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生而爲人,沒有誰能豁免於別人的眼光

《奇葩說》生而為人,沒有誰能豁免於別人的眼光

生而為人,沒有誰能豁免於別人的眼光。

10.20的《奇葩說》辯題“被嘲笑胖要不要減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兩個人的言論,黃執中和蔡康永,其他人我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黃執中和蔡康永的話,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倒是可以琢磨琢磨。

黃執中舉了一個老師的例子,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因為對面反方也舉了一些例子,比如有的選手就說胖,有的選手說醜,有的選手說娘,有的說到老師。

其實我都非常能理解,因為我小時候很胖。小學的時候上體育課,我甚至不太想和他們一起打球,我最怕的就是體育課,因為我怕別人嘲笑。有一次同學們在玩籃球,我找了一顆籃球坐在上面,在一邊看著。體育老師過來說,你起來,你這麼胖,把球坐壞怎麼辦。後來初中、高中、大學,隨著變瘦、隨著慢慢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也就逐漸忘掉了小時候的這些個不愉快。所以我特別能夠理解這個辯題和兩方選手。

我再舉選手一例。

反方一位選手說,小時候因為和小姑娘玩橡皮筋就遭受到了周圍同學的嘲笑,說他很娘。然後他就去問老師,老師邊改作業邊問,為什麼大家都嘲笑你呢,為什麼你一定要和那群小女孩玩橡皮筋,為什麼不能改變一下自己。他說他不明白,跳皮筋這種小遊戲,竟然能夠成為被同學們嘲笑的理由;更不明白老師居然讓他改變自己從而不被別人嘲笑。後來他明白了老師的做法是“譴責受害者”,而他說因為老師讓他改,所以他心中自我譴責了這麼多年,這很痛苦,其實原本他並沒有錯。

我很欣賞這位辯手的勇氣,能夠在公眾場合下分享自己這樣的切身經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要說的跟辯手本人無關,只是討論辯題和延伸話題罷了。

後面黃執中的一番話。大概意思如下:

“小學老師說,當同學來向你抱怨一些事的時候,他們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回答。小朋友太胖,放以前就會說你要減肥;功課不好,你就給我用功;跑步太慢,你就練一練你就跑的很快,你就不會被人家笑了嘛。可是現在不一樣,他們很困擾。我可不可以說,迷迷糊糊的也很可愛啦,不要在意他們;他們就是跑步慢,跑步慢也很開心的。講多了的時候,老師自己也會想,這對你有好處嗎?

對老師而言什麼最簡單?說他胖胖的也很可愛最簡單;他數學不好被笑的時候,教他數學變好很困難。對方一直在說前半截,不減肥,然後呢,心裡要怎麼過去呢,自我接納嘍,自我接納的意思就是,這就是我嘍。我不知道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這段話我非常贊同,連同後面蔡康永的一段話,我覺得是上週六這一期節目的靈魂。

1.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目標是促進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黃執中會說,老師講多了的順應同學心意的話的時候,他心裡也會想,這對你有好處嗎?拿減肥來說,老師最討好的方式就是不減肥無所謂,不減肥無所謂開心就好;拿娘這件事來說,老師最討好的方式就是娘點無所謂,也是一種美,做自己。然後呢?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老師該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我讀書的時候做電視節目研究,湖南經視有一位叫做鐘山的主持人,他有一檔節目叫《鐘山說事》。鐘山老師每次在節目中慷慨激昂、聲色俱厲的點評實事,唾沫星子橫飛,七八年前有一期節目好像是抨擊高考制度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鍾老師罵得很爽、觀眾朋友聽得很樂呵、收視率直線攀升,可是我想問,這節目的效果是什麼?效果就是千千萬萬像我一樣覺得高考充滿不公但是又無力反抗的憤懣不平。抒發完自己的情緒,不給任何的解決方案,然後拍拍屁股走人?然後惹得老百姓焦慮緊張、不知所措、以訛傳訛?這不是一個好的傳播者的職業道德和素養。

這個社會最不缺少的就是觀點,相反,缺少的是事實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2.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所謂接納自己,是一種自我認同和自我肯定,自我認同帶來的是自尊。邏輯鏈條:接納自己➡自我認同/肯定➡自尊感➡正面積極的面對生活。

而如果你發現某一個人他因為某一方面而在抱怨、在焦慮、在苦惱,那麼上述邏輯鏈條就是反過來的,在這方面他一定是自卑的,社會心理學中所謂低自尊,再往回一步就是自我不認同/否定,再往回一步,根源其實是不能接納自己。

所以,太胖被嘲笑要不要減肥,其實只是一類題目的具體表達。擴展開來,太娘被嘲笑要不要改正、太懶被嘲笑要不要變勤快,等等。說實話,你說你沒錯,你說你完全接納了自己,你說原來是嘲笑我的人的錯;其實,你糾結、抱怨、苦惱、焦慮的過程就暴露了是你自己沒有完全接納自己。

在這裡我要強調,以上並不能說明嘲笑別人的人就是對的,因為我定的標的是自我。嘲笑別人的人當然是大錯特錯,如果以他們為標的,你可以用古斯塔夫·勒龐的社會學原理來解釋。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你說自卑,你說低自尊,你怎麼就知道一個人是自卑。很簡單,自卑或者說低自尊的人經常出現的臨床症狀是焦慮、孤獨、抱怨。當感覺很槽糕或者收到威脅時,他們更傾向於透過有色眼睛來看問題,注意並且記住別人最壞的行為。所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低自尊的人更不滿意與他們的人際關係,他們也更有可能和周圍的環境(比如學校的同學、工作的同事)脫離人際關係,而尋找其他的出口。如果你有相似的症狀,很遺憾,你或許也有一定的自卑症狀。

所以,是不是也會有一種可能,當一個人在和別人不一樣時,他會覺得有一萬雙眼睛在盯著他、在嘲笑他,或許並沒有,只是低自尊的心理動因導致他這麼覺得而已。

3.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社會中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定社會關係的節點。生而為人,就在小組中、在社群中、在組織中、在社會中;反過來,社會就是由有一定聯繫、相互依存的人們組成的超乎個人的、有機的整體。

所以我想說,“追求整個社會的平等自由”和“追求自己的主觀意志自由”往往不是一回事。《奇葩說》已經第5季了,還是會看到一些選手,表面上是打著“人權、自由、平等”的旗號,其實很多情況下,只是在為自己的“主觀意志的自由”做辯解罷了。我特別想說明,立場和持方可以有不同,但是讓人擔憂的是,有些選手的價值觀可能會給粉絲帶來誤導。比如,我曾經不止一次聽其中一個選手說“錢是好東西”,錢當然是好東西,人活一輩子,吃喝拉撒睡,追求的就是物質的穩定和精神的愉悅,且很多情況下,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是朋友們,“追求財富自由”和“拜金主義”是兩回事,這是其一;很多人因為這樣的呼籲而不安於現狀、焦慮而無所得,打破了他們正常的生活秩序,這是其二。我前段時間重新看2013年朱亞文的《正陽門下》,朱亞文他們四合院裡的老郭因為看別人都發財了,自己抵押房產搗騰古董被騙而自殺,這就是金錢跟風帶給人的力量,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貪念、或者說都不服氣。

蔡康永說,“沒有人能夠豁免於任何人的眼光,然後完全的接納自己。如果每個人都在嘲笑你,你要問你自己,這樣子的我,還能夠接納我自己嗎?這是我永遠的疑惑。胖也好、其他也好,都一樣,你只能追求恰當的接納別人的評論,然後也恰當的接納我自己。而不是極端地做任何一種選擇。”

所以,比如胖、比如娘,都沒有問題,這是個人選擇,但是問題是,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有社會的約定俗成、公序良俗。約定俗成的不一定是對的、公序良俗也有可能是落後的,但是你先進和開化,並不能代表所有人都能跟上你的步伐先進和開化。你和別人不一樣,別人或許會投來異樣的目光,或許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是你的錯,只是也許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樣做不對。

另一方面,任何一個里程碑式的先驅往往都是墊腳石,你也可以說是炮灰。這些先驅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們的所謂所為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在那個年代就是不能接受的。你在那個年代做了不一樣的事情,不是說你不對,而是別人不能理解;如果你心理夠強大,那接受這種不理解,是對你的解放,也是對他們的解放。但是如果心理不夠強大,那就會很痛苦。

在我看來,自己的主觀意志的自由和社會的平等自由無外乎幾種可能,兩者趨向一致、達成共識的我就不說了,不在今天討論範圍內,其他幾種情況:

1.不可協調的,比如我今天因為想體驗刺激而想偷東西,這是主觀意志的自由,但這種自由肯定不會給你;

2.發展進步的,比如性取向,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追求性取向戀愛的平等自由,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們觀點的提升開放,這完全是有可能是越來越普及的一件事情;

3.扯不斷理還亂的,比如一個小男孩他很娘,他既沒對別人造成危害、也沒對社會造成威脅,你說怎麼辦。任其自由發展?我相信哪個家長和老師也都不會這樣做的,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對孩子好。他們知道,任其發展對這個小男孩後半生都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和阻礙。就像黃執中說的,順應孩子的心意很簡單,但是真的對他好嗎?如果你非要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那我也沒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