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藍凌與釘釘的「融合」,泛微和騰訊等的「連接」就不夠看了

9月27日,泛微舉辦e-cology 9.0產品發佈會,會上成立與上海CA、契約鎖、騰訊企業微信的戰略聯盟。

而就在前一天,9月26日,藍凌召開發佈會,宣佈獲得阿里巴巴釘釘的數億元戰略投資。

一前一後,針尖對麥芒。

同樣是合作,呈現給外界的結果卻走向了兩個極端。後者像是從戀愛到婚姻,前者卻更像是在被動防守。

藍凌與泛微,同屬協同OA領域前三甲,且均選擇牽手互聯網巨頭,但最終為何會走向兩條完全不同的路?藍凌強調與釘釘的 融合”,有了戰略投資,並即將融合打造新產品與服務;泛微選擇與騰訊的“連接”,止步在基礎的消息流打通。

泛微的強勢,牽手騰訊

從泛微說起。

泛微、藍凌,皆是管理軟件領域的老人了,至今十數年近二十年的歷程,雙雙成為協同OA這個細分市場的領先品牌。在面對移動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這一波波浪潮時,雙方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牽手互聯網巨頭。

然而市場層面又有些許不同,即泛微A股上市後,在市場綜合表現上暫時領先了藍凌。於是,市場的老大與市場的老大很難牽手成功,因為它代表著傲嬌,代表著強勢。因此在和釘釘做了接觸之後,同樣希望保持主導的泛微最終轉而選擇了企業微信,這個在行業內看來是騰訊戰略性防守的2B產品。

道理也很簡單,市場老大話語權更大。

騰訊的“連接”,折戟2B

再看泛微牽手的騰訊,一如既往的連接打法。

騰訊確立下連接的戰略後,在C端取得不錯的成果,比如個人社交的連接、遊戲的連接,而依靠流量加持的騰訊C端業務生態,也是過得相對滋潤。也因此,行業一種評價就是“合作?給流量!投資?給流量!”

但在B端,騰訊雲、企業微信等雖延續著“連接”的套路,結果卻並不理想。不談業務本身已經被阿里雲、釘釘遠遠拋下,現在的局面已成防守的意味更重,就連騰訊一直擅長的以流量換生態也顯得有心無力。

實際上,根源在於To B是複雜業務,具有決策鏈條,流量並非重心,有流量自然更好,但核心永遠是產品所創造的價值。因此,企業微信以及此前的騰訊企點、RTX、企業QQ等to B產品,即便是騰訊所出,卻總是難成大器。

舉個例子,據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數據顯示,號稱擁有10億用戶的微信開放給企業微信導流後,轉化率僅有0.8%。

為什麼在C端嫻熟的套路,B端玩不轉了?

藍凌的選擇,心思很遠

藍凌就看得很透。給再多流量,真正能轉化為客戶的能有幾個?很難。尤其是對擅長中大型企業的泛微,側重大型、特大型企業的藍凌,更是意義不大。深耕企業服務領域十數年,藍凌很清楚企業選型時考慮的是價值,是安全,是切實地解決掉問題。這是連接,是流量無法帶來的。

藍凌看重的是什麼?

就像藍凌在發佈會上的回答,兩者的合作從釘釘剛成立時就開始,當時藍凌專門派出團隊駐紮在釘釘,一起研發產品,主攻協同管理軟件。隨後進入很長時間的“相互觀察期”,兩者不斷交流在企業服務市場、產品和技術、客戶之間的體會和趨勢走向,不斷觀察對方的使命感、價值觀、發展理念。

簡單盤算,從開始到戰略投資,三四年時間。藍凌花了三四年時間在等什麼?藍凌對未來的野心很大,也直言不諱,希望從眼下的協同、OA走向智慧辦公。

可以說,藍凌也不缺錢,不缺產品,更不缺客戶,它缺少的是一個更大的、契合的平臺,能夠將自己的經驗複製出去,可以服務更多的客戶,只有這樣,它才能做得更大,才能通過融合脫離原有的賽道,進入新的格局。

如果是連接,那麼導入流量即可,既可以幫助藍凌成為更大的公司,而釘釘則收穫了更多的大企業客戶。但這種連接非常脆弱,都是建立在短期的利益至上。而融合則是建立在長遠戰略上。

這也是藍凌特別看重的地方,戰略級別,使命級夥伴,而不是僅僅要資金。

釘釘的“融合”,看得更透

使命級夥伴,是阿里很多業務都會出現的說法,阿里雲也是。從雲徙科技和阿里雲的關係上,可以看到,阿里的使命級代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釘釘對使命級夥伴的合作方向,則是融合。藍凌發佈會上,釘釘這樣表述,藍凌與釘釘的合作,不是淺層的連接,而是深度的融合。從軟件時代到全新的企業互聯網,融合將成為生態合作的新層次。藍凌在大型企業領域的理解,釘釘在移動互聯網方面的技術,雙方的融合將打造全新的產品與服務。

2B市場該如何合作,阿里更懂,釘釘這個所謂的“互聯網野蠻人”看得也更透。這體現在藍凌身上,在智能硬件的合作伙伴身上。

釘釘這幾年成長很快,背後自然缺不了學這些夥伴的長處,但反過來看藍凌的成長、硬件夥伴成為創業新寵,不也正是從釘釘學到了東西。

這是釘釘的融合帶來的,互相學習、互相補齊。而連接,只是淺層次的連接,說穿了僅是流量與股份的互換,產品本身並未作出改變,用戶也無法享受到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在2B,行不通。

融合與連接,投入有差

這樣來看,藍凌與釘釘的融合,放眼的是產業的未來,是智慧辦公,看的是雲、移動、智能辦公;泛微與企業微信的連接,卻似乎還停留在OA層面。

當然,釘釘的這種“融合”會被外界解讀為釘釘過於強勢。但仔細想想,不做融合、不借助外力來成就,怎麼去打破固有的產品侷限、思維侷限,做到突破創新。

連接和融合的區別,簡單理解,連接的結果就像雜貨店,是將大夥兒聚到了一起,但彼此之間品質不一、規格不一,相互獨立;融合的成果則像旗艦店,不僅聚集了很多產品,而且是品質統一、相互一體。

這樣一看,高下立見。

往心思深處看,也不難懂,融合就意味著需要相互的妥協,都會放棄一定的眼前利益,把更多目光放在更遠的將來。割捨、放棄眼前利益,對合作的雙方而言都需要很大的勇氣。藍凌三四年時間,等來命運相托付。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華為的價值觀,對內有這種團隊文化,對夥伴有同舟共濟,如果舟沉,雙雙倒下;阿里有使命級夥伴、有融合,融合意為一體,如果失敗,一體皆亡。

相比之下,連接、半條命,卻是夥伴沒了,還有半條。當然,不是說半條命不對,這確實是騰訊業務形態下非常正確的選擇,但對夥伴時,卻意味著還留了另外半條命的後路。

至少在2B,這個理性決策的市場,很難走長遠。

迴歸泛微與藍凌,誰能在各自的合作中收穫更多?且看且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