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聊天可能會暴露你的「身份」?

你的聊天可能会暴露你的“身份”?

聊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做的最多的事情之一,日常到我們幾乎不會去思考其存在的理由或意義,而理所應當地將其視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聊天都可有可無而並非必要的,聊或不聊都無傷大雅。

那麼,為什麼很多看似不必要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熱衷於聊天呢?我們有時會抱怨,跟某人聊天都是在講廢話。這就說明了此時的我們認定這種聊天是無意義的。然而,所謂的“廢話”真的是毫無意義的嗎?

或許,聊天並不是一件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的事,其中大有“玄機”。

你的聊天可能会暴露你的“身份”?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聊天是一種傳播。傳播是通過讓想法的發送者將其想法譯成詞語或其他某種訊息而發生的過程。最具影響力的傳播事件就是談話,也即我們常說的聊天。

所有傳播都涉及身份認同或自我認同,傳播的部分功能是針對身份認同或自我確證進行協商。人們進行傳播的目的之一就在於建構身份認同。

我們可以來看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聊天的例子:

A:喂,你怎麼樣?

B:(沉默,滿臉怒容)

A:怎麼啦?

B:沒什麼。算了吧。

A:你幹嘛這樣啊?

B:算啦,別提了!

A:那好,算了就算了!哼!我不管啦!

在以上談話中,雖然兩人沒有談到任何具體對象、問題或事件,但

他們卻正在一起建構身份認同。他們對自己的界定大致是這樣的:

現在我的自我身份認同是獨立於你。(沉默。“沒什麼。算了吧。”)你正在闖入我的空間;你也許認為我是反社會分子。但是,我生氣是有充分理由的。

另一方面,兩人對自己的界定也可以是這樣的:

現在,我把自己看作一個友好、關心他人的人。(“喂,你怎麼樣?”)我樂意多管閒事,可你顯然對這種禮貌行為不感興趣。所以我就難說以後我會對你保持多長時間的友好和關心態度了。(“那好,算了就算了!哼!我不管啦!”)

你的聊天可能会暴露你的“身份”?

在參與上述談話的人裡面,沒有哪個人能夠避免建構自我。這是人們交往時必須出現的過程。不管人們的交往時短暫的還是持久的,是書面交往還是口頭聯繫,是通過媒介還是面對面,參與者都要直接或間接地建構自我觀並對他人給予的界定做出回應

傳播理論家約翰·肖特爾認為,我們的存在方式、我們的自我都產生於我們彼此關聯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是誰也就是我們的身份認同,都是在我們的溝通中建立起來的

人們每一次都同一個可以認同的“自我”相遇,用過去的互動來建構這種身份認同。當我們開始談話時,便同時開始調整我們自己,以適應我們正在討論的話題,適應與他人談論的話題;我們進行溝通時,被遇到的一切所改變著

不過,這些身份認同方面的改變是有限的。多數人不會改變他們的性別、族群或家庭出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會不可避免地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有的人則會在短期內就出現這樣的變化。

比如,一位女士可用多種方式與人交往:她比她的談話夥伴更有女人味兒或者更加男性化;或者,她比她的談話夥伴更有權威或她的權威不如他人。當身份認同被人用語言和非語言進行“協商”之後,另外一個人的回應有助於該身份認同的形成。

你的聊天可能会暴露你的“身份”?

為什麼我們會在溝通中不可避免地在建構自我身份認同呢?這是源於我們每個人自我維護的本性。在人際傳播中,最大的律令就是維護自我

每一位傳播者的經歷都是圍繞著維護自我保護來建構的。因為自我價值總是在傳播中遇到麻煩。自我價值未受尊敬、被人忘記或被人忽略時,人就會受到傷害。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在傳播中,特別需要堅持並急於解釋我們自己。

不管我們的願望強烈還是微弱,我們都永遠抱有動機;不管我們進行簡單解釋、尋找微妙的藉口,還是採取敵視性的反駁或匆忙撤退,我們都將發出保衛性訊息。這就是我們對個人地位和安全的惶恐感

現在,這種惶恐感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為明顯。我們為自己的利益經常進行傳播。傳播源自我們要減少不確定性、有效採取行動、捍衛並強化自我的需要。一個人的社會安全或社會地位的不確定程度,會在每一條發送的訊息中,在每一次談話裡、在公眾講演中、在採訪和討論中發揮作用。

請記住我們內在的訊息,即我們發送給自己的那些訊息。從內心的意義上講,藉口、拒絕、推理和其他發送給自己並與自己有關的確切訊息,都可幫助我們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和接受我們自己。

自我感覺好是與他人愉快交往的根本

在每個人的生活秩序中,關心自我都被排在首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看重我們並得到別人的關注,至少應當受到認真對待和尊敬。我們需要他人的支持,需要在“我們是誰”的問題上得到他人的肯定。

簡言之,自尊是傳播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這關係到你如何重視我的自我需要,我如何重視你的自我需要。出現相互支持——或者相互拆臺的情況——是由我們兩人共同造成的,因為我們都把我們所需要的敏感的自我帶給了對方

你的聊天可能会暴露你的“身份”?

現代社會發達的網絡使人們之間的溝通更加便捷。同時由於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間接性,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構建身份認同變得更加容易。

在電腦媒介世界裡,自我是多元的、流動的,與機器發生聯繫、互動。與線下面對面的溝通相比,線上聊天要自由得多,它使人們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

人為什麼要參與扮演這些角色的活動呢?原因之一在於,人們可以體驗一種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成功刻畫的身份認同。參與此類角色扮演活動的好處是,人們可以獲得新視角,去觀察他們的世界及他們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體驗到另一種身份所帶來的快樂。

扮演角色的另一個原因也許在於,人們為了體現在線身份認同而日益重視對控制的體驗。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可能接受一系列角色,因為性別、年齡、口音和其他非語言決定性因素,影響著人對自己在一個給定角色中如何發揮作用的感知。

例如,一個歐美中年男子也許決定要有一次女性的體驗。經過適當的化妝和演練後,他在他從未遇見過的人面前,也許扮演得比較成功,看起來像一位女士。但是,如果他想要扮演非洲裔美國人,那他就不太可能裝的那麼像了。然而在在線論壇中,他就能更容易接受並且扮演他選擇的性別、種族或任何其他角色。

不管他選擇什麼身份認同,他在在線環境中對其身份認同的控制,都能強於他在面對面互動時對身份認同的控制。在面對面互動中,我們不僅要通過口頭言語進行溝通,也要通過面部表情進行溝通。

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你的年齡,也就是說,因為他認為你太年輕或太年老,對某個話題了解得不多,就可能對你的意見打些折扣。

但是在在線論壇中,人們對他人的瞭解,只是基於一個人希望他人所知道的那些公開信息。如果一個人的年齡與他人希望瞭解的信息無關,那麼,此人便無須把年齡信息透露給他人,以免他人在認知上對此人的年齡進行某種歪曲。

你的聊天可能会暴露你的“身份”?

研究表明,在線上,人們比在線下更能表現“真正的自我”,也更能讓別人感知他們“真正的自我”

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在註冊聊天室前,坦露一些他們內心的隱私自我。聊天之後,實驗人員要求這些參與者的聊天夥伴談談對這些參與者的評價。與一組類似的面對面談話者相比,在線談話者的感知更準確一些。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媒介質量本身有助於緩解人們坦露可能被視為社會禁忌的內容時的緊張心理。

一個人只有在文本內容的媒介中表現自我時,不是通過自己現身,而是通過自己的言語被別人所認識。顯然,一個人可能會主動描述自己的身份認同或披露自己的個性特點,以便讓他人對自己形成某種印象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通過一系列個人標籤被人認識的。這些標籤包括我們的寫作風格、簽名、我們與其他群體成員的相處方式等等。簡言之,他人在線上對某個人的身份認同的感知,取決於這個人對自己的描述,以及他如何與他人相處

在網絡空間中,語言的運用對產生結果極為重要,因為人們是通過使用語言來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的。而在線下的聊天或溝通中,我們則不只通過語言,還會通過對方的語氣、表情、神態、動作乃至穿著打扮等多重方面來建構自己或對他人的身份認同。

因此,儘管網絡使人們更加自由地表達自我,但也使“自我”的真實性更加難以確認。而網絡與現實的這種差異,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在網上聊得熱火朝天、在現實中卻沉默寡言。

你的聊天可能会暴露你的“身份”?

《溝通之橋:

人際傳播經典讀本》

作 者:[美] 約翰·斯圖爾特 主編

結合典型案例

闡述了人際傳播研究的主要議題

切實提高人際溝通能力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溝通之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