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創業板:助推新經濟 改革待深化

2018年10月30日,是創業板開板九週年的日子。九年來,定位於促進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創業板市場快速發展,上市公司數量達734家,總市值約4萬億元,已成為我國新經濟的典型代表。

回顧九年發展歷程,創業板持續發揮服務創新創業功能優勢,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成為中國創新創業的重要窗口。市場人士指出,創業板雖然在支持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效,但總體發行步伐依然比較緩慢,加快創業板改革、實現新經濟上市的常態化已迫在眉睫。

資本良性流動助力實體經濟

能夠承擔一定風險的資本投入,才是技術創新最需要的資本。創業板從誕生以來,就持續引導、撬動大量社會資金流向科技創新型中小微企業,使“雙創”企業獲得大量資本金投入,為其穩定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末,73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累計IPO融資3820億元,平均每家5.2億元,股權再融資累計達2753億元,募集資金累計已使用比例約73%。此外,101家次公司發行公司債或可轉債,融資總額超過500億元。

“由於創業板不允許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資金進行高風險投資,從而確保了募集資金可以有效進入實體經濟,支持產業發展。”深市某上市公司董秘告訴記者,創新創業企業由於其輕資產、高風險的特徵,一直面臨融資難題,創業板市場的股權融資功能可以顯著降低企業槓桿率,在改善雙創企業資本結構、降低財務成本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以2017年以前在創業板上市的710家公司為例,統計數據顯示,這710家公司上市前一年平均資產負債率為37.4%,上市當年平均僅20%,降幅明顯。2018年6月末,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資產負債率為41.28%,遠低於全市場平均水平。

“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有助於上市公司穩健發展。”該董秘指出,企業上市不僅獲得股票融資,也有利於在銀行、債市等獲得更好的融資條件,資金補充能力增強。

PE/VC作為扶持企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本力量,也需要通暢的退出渠道來發展壯大,從而進一步提升投資能力,扶持更多優質企業發展。創業板為PE/VC提供了重要的退出渠道,加快實現風險資本增值並推動新一輪的投資循環。記者統計發現,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共有451家得到PE/VC的支持,累計投資達336億元。以9月末股價(不復權)測算,持股市值高達37159億元,初始投資增值高達100倍。考慮到除權除息事項,後復權後實際增值率更高,極大地激活了創業投資的熱情。

“創業板的各類PE/VC股東在減持股份以後,通常會再次投入創新創業,培育新的創新企業。”深圳一家大型創投負責人告訴記者,部分高管、員工也利用退出資金進行創業,這樣才能實現資本的良性流動,真正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在內生髮展的同時,創業板公司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企業併購重組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通過併購進行產業整合、轉型升級,並帶動更多的企業共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創業板公司對外投資了251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的少數股權,主要集中於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領域。

與前兩年相比,創業板公司併購更趨理性,盲目重組追逐熱點、跨界炒作的情況顯著減少。截至2018年9月末,創業板已實施372單重組,合計交易金額3310億元,七成以上屬於產業整合。其中,315單涉及發行股份支付對價,佔比85%,股份支付對價合計2317億元,佔交易總對價的七成。從業績承諾整體實現情況看,約七成重組標的完成了業績承諾,未完成業績承諾的重組標的中,業績完成率在80%以上的佔比七成。此外,眾多創業板公司通過設立產業併購基金的方式,投資助力創業創新、孵化中小微企業。

為人才提供廣泛施展空間

有效促進科技、人才、產業、資本融合對接,為人才提供廣泛的施展空間,也是創業板的一大特色。統計數據顯示,創業板有133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曾就職於高校或科研院所,37家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東背景,14家公司由科研院所轉制而來,包括萬達信息、安科生物、建科院等。63家公司的97名創始人、董監高或核心人員入選國家或地方“千人計劃”,其中貝達藥業擁有12名“千人計劃”人才。此外,有48家公司的創始人為“海歸”。

記者發現,一大批在各自領域的技術領軍人才,在創業板成功創業,這是對高層次人才、技術團隊投身創業大潮,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最強效、最具帶動效應的激勵。例如,越博動力的創始人在攻讀博士期間創辦公司,創業六年即實現公司上市。眾多創業板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從技術交流、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緊密聯繫。

創業板公司規模普遍偏小,且多處於成長髮展期,現金流有限,股權激勵成為上市公司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截至2018年9月末,約六成創業板上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計劃,覆蓋超過5萬名核心人員,其中核心技術人員等非高管人員佔比96.9%,對留住人才起到較好作用。此外,192家公司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將公司發展與核心骨幹員工利益綁定,與員工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激勵機制,保障公司良好發展。

自主創新重要支持平臺

新經濟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截至2018年9月末,創業板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共540家,佔板塊總數的74%,存在大量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企業,產業結構與A股整體存在明顯區別。

信息技術、醫療健康、互聯網文化傳媒等產業已成為創業板發展的引領行業。記者梳理發現,在信息技術領域,創業板有204家上市公司,佔板塊28%,佔A股整體的60%,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信息安全、移動支付等領域上市公司蓬勃發展;在醫療健康領域,創業板有79家公司,佔A股整體的29%,覆蓋醫藥製造、基因檢測、醫療器械、生物製品等領域;在互聯網文化傳媒領域,創業板有48家公司,佔A股整體的43%,在線教育、醫療及旅遊、在線閱讀、互聯網營銷、娛樂、互聯網應用服務等新業態不斷湧現;在新能源領域,創業板有28家公司從事鋰電池相關業務,佔A股整體的36%。

在示範效應下,越來越多新經濟產業公司選擇在創業板上市,如寧德時代、邁瑞醫療。近兩年A股新上市的57家醫藥生物公司中,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有24家,佔比超四成。

匯聚最具創新潛力群體,加快產業升級,創業板市場已成為支持自主創新企業的重要平臺。Wind統計數據顯示,734家創業板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670家,佔比達91%,261家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項目,85家擁有國家863計劃項目,65家為國家創新試點企業。

創業創新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後,利用資金優勢加大研發投入,已成為中國經濟最具創新潛力的群體,有力支持了科技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九年來,創業板公司累計研發支出金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5%。2017年,28家公司研發支出佔營業收入比例超過20%,包括沃森生物、貝達藥業等。大量的研發投入使創業板公司能夠憑藉技術實力保持較強的盈利能力,近年來其毛利率一直維持在30%左右,持續領先於全市場。

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也折射了中國經濟動能轉換和新經濟增長點的形成。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連續九年穩定增長,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5.5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0%。從淨利潤情況來看,平均淨利潤由2009年的0.58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2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9%。

經過九年的發展,創業板已湧現出一批對產業優化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引領作用和示範意義的企業。2009年,創業板沒有一家公司年收入超過30億元或淨利潤超過5億元。2017年,營業總收入超過30億元的創業板公司已達65家,淨利潤超過5億元的公司38家,更有10家公司營業總收入超過百億元,12家公司淨利潤超過10億元。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創業板淨利潤前30名公司分別貢獻板塊總利潤的42.5%和33.7%,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龍頭和支柱作用。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創業板在支持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成效顯著。

資本市場改革創新試驗田

創業板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與其相契合的制度安排。九年間,創業板進行了一系列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徵的制度創新,成為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試驗田。記者瞭解到,創業板自啟動之初,就施行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

2012年,深交所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落實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工作的通知》,對會員深化落實創業板適當性管理提出8項具體要求。2015年4月,深交所修訂《會員管理規則》,專章規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明確會員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職責和義務。在市場各方的嚴格執行和努力下,該機制安排取得良好成效,“將適當的產品提供給適當的投資者”等理念得到深入普及。

創業板於2012年進一步優化退市制度,通過加大退市風險,強化板塊風險控制機制。其對主板原有退市制度的重要改革體現在:一是增加“交易量”“交易價格”等市場化退市指標及“公開譴責”的退市標準,豐富優化退市情形;二是改進退市風險警示,並縮短暫停上市、終止上市時間,進一步落實“快速退市”理念;三是嚴格恢復上市的標準等。創業板在退市制度上的不斷完善與創新,直接推動了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市場化退市指標、快速退市、嚴格恢復上市標準等規定在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鑑或採納。

“可以說,創業板對健全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退市制度起到了關鍵的引領作用。”市場人士表示。

在再融資制度方面,創業板一直不斷創新。2014年5月,創業板再融資制度正式落地,進行了諸多大膽改革嘗試,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推出了“小額快速”定向增發機制,適應創業板公司“小步、快跑”的融資特徵,推出後得到上市公司積極響應。此外,創業板再融資制度中包括設置差異化的定價方式和鎖定要求、允許“不保薦不承銷”等改革措施,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自主空間,促進市場作用的發揮。但隨著證券市場發展變化,“小額快速”機制執行中也出現一些問題:一是實施情況不理想,獲准家數較少,審核週期偏長;二是部分融資條件設置不盡合理,如資產負債率不低於45%的要求使得較多創業板公司無法公開發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5名發行對象的限制使得部分公司再融資較為困難。

創業板作為創新創業企業聚集地、新經濟主場,存在大量新模式、新業態上市公司。為更加準確地揭示新興產業公司在業務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鮮明特點,提高信息披露的可讀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創業板於2013年初首推影視、醫藥行業信息披露指引,並陸續發佈光伏、節能環保、互聯網遊戲、視頻、電子商務、營銷、LED產業鏈和醫療器械等共計10份新興行業指引,行業指引規則體系逐漸形成。

由於創新創業企業聚集的特點,創業板公司風險相對較高。記者從深交所獲悉,創業板運行過程中,深交所始終將維護市場穩健運行和風險防控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強化對信息披露、併購重組、股價異動等日常監管,嚴格執行退市制度,促進市場主體規範運作;另一方面,強化風險排查機制,推出“企業畫像”智能監管系統,加強風險分析研判,積極防範和化解風險。

“2018年以來,深交所針對經濟形勢變化,對公司股票質押風險、債務風險、經營風險等進行多輪全面風險排查,督促公司採取化解風險措施並做好風險揭示。”深交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6月末,創業板公司整體資產負債率為41.28%,安全邊際較高,債務風險整體可控。截至2018年9月末,創業板處於平倉狀態的質押股票市值佔板塊市值的比例為2.03%。總體而言,創業板質押股票可能被強制平倉的金額較小,對整個市場影響不大。“對於個別公司高比例質押及風險傳導、高額商譽及減值風險等情況,深交所將持續重點關注。”該負責人表示。

積極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

雖然啟動時間相對較晚,但在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上,創業板公司並不落後。

近九成為民營企業的創業板上市公司,通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稅收和就業機會。以2017年度為例,創業板上市公司支付各項稅費共計626億元,稅收貢獻持續穩定增長;提供就業崗位138萬個,同比增加14%;支付職工薪酬1491億元,同比增長27%,人均約11萬元。138萬職工中,本科以上者達50萬名,就業質量相對較高。

創業板上市公司不僅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還具有強烈的分紅意願,積極回饋投資者。據記者統計,各公司自上市以來至2017年末累計分紅總額達1100億元,上市後各年持續無間斷分紅的公司達202家。2017年,創業板進行現金分紅的公司為613家,佔板塊總數的86%。自開板以來實施現金分紅的家數維持在85%以上,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強勁的現金分紅能力,也折射出近年來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經濟環境下,新經濟企業業績總體保持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

另一方面,創業板734家公司分佈於29個省市,其中59家公司地處西部地區,85家公司地處中部地區,有效緩解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創業板地處縣、鎮、鄉級區域的公司有122家,為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同時有力促進城鄉區域結構矛盾的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所引導的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示範效應對廣東特別是深圳的經濟轉型升級產生了積極良性影響,使廣東民營經濟較多地顯現出高科技企業特徵。據統計,深圳有87家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廣東其他地區有172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合計佔到創業板公司的35%。

加快創業板改革迫在眉睫

“創業板雖然在支持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效,但也應當看到,其發行上市等基礎性制度九年來沒有大的變化,總體發行步伐比較緩慢,難以包容日新月異的新經濟發展需求和創新企業直接融資需求。”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在境外交易所競相推出制度改革,吸引內地新經濟公司的情況下,加快創業板改革、實現新經濟上市的常態化迫在眉睫。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明確,支持尚未盈利的創新型企業上市,允許科技企業實行“同股不同權”治理結構。

“創業板作為服務創業創新的重要平臺,有著獨立的規則、運行體系,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實施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防範改革風險、實現風險隔離。”該私募人士指出,在當前支持創新經濟、民營企業發展的背景下,深化創業板改革很有必要,只有加快推進創業板改革,增強創業板包容性,健全完善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