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跡大橋

三秋月照雙虹影,寒水霜染金陵天。望橋通半帆寒影,泓月展六朝峰巒,淑氣登浮水金帶,玉宇環山色波光,銀盤浮鱗紋盪漾,瀲灩融雲影當空;扁舟漂過,簫聲瑟瑟處處,姿若虹霓影搖幻夢,五洲客醉寧天。南京長江大橋是南京的標誌性建築、江蘇的文化符號、共和國的輝煌,也是著名景點。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的特大橋,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大橋建築由正橋、南北橋頭堡和南北引橋組成;公路橋是溝通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鐵路橋是連接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幹線,是國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脈。


印跡大橋


大橋南北兩岸的橋下,都有遊賞公園,並有電梯直抵大橋橋面。踏入南堡公園,蕭蕭涼意送來草枯葉落,園裡枇杷卻還一枝獨秀地繁花競放,寒涼裡的朵朵潔白,小花簇簇聚生,傲霜潔白無瑕,暗香浮動成深秋一景,待轉年布穀飛來,金黃色綴滿枝頭,獨領風騷的耀眼溫馨,是別具一格冬華夏實。公園裡阡陌盡染秋色,光束在淡淡的氤氳,搖曳著凋落的朦朧凝結一身紅裳炫酷。雅園裡爛漫的金菊寒生黃花,玉節光華的清純拋入流逝的心音,黃花堆積追憶四海凌雲的岑寂,光束斑駁笑酌黃花孤悽的東籬,山雀旋飛在搖曳著黃花的驚容,浸著落葉風淚寄寓著風霜的心殤;揮別著靚麗的斷煙溶於秋水長江之中,寄予黃花的凌寒不凋、傲霜挺立,在微涼中雕琢著詩詞片闕的綺麗佳作。

秋風的寥落,園裡步入又一個漫天飄落的瀰漫,沉思匆忙的光陰流逝,回首熟悉陌生的過往;聚散無常的飄零,帶著樹葉風曳的沉湎迷醉,在風霜旋轉中翩然而落,風拂過,泛黃的翩翩一去不返。佇立在風中飄搖的碎片下,離別的風景緩緩帶走了印記,指尖的明媚淺移曾經霜白的銅環,寂寂的梧桐樹霜染潮溼,收藏了那一行水木清華,婉兮清揚的詩詞,再次相遇青蘿拂綠的時光裡,陌上的繾綣一染水墨煙榭,紫薇的簌簌跫音,開啟了那江楓漁火的繁華笙歌,風的花箋,鼓響蘭舟風鈴的淺吟長歌;江邊的蘆葦揚花白茫茫一片,風采秀麗迷人,遠遠望去,心胸為之豁然開朗,兩岸的靚麗長廊帶給人們甜美的憧憬;在這寂寂晚秋,幻世雲煙收攏霜露過後的滄桑,流逝了溫馨的過往,輕輕觸及那永恆的印記。


印跡大橋


在公園的橋下,舉目仰望長江大橋江中正橋,只見鋼桁梁結構參差交錯,共有9墩10孔,弦菱形桁架採用懸臂拼裝法架設,眺江面蘭舟入畫,徜徉在煙波裡,拖著瀟湘的山水,漂泊於淡淡的蒼茫,眷戀船頭細品素緣年華,江水唱著離歌印蹤在夜色迷離中心了無歸處;大橋的橋墩基礎採用重型混凝土加管柱沉井澆築,鋼桁梁採用優質合金鋼杆件在現場鉚接拼裝架設,粲然意蘊著靜美的演繹,娉婷溫婉素心的縈繞,犬牙交錯的闌珊,望秋水沁入幽夢,拂來的愜意慵懶的蜷縮在河床上沉醉。綠水掩映之下,反射出金碧錦繡的光彩,宏偉的突兀兀地立在橋墩上,鶴立雞群的高聳巍峨。深植江底的橋墩,筋網砼築在這深達數十米水裡,均疏密精巧,透著古典和巍峨,層層高起,合抱縈行柔和的圓頂,高挺的放射出美麗的光彩,矗立了橫七豎八的工字鋼,脫穎而出的新奇鉸接,氣魄雄偉而且佈局嚴整,整個建築淡雅的氣息,達到了雅緻秀氣的藝術高峰。

這組建築,佈局周密,銅鐵鑄造尖形斜頂,與橋墩的立式軟連接的柱式裝飾,建築材料與經典時尚,浪漫與莊嚴的氣質,盡顯雍容華貴,反映了當時我國自主造橋技藝的精湛,其簡約雅緻的外立面,簡潔對稱,功能的佈局嚴謹,融古雅簡潔於一體的獨特藝術精髓;平實而精緻焊接技巧,顯得自然和質樸,槽鋼和槽鋼的鉚合,牢固且簡潔實用,造型簡練大方,整體和諧搭配相容性極強;頭頂上是雙屋鋼樑頂,灰色主調,層層疊疊要穿透蒼穹一窺天堂,鐵路公路一體分層的鋼構建築技巧,立體感和藝術感都給人超群的印象;不只是豪華大氣,更多的是愜意和浪漫。

鋼橋靜靜倒影著波光粼粼的水紋,朦朧、浪漫之感油然而生。就彷彿編織了一個明快美麗的夢想,給人的感覺端莊典雅、高貴華麗,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整體營造出一種華麗、高貴、溫馨的感覺。橋下的江水東流,落寞清雅地照出你的素顏,寂寞荒蕪了歲月,在時空的漩渦裡失落了惆悵;長江水斑駁的波瀾嘆息成漁舟的蓑笠,在夢裡囈語煙波萬里的浩渺,綢繆的獨自闌干是一生不變的守候。


印跡大橋


從橋下乘坐電梯直達橋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橋頭堡建築,橋的南北各有一對複合式橋頭堡,大堡塔樓為米黃色,分立於大橋兩側,外觀氣勢非凡,別具一格的造型,高低錯落有致.感覺渾然一體的幽美恬靜,大堡高高凸出公路橋面,頂端為鋼製“三面紅旗”呈飛躍前進狀,象徵著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立柱託舉出大堡平臺,牆面砂漿平掛,暗鐫雲紋朦朧模糊不清,夜晚燈光閃亮,兩岸燈火輝映,橋頭堡雕塑上的鈉燈光束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面,大橋凸顯更加耀眼奪目。秋日太陽的羞澀,漫撫落葉簌簌的金黃,深秋的色彩,輕柔的縷縷片片,隨風揚落葉敲打的和諧輕音樂,滴落在大堡周圍,輕輕柔柔的蕩起了漣漪,點打在牆面上敲出神秘的韻律;那絲絲飄飄渺渺的秋霧若隱若現吮吸著俊美,拂去寧靜的愁思,點點詩意品讀著淡淡的舒爽韻味。

小堡位於大堡向引橋方向,結構、外型、顏色與大堡類似,僅體量略小,給人以靜中有動的感覺,玲瓏精巧,秀美而典雅。小堡凸出公路橋面的部分為灰色“工農兵學商”混凝土群像,通過完美的典線,精益求精的細節處理,帶來不盡的舒服觸感,是整體明快、簡約、單純風格的最高境界;群像上各有一座高10餘米的工農兵等五人雕塑,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五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具有典型的文革文藝風格。一層秋涼的綿長,秋霜在雕塑滑過涓涓四溢,回眸絢麗芳菲的寧靜,融入那灣灰色墨卷,綿綿清愁感傷在細碎凝結的文革歲月的篇章,雕塑上淡淡的燕語悄悄帶去馥郁的秋音,盪開秋雲的潺潺流淌,在寂寥的歲月氾濫出朦朧的感動,溫馨的呢喃在心海里流淌。


印跡大橋


踏上正橋躑躅而行,橋身直跨長江兩岸,猶如一道絢麗彩虹,亦像一條巨龍,把兩岸連接起來,忘情地書寫著最深的點綴;全橋設計精巧、造型優美、氣勢恢宏雄偉,微藍天空倩影婆娑,靜聽紫陌旖旎絢麗,遠遠望去,鐵骨傲氣高高聳立在長江兩岸,橋面是砼澆築而成的,橋的兩旁是光滑了的石柱護欄,欄杆用花崗岩砌成,秋日明媚中絲絲透漏出執念,留下了藝術的綿綿絮語,在瓣瓣飄舞的韻雅流年裡,靜怡的感受心動的漣漪,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杆上嵌著鑄鐵浮雕,其中有向日葵鏤空浮雕、風景浮雕、國徽浮雕。都是描繪祖國山河風貌和歌頌當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巨大成就,堪稱“新中國紅色經典”。這座古韻悠悠的大橋,走過風雨,歷經豔陽被秋霧細細的籠罩著,矯健而又不失優雅的身姿,橋上的石板略顯溼潤,細細的霧珠散落在上面,千姿百態、奇巧絕倫,橋下是琴瑟和鳴的淙淙流水,萬物之靈長,也無法阻止它奔流的腳步。整個的鋼筋混凝土是有生命的建築,它是人類用智慧,創造出來的即有輕盈靈巧的美感,又是匠心獨運氣勢磅礴的大作。

橋的兩側鑲嵌著霓虹燈柱,這些燈柱夜晚變幻著各種顏色,把大橋裝點的五彩繽紛,大橋上的路燈是以白玉蘭為主題,晚上光燈齊放,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路燈的一偶,過度繁華的擁擠,伸開雙臂擁抱季節的痕跡,看大雁南飛,草木枯榮的飛動,突兀天空的廣闊浩瀚;幾抹剪影演繹,在流年細數著煙霧的遙寄。歲月記憶中的古樸蒼老,領略著大橋的矯健雄偉,霜染猶如白玉雕出的橋欄,古老的韻味,帶你領略縱橫裨益,跨越古今的和孚交流,每天如織的人流,把橋邊的石板路踏抹的光滑圓潤。

大橋中間的隔離帶,種滿了花草,從橋上經過,一年四季都有怡人的美景,野菊在隔離帶間金黃盛開,宛若團團金色的雲彩飄落江岸,藏著帶霜的幽幽,在大橋臨水而坐,樹木草芥飄落了斑駁的美麗,英姿獨綻歲月的交替,輕擁一瓣水色的清潔傲然,悠坐秋風的深遠心事,安靜等待清澈空若的翻卷,訴說交錯光陰的靜好,溫婉盈然的放遠淡淡的世俗,放遠困惑的黯然,坐下畫意橋景的韶光,望輪迴交替的素淨,織就美好詩情,寄語大橋秋天靜墨滴香,把清秋映入風華雪月,典藏清夢的節奏,踩下這季秋裡的眷戀。

秋聚攏著寒意和寂寞,在雲水過往,歷經蒼桑後,大橋成滿目瘡舊的景象。近半個世紀的兜兜轉轉,一代人也跟隨大橋漸漸的蒼老,再睜開佈滿滄桑的雙眼,依然能看見握緊黃昏下攜手相依的身影,五十載的輪迴期許,無法挽留的繁華風運輾轉的蒼涼,細數蕭條的光陰,遺落了一波惆悵酸楚,放遠清秋,靜許走過韶華幾度,作別涼秋,把舊夢堪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