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理財「過冬」,個人理財「逢春」

根據第三方機構統計,同業理財三季度發行數量仍低於到期量,因此淨髮行數量依然為負值,同業理財規模仍在收縮。分析師預計,同業理財規模四季度繼續收縮概率較大;在此背景下,個人理財成為整體理財規模維持的支撐點。個人銀行理財收益率近期居高不下,許多股份制商業銀行的3個月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甚至再次衝上5%。

同業理財“過冬”,個人理財“逢春”

同業理財持續收縮

“從銀監會日前披露的信息中,我們已得知銀行理財三季度規模變動的情況。整體而言,今年以來理財規模同比增速已連續8個月下降,月度規模受MPA考核影響,顯現出‘季末收縮’效應。”華寶證券分析師楊宇指出,“三季度同業理財仍在收縮,非同業理財穩步增長,理財的結構性調整仍在繼續。9月末理財規模約29.72萬億元,其中同業理財4.01萬億元,非同業理財25.71萬億元。”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不完全統計,從發行角度來看,同業理財產品三季度發行約2300只左右,較二季度增加411只,但整體發行量仍低於到期數量,印證了同業理財規模仍在收縮的現狀。從參與主體來看,與二季度相比,各類銀行發行同業理財產品的數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城商行發行數量環比增長70.18%,幅度最大;截至三季度末,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發行數量佔比分別為0.08%、39.88%、32.52%、26.82%。

楊宇同時表示:“另外,同業理財結構也出現新的變化。以往產品以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為主,二季度時,招行開始發行淨值型同業產品。三季度時,民生銀行開始發行一系列與利率掛鉤的結構型預期同業產品,同業理財產品的結構愈發豐富。”

“四季度同業理財的到期數量依然較大,到期產品中,佔比較高的為去年三季度委外爆發之後發行的1年期產品,預計四季度同業理財收縮概率依然較大。”楊宇表示,“一方面,今年以來委外產品逐漸到期,且部分產品不續作,理財委外規模的逐季降低也驗證了這一點。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三季度理財委外規模約2.55萬億元,較二季度下降0.21萬億元,較一季度下降0.53萬億元。另一方面,十九大會議結束,金融嚴監管趨勢確立,銀監會明確表示‘同業、理財、表外’三個領域依然是後期監管重點。”

根據華創證券債券團隊的研究,三季度上市銀行負債端的變動情況與二季度相似,但變動幅度有所收窄:受金融去槓桿影響,同業負債佔比持續回落,從二季度的13.7%進一步下滑至三季度的13.3%;受其他中小銀行、貨幣基金分流的影響,吸收存款科目佔比小幅下降;9月同業存單淨融資額快速上行,帶動應付債券科目佔比小幅上升;在當前基礎貨幣投放環境下,向央行借款佔比微幅上升。

中金公司的陳健恆等分析員指出:“銀行從5月以來持續壓縮同業資產,反映到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中的‘股權及其他投資’科目,5月以來持續壓縮,今年淨減少。銀行壓縮了同業理財、債券委外、資管產品和通道業務等。從三季度的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等規模數據變化,亦可看到這些通道業務規模的收縮。從銀行的三季報數據也可看到,銀行的同業資產有明顯壓縮,尤其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壓縮的規模較大。反映到銀行的負債端,當同業資產明顯壓縮,銀行對同業負債的依賴性在下降,同業負債的規模也有所下降,比如同業存單的餘額從高峰的8.4-8.5萬億元降至目前8萬億元左右。從年初的快速增長到目前餘額小幅回落,表明同業槓桿已得到有效控制。”

不過,華創證券債券團隊指出,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業去槓桿仍在路上”,因為“雖然股份制商業銀行二季度廣義同業負債(同業負債+同業存單)佔比回落較明顯,但三季度明顯反彈。逆勢上行的原因可能是迫於業績壓力與流動性壓力,不得不重新轉向同業業務進行融資。”

同業理財“過冬”,個人理財“逢春”

個人理財競爭激烈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三季度個人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49695款,環比增長10.03%,存續規模為18.58萬億元,環比增長1.18%,佔存續規模總量的65.32%,環比下降0.12個百分點;機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16978款,環比增長31.81%,存續規模為6.06萬億元,環比增長12.70%,佔存續規模總量的21.32%,環比增長2.14個百分點;同業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4053款,環比增長11.47%,存續規模為3.80萬億元,環比減少11.97%,佔存續規模總量的13.36%,環比下降2.02個百分點。

“銀行理財同業規模進一步下滑、零售規模增速回升,凸顯嚴監管條件下,銀行理財業務的結構性調整。”普益標準指出,“同時,在宏觀審慎框架的引導下,未來銀行理財將更注重與實體經濟的對接,發展方向將從重‘數量’(規模)轉變為重‘質量’。”

“同業理財萎縮之後,銀行明顯加大對居民和企業理財的爭奪力度。”中金公司分析員張繼強指出,銀行理財利率持續、明顯上行,近期居高不下,甚至諸多股份制商業銀行的3個月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再次衝上5%。張繼強表示,存款爭奪引發一系列衝擊: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小銀行更加依賴同業負債,大量發行同業存單;理財產品利率上行,對理財規模及其配置行為有衝擊;股市存量資金博弈特徵明顯,機會成本抬升;大型銀行受衝擊較小,從央行獲得相對廉價資金,買入中小銀行同業存單。

楊宇統計了3個月期同業存單與非同業表外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上限,結果顯示,6月之後,非同業理財曲線較平坦,一直在4.7%-4.9%區間內窄幅波動;同業理財收益自6月初開始高位回落後便一路下行,8月上旬開始反彈,但幅度不大,之後在4.9%-5.15%區間內波動。

華創證券債券團隊指出,儘管二季度以來,監管重拳出擊整頓同業業務,銀行加速調整負債結構,但存款佔比仍下降,可見“存款脫媒”趨勢難以避免。“存款是商業銀行負債端最主要的來源,但隨著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貨幣基金與互聯網產品對銀行存款形成分流,近幾年這一科目規模佔總負債的比例處於下行通道,三季度佔比較二季度繼續下降0.2個百分點至72.5%。”

同業理財“過冬”,個人理財“逢春”

淨值化轉型待觀察

二季度,招行重新啟動發行同業淨值型理財產品,當季發行13只,其中“聚益生金”系列為定期開放式產品,固定週期涵蓋理財產品所有主流期限,因而對同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具有一定替代作用。三季度,同業淨值型產品共發行8只,其中招行發行6只,江蘇銀行發行2只,均為封閉式產品。“目前來看,招行雖然在二季度率先開啟同業產品的淨值型轉化,但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銀行參與進來還有待觀察。”楊宇指出。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不完全統計,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別發行淨值型產品172只、351只、334只。楊宇分析,一季度發行數量與2016年全年季度平均發行水平相當;二季度時,隨著監管風暴來臨,發行量較一季度大幅增加104%;三季度發行334只,雖較二季度小幅減少17只,但仍處於歷史高位。

“二季度淨值型產品數量的大幅增加主要來自招行,以及工行、中信銀行、江蘇銀行對該類產品的增量發行。三季度淨值型產品數量較二季度減少17只,至334只,主要因為工行發行量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環比減少64.1%。招行三季度發行142只,環比增加26.79%,市場佔比提升至42.5%,幾乎佔據淨值型產品的半壁江山。”楊宇表示,“從單家銀行歷史發行情況來看,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統計,累計發行排名前十的銀行現狀各有不同。招行、中信銀行、江蘇銀行、渤海銀行在2017年發行量出現大幅增加;而曾在2016年發行較多的光大銀行和貴陽銀行,2017年以來發行量有明顯下滑。”

記者 周軒千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