院負責人表示,醫生這一職業風險大、門檻高、報酬低,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穿上“白大褂”。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但即使這樣,醫學教育也必須是精英教育,需要歷經從基礎到實踐,再到人文的系統培養過程。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首先,“醫鬧”問題,就業形勢嚴峻。

近年來,醫鬧糾紛不斷髮生。有時候,家屬和醫生的矛盾不可協調,家屬動不動就因醫生沒有搶救病人成功而遭到醫生的謾罵、毆打,最嚴重的是醫生以辭職為結局換回醫院名譽。其實99.9%的醫生都是很有仁德之心的,但是種種社會現象的發生不斷逼迫著醫生。對於醫生這一特殊群體,並沒有比較完善的法律維護他們的權利。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然後,醫路漫漫,工作時間長、工資不高

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規範化培訓+主治考試+論文基金=14年的小主治 +5年+幾篇SCI論文+省廳級別課題至少2項+考試通過=19年的副主任醫師 +5年+國家自然+3分以上SCI論文幾篇+考試順利=24年的牛逼的主任醫師+患者咣咣兩錘子

經常能在新聞上看到醫生24小時隨時準備著,倚著冰涼的牆壁就睡著了,他們的辛苦可想而知。

規範化培訓3年,其間沒有工資可領,在工資偏低、就業心態等綜合因素下,許多醫學生紛紛跑去製藥企業當醫藥代表,就有點浪費人才。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最後,擇業高不成低不就

在我國,省級醫院基本只招博士、碩士,地市級醫院至少要求碩士學位,部分碩士、本科畢業生去二甲醫院,專科畢業生去縣級以下的醫院成為常態。通常,醫學生不願去小城市或鄉下,即使願意,還要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且只有證書沒有學位,以後不準報考臨床專業研究生,這意味著幾乎沒有希望再進入三甲醫院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